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里的暖汤
深秋的晨雾裹着寒意,漫进老旧居民楼的窗缝时,林夏正被一阵急促的咳嗽惊醒。她坐起身,胸腔里像有细沙在摩擦,喉咙干涩得发疼,咳出来的痰带着淡淡的黄色,和昨天医生说的一样,是身体在对抗感冒的信号。
窗外的梧桐树落了满地碎金,雾汽把远处的街灯晕成模糊的橘色。林夏披了件厚外套下床,脚刚踩在地板上,就听见厨房传来轻微的声响。她愣了愣,父母上周去邻市照顾生病的外婆,家里明明只有她一个人。
“醒了?”熟悉的声音从厨房飘来,带着水汽的暖意。林夏走进厨房,看见姑姑系着妈妈的碎花围裙,正站在灶台前搅动砂锅里的东西。姑姑平时在乡下教书,怎么会突然来这里?
“姑姑,你怎么来了?”林夏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忍不住又咳嗽了几声。姑姑转过身,手里拿着汤勺,眉头轻轻蹙起:“你妈昨晚给我打电话,说你感冒了,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我赶最早一班车过来的。”
砂锅里的汤正咕嘟冒泡,白色的雾气顺着锅盖边缘溢出,带着淡淡的姜香和甜意。姑姑掀开锅盖,里面是浓稠的米汤,浮着几片切得薄薄的生姜,还有几颗饱满的红枣。“你感冒初期咳黄痰,不能喝太油腻的,这个姜枣米汤最润喉咙,还能帮你排排寒气。”
林夏坐在餐桌旁,看着姑姑把汤盛进白瓷碗里,递过来时还细心地吹了吹。温热的米汤滑进喉咙,带着生姜的微辣和红枣的清甜,干涩的咽喉瞬间被滋润,刚才那阵剧烈的咳嗽感竟慢慢消散了。
“你妈说你昨晚没怎么咳嗽,今早一醒就咳,就是感冒时气道敏感,加上夜里分泌物堆着了。”姑姑坐在对面,给自己倒了杯温水,“我给你煮了够喝一天的,上午记得每隔两小时喝一碗,别等渴了才喝。”
林夏捧着温热的碗,看着姑姑鬓角的碎发上还沾着些许雾珠,心里暖烘烘的。她从小就跟姑姑亲,小时候感冒发烧,也是姑姑守在床边,一勺一勺喂她喝自己熬的米汤。那时候觉得生姜太辣,总偷偷把姜片挑出来,姑姑也不责怪,只是下次会把姜片切得更薄,红枣放得更多。
“对了,我给你带了点枇杷膏,是你外婆自己做的,”姑姑从带来的布包里拿出一个玻璃罐,“早上起来先挖一点含在嘴里,润喉效果好,比吃药舒服。”
林夏按照姑姑说的,挖了一勺枇杷膏含在舌下,清甜的滋味慢慢化开,喉咙里的不适感减轻了不少。她想起昨天自己还觉得一个人扛着就行,现在才发现,有人照顾的感冒,好像都没那么难受了。
上午九点多,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夏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喝了两碗米汤,果然没再像早上那样剧烈咳嗽,偶尔咳几声,也能轻松咳出少量黄痰。姑姑在厨房收拾完,又给她削了个梨,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多吃点梨,润肺化痰,对你现在的情况好。”
中午姑姑做了清淡的蔬菜粥,林夏喝了满满一碗。下午她靠在沙发上打盹,迷迷糊糊间感觉有人给她盖了条毯子,还轻轻拍了拍她的背。醒来时,姑姑正坐在旁边缝她昨天不小心勾破的围巾,阳光照在姑姑的侧脸上,温柔得像小时候的模样。
傍晚的时候,林夏的咳嗽明显减轻了,黄痰也少了很多。姑姑给她量了体温,确认没有发烧,才放心地给她妈妈打了电话。“你放心吧,夏夏好多了,今天喝了不少米汤,咳嗽也轻了,”姑姑对着电话说,“明天我再守一天,等她彻底不咳了我再回去。”
挂了电话,姑姑转身看见林夏正看着她,忍不住笑了:“看什么?赶紧再喝碗米汤,晚上睡个好觉,明天就差不多好了。”
林夏点点头,接过姑姑递来的米汤。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流下,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她想起早上醒来时那种干涩咳嗽的难受,再看看眼前热气腾腾的汤和姑姑温柔的眼神,突然觉得,感冒或许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别忽略了身边那些默默关心着我们的人。
夜里,林夏睡得很安稳,果然没再咳嗽。第二天早上醒来,天朗气清,阳光洒满房间。她起身时,喉咙已经不疼了,也没有再咳出黄痰。姑姑已经做好了早餐,桌子上摆着米汤、鸡蛋和小咸菜。
“感觉怎么样?”姑姑笑着问。林夏用力点头:“好多了,一点都不咳了!”
姑姑欣慰地笑了:“那就好,再喝两天米汤巩固一下,别着凉了。”
林夏坐在餐桌旁,喝着温热的米汤,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心里充满了感激。这场小小的感冒,因为姑姑的到来,变得不再难熬。那些清晨的咳嗽、黄色的痰液,都成了被爱意包裹的记忆,提醒着她,无论走多远,总有人在默默牵挂着她,在她需要的时候,递上一碗暖汤,一份心安。
而那碗带着姜香和甜意的米汤,也成了林夏心里最温暖的味道,每当想起,就仿佛能感受到晨雾里的暖意,和亲人之间最真挚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