录音播放到第三遍时,刘好仃的手指从手机屏幕上移开,轻轻按在笔记本的页角上,把微微卷起的纸边抚平。他摘下耳机,放在桌沿,动作不重,但很准。
“开始吧。”他说。
王姐抬头,正把平板从充电线拔下来。老陈刚合上设备箱的盖子,听见声音立刻转身,袖口蹭到了桌角的水杯,他赶紧扶住,没洒。
“先对时间线。”刘好仃翻开本子最后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几轮测试里的关键词,“感知触发、沉默十秒、心理空档——这些不是感觉,得变成能看的数据。”
王姐点头,打开文件夹:“动线记录我整理好了,四轮测试每一步都标了时间戳。”
老陈掏出U盘插进电脑:“设备日志也导出来了,光照曲线、传感器响应、温控波动全在里面。”
三人围到测试桌旁。刘好仃把笔记本推到中间,指着第一行:“咱们的目标是三个:流程闭环、感知触发、反馈穿透。现在一样一样来,拿数据说话。”
王姐调出第一轮测试视频,画面里老陈端着水杯坐下,灯光准时亮起。
“时间对得上吗?”刘好仃问。
“表面上对。”老陈放大波形图,“光照启动是八点十分整,可客户——也就是我——八点十四才进门,实际接触环境晚了四分钟。”
“那光早亮了。”王姐说,“等于人还没准备好,戏已经开场。”
刘好仃在本子上画了个叉:“流程看似走完,其实断了一截。第一轮不算闭环。”
第二轮重来,灯光改由手动触发。王姐扮演客户,喝水后放下杯子,十秒后灯光开启。
“这次呢?”他问。
王姐回放视频:“她放下水杯,抬头,愣了一下,然后说‘这光怎么不扎眼睛’——这是第一次主动描述体验。”
刘好仃记下:“算一次感知触发。”
老陈补充:“但灯光启动和她抬头之间,差了一点八秒。”
“一秒多?”王姐皱眉,“就差这么点?”
“一点八秒。”老陈强调,“不是小数点的问题。她已经注意到光线变化了,可系统还在走程序,等指令发出去,光才慢慢亮起来。节奏慢了半拍,就像唱歌抢拍。”
刘好仃盯着屏幕里王姐抬头的瞬间:“我们想要的是‘咦’那一声。可要是光跟不上反应,‘咦’就变‘哦’了——不是惊喜,是凑合。”
他翻到新一页,写下“呼吸节奏 vs 设备响应”,圈起来。
“能不能让光照跟着人走?”他问老陈,“不按时钟,按动作?比如客户放下杯子,传感器感应到,自动启动?”
老陈摇头:“目前不行。遥控是定时的,手动也只能靠人按。”
“那加个提示音不行吗?”王姐说,“像上次那样,放一段‘请准备进入体验环节’?”
“提示音是提醒操作员,不是启动信号。”刘好仃说,“我们要的是无缝衔接,不是多一道工序。”
他停顿两秒,忽然抬头:“你刚才说,她放下杯子,十秒后灯亮?”
