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回荡在紫宸殿内,让在场的群臣都感到一阵心惊。
工部侍郎连忙抬起头,脸上带着急切的神色,辩解道:“陛下,老臣并非说女子不堪,只是……只是男女有别,各司其职啊!女子的本分便是在家中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万万不可更改!”
“规矩?”赵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王尚书口中的规矩,便是一成不变的吗?
若是规矩本身就是错的,若是规矩已经不适宜当下的时局,难道我们还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吗?”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同两把利剑,直刺人心:“朕再问你们,你们口中的‘女子不应抛头露面’,是否也包括你们的母亲,你们的夫人,还有你们的女儿?”
这句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瞬间让殿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群臣闻言,脸色纷纷一变,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
李存德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亲,那位平日里说一不二的老太君,若是让她知道自己反对女子抛头露面,怕是要被她拿着拐杖追打半条街。
还有他的夫人,虽然平日里温婉贤淑,但发起脾气来,也是他不敢招惹的主,如果惹到她,就可能会弄到那“三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
更不用说他那宝贝女儿,被他宠得无法无天,若是让她知道父亲反对女子参加科举,怕是要闹个天翻地覆。
王承业的脸色也变得有些不自然,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心中暗自思忖:陛下这话可真是戳中了要害。
我家中的老母亲乃是将门之女,性格刚烈,当年父亲都要让她三分;
拙荆虽然是大家闺秀,但打理家事井井有条,偶尔也会对朝政发表些见解,颇有见地;
小女儿更是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若是她也有参加科举的心思,我怕是也舍不得阻拦。
可若是赞同女子参加科举,又违背了祖宗规矩,这可如何是好?
张敬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想起了家中那位“母老虎”夫人,平日里对他管得极严,若是让她知道自己在朝堂上反对女子抛头露面,回家定少不了一场“狂风暴雨”。
还有他那刚及笄的女儿,活泼好动,极有主见,若是让她知道了,怕是要跟自己理论不休。
他心中暗自叫苦:陛下这是拿我们自己的家人开刀啊,这让我们如何反驳?
殿内的群臣们,此刻大多是同样的心思。
他们可以反对天下所有的女子抛头露面,反对女子参加科举,但却万万不敢反对自己的母亲、夫人和女儿。
毕竟,那些都是与自己朝夕相处、血脉相连的人,而且,家中的“女主人们”,往往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威力”,若是真的惹她们不高兴了,家里怕是永无宁日。
不少人下意识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眼神中充满了心虚与慌乱,再也没有了刚才反对时的坚定。
赵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好笑。
他知道,这些老臣们看似顽固守旧,但在家人面前,却往往没什么底气。
他缓缓说道:“看来,各位爱卿心中也清楚,你们口中的‘规矩’,并非适用于所有女子,至少,不适用于你们自己的亲人。”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目光扫过那些神色慌乱的老臣:“既然你们不舍得让自己的母亲、夫人、女儿受那‘规矩’的束缚,为何又要将这所谓的‘规矩’强加在别人家的女子身上呢?”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各位爱卿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吗?你们敬重自己的母亲,疼爱自己的妻子,宠溺自己的女儿,承认她们的聪慧与能干,为何到了别人家的女子身上,便要戴上有色眼镜,认为她们只能相夫教子,不能有自己的追求,不能为国家效力呢?”
“朕认为,男女本就平等。
女子并不比男子差,她们同样有智慧,有才华,有为国效力的心愿。
只是长久以来,被那些所谓的‘规矩’所束缚,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赵翊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紫宸殿内,让在场的群臣都陷入了沉思。
李纲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心中暗自赞同:陛下所言极是!
男女本就平等,女子之中也不乏奇才。
当年班昭续《汉书》,蔡文姬归汉献诗,皆是女子中的佼佼者。
若是能打破常规,让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入朝为官,定能为大宋招揽更多的人才。
一些年轻的官员也纷纷点头,觉得陛下的话很有道理。
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姐妹、妻子本就聪慧过人,只是碍于世俗规矩,无法施展才华,如今陛下提出男女平等,允许女子参加科举,对他们而言,也并非坏事。
但那些保守派的老臣们,虽然心中心虚,却依旧有些不甘。
李存德再次叩首道:“陛下,话虽如此,但祖宗之法不可废啊!女子参加科举,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若是传扬出去,怕是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甚至会动摇国本啊!”
赵翊看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失望:“李尚书,你口中的祖宗之法,难道就真的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吗?
当年太祖皇帝开国,废除了多少前朝的陋习,制定了多少利于百姓、利于国家的新规,才开创了我大宋的盛世。
若是太祖皇帝也像你们这般墨守成规,何来今日的大宋?”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好的规矩,我们自然要遵守;
但若是坏的规矩,若是阻碍国家发展、束缚人才的规矩,我们为何不能打破?
朕推行新政,就是要打破那些陈腐的旧规,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无论他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他出身富贵还是贫寒,只要有真才实学,愿意为大宋效力,朕便会重用他!”
“沈青瑶此次参加科举,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名列三甲,这足以证明她的才华并不逊色于任何男子。
朕查阅过她的试卷,她的策论《论女子之才与国之兴》,字字珠玑,见解独到,不仅分析了女子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还提出了不少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其见识之深远,连许多男子都望尘莫及。”
赵翊的语气中满是赞赏:“这样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朕为何不能重用?
为何要因为那些陈腐的规矩,而将她拒之门外?
朕倒要问问各位爱卿,难道你们宁愿让大宋错失一位栋梁之才,也要死守那些不合理的旧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