“对。”王姐确认。
“可她真正抬头看玻璃,是在第十二秒。”
“说明前两秒她在调整状态。”老陈明白了,“喝水、放下、喘口气——这才算真正准备好。”
刘好仃在纸上画了条线:“人静下来,心沉下去,然后光进来。这个‘然后’不能拖,也不能太急。一点八秒的延迟,看着少,其实是错过了最佳时机。”
王姐轻声说:“就像泡茶,水倒完了,茶叶才开始舒展。”
“所以我们得让系统更灵敏。”刘好仃合上笔帽,“老陈,回去查一下,有没有办法把传感器改成动态触发?比如检测到桌面震动停止,就判定动作完成,自动启动光照程序。”
老陈记下:“我试试看。”
“第二轮,勉强算打通了感知链。”刘好仃继续,“但还不够顺。”
第三轮测试,加入了“转身三秒”的设计。引导员递完水,转身调空调,留下客户独自静坐。
“这次效果最好。”王姐说,“她说‘这地方待得住’,完全是自发的感受。”
刘好仃点头:“留白起了作用。”
可视频回放显示,老陈刚转身两秒,门外有人敲了下门框,他回头应了一声,动作被打断。
“静默只持续了两秒出头。”王姐指出,“而且他一回头,注意力就回来了,安静的感觉断了。”
“问题不在谁敲门。”刘好仃说,“在于我们没设确认机制。引导员不知道客户是不是真静下来了,只能凭感觉走。”
“加个手势?”王姐提议,“比如客户放下杯子后,引导员轻轻点头,表示可以开始了。这样哪怕被打断,也知道该从哪接上。”
“行。”刘好仃写下来,“叫‘启动确认点’,不算流程步骤,但必须完成。”
第四轮测试,流程几乎完美。王姐说出那句“我要是院长,明天就下单”,全场安静了几秒。
刘好仃再次调出那段录音。
“再听一遍。”他说。
音响里传出王姐的声音:“老人能坐着看夕阳,这才是养老院该有的样子。”
屋里没人说话。
“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刘好仃问。
“她刚抬头,看到光打在墙上,就说了。”王姐回忆。
“前面有静默,三秒。”老陈说。
“可关键是,”刘好仃看着时间轴,“静之后,亮得够不够快?对比强不强?”
他用红笔在图表上画了一道陡升曲线:“我们要的不是三秒安静,而是安静之后,突然不一样了。就像黑屋子待久了,门一开,光劈进来。”
“那是不是该延长静默?”王姐问,“五秒?十秒?”
“太长反而假。”老陈反对,“人坐着不动,容易走神,再亮也没感觉。”
“也不是越短越好。”王姐坚持,“一秒太急,根本沉淀不了情绪。”
两人看向刘好仃。
他没回答,而是打开手机,找到最后一段录音,按下播放。
还是那句话。
等声音结束,他问:“你们觉得,她为什么说这话?”
“因为玻璃真的不反光。”老陈说。
“因为她代入了养老院的情景。”王姐说。
刘好仃摇头:“是因为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看见了‘应该的样子’。”
他指着图表:“静默不是为了拖时间,是为了制造空白。空白之后,如果光来得刚好、来得有力,人就会觉得——对,就该是这样。”
“所以重点不是三秒还是五秒。”他写下结论,“是‘前后对比’要够强。静要真静,亮要真亮。”
王姐笑了:“明白啦。我们保的不是时间,是那个‘顿悟’的瞬间。”
老陈也点头:“那我回去调光照曲线,前两秒压暗一点,第三秒直接拉满,做个‘渐亮+突变’的效果。”
“对。”刘好仃在本子上画了个箭头,“从压抑到释放,节奏要有起伏。”
他翻到最后一页,列出三个改进点:
1. 光照启动机制升级:研究动态触发可能性,缩短响应延迟;
2. 引导流程增加“启动确认手势”,确保静默完整执行;
3. 优化光照曲线设计,强化“静→亮”对比感,提升顿悟体验。
“今天这四轮测试,基本达成了目标。”他说,“流程闭环了,感知触发了,反馈也穿透了。但细节上还有缝,得补。”
王姐正在归档文件,老陈低头检查设备接口的连接线。
刘好仃没合上笔记本。他坐在观察椅上,膝头摊开的纸上,画着一条从平缓到陡升的曲线,旁边写着:“不是时间的问题,是时机的问题。”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打在测试玻璃的一角。反射的光斑缓缓移动,落在他的鞋面上,又慢慢爬上了裤脚。
他低头看了一眼,没动。
王姐合上平板,看了眼时间:“我去打印新的流程表。”
老陈收好工具:“我再去巡一遍设备,看看传感器能不能改。”
刘好仃嗯了一声,手指仍在那条曲线上轻轻划着。
屋里安静下来。
他忽然抬头,说:“等下。”
两人停下脚步。
“我们一直想着怎么让人感受到光。”他说,“可有没有可能,有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光来了,而是他们终于敢抬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