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瞬间 ,随着空间一阵涟漪波动,赵国强的身影从祭坛上消失。
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苏联的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
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地下实验室,激光晶体储存舱的温度恒定在零下196c。
数十块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被浸泡在液氮中,每一块都能让激光束的能量密度提升百倍——这是苏联激光武器项目的核心材料,由克格勃特工24小时轮班看守。
赵国强的空间入口直接开在液氮杜瓦瓶的正上方。
这一次,他故意先破坏了对方所有的监控设备 ,断开对方的电线,这才开始行动。
淡蓝色的光幕穿透保温层时,舱内的温度传感器毫无反应。
他看着那些在液氮中泛着寒光的晶体,指尖微动,空间入口扩大,将整箱晶体连同备用电源一并收走。
当最后一块晶体消失在光幕中,储存舱的压力阀才“嘶”地喷出一缕白雾,仿佛只是正常的液氮挥发。
空间激光实验室里,王大珩正对着光谱仪记录数据。
当那些苏联晶体落地,老人戴上隔热手套取出一块,对着光源举起:“吸收系数比我们仿造的低三个数量级!有了它,我们的激光测距仪能测到月球背面,激光通讯距离能延伸到同步轨道!”
而此时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正将一份烧焦的图纸摔在桌面上。
那是从灰烬里抢救出的航天发动机设计稿,旁边的报告显示,列别捷夫研究所的激光晶体、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托卡马克装置核心线圈,在过去48小时内接连失踪。
“立即启动‘铁幕’预案!”安德罗波夫的手指重重敲击桌面,“所有与龙国有关的科研机构,加装电磁屏蔽网!给每个实验室配备磁强计,只要空间磁场出现0.1高斯的波动,就立刻引爆自毁装置!”
但这道命令注定徒劳。三天后,赵国强已站在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托卡马克装置前。
这台“人造太阳”的环形线圈正通着强大电流,等离子体在磁场约束下发出幽蓝的光芒。
他将空间入口开在装置的真空室外侧,小心翼翼地剥离所有连接线路,让整套设备连同控制主机一起,在自毁程序启动前0.5秒消失。
当托卡马克装置在空间核聚变实验室落稳,钱三强抚摸着那些缠绕的超导线圈,突然老泪纵横。
这台设备能稳定约束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是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核心——而原本,苏联至少要封锁这项技术二十年。
“终于能验证我的‘约束时间公式’了。”
钱三强调出计算数据,何泽慧已将束星北推导出的能量守恒方程输入周寿宪的量子计算机。
当模拟结果显示“约束时间可达100秒”,整个实验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意味着,空间里的“人造太阳”,离稳定发电只剩一步之遥。
外界的恐慌已蔓延至顶点。
北京某间密室里,几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正传阅着一份特殊报告。
报告上贴着从各地收集的照片:青岛厕所墙上的相对论公式、上海宿舍残留的计算机电路图——这些都指向一个神秘的存在。
“那些失踪的科学家,或许去到了比我们龙国更好的国度。”
“别碰,估计我们真惹不起。”
另一位老人按住他的手,“既然对方不想暴露,我们就装作不知道。
但要记住,一旦外面有动静,优先保护那些‘失踪者’的家属。
“若是真的引起了神秘存在的震怒 ,估计后果会很严重!”
北约宣布对龙国实施“全面技术绞杀”:禁止向任何与龙国有往来的国家出口精密仪器,甚至连圆珠笔芯的不锈钢材都被列入禁运清单。
但当德国蔡司公司发现,他们最先进的光学镜头图纸在保险柜里不翼而飞,所有人都明白——技术封锁的墙,恐怕已经塌了。
托卡马克装置启动的那天,空间里所有实验室的灯光都彻夜未熄。
钱三强团队让等离子体稳定运行了102秒,创下世界纪录;程世祜用激光测距仪精确测量了火箭箭体的热胀冷缩数据;
林兰英则借着可控核聚变提供的能源,将镓砷单晶的生长速度提高了五倍。
傅曼芸带着孩子们在农场里收割第三茬“三优小麦”,童小鹏驾驶着改装了德国柴油系统的拖拉机,在田埂上划出整齐的线条。
贝念慈整理着从各国“取”来的文献,发现束星北年轻时发表的论文,竟与吴大猷的最新研究完美互补。
赵国强站在了望塔上,看着下方如同白昼的科研区。
玄铁长刀的刀身映出一幅新的图景:美国NASA的航天材料实验室、法国的高温合金研究所、英国的雷达技术中心……这些坐标在刀身流转,像一颗颗等待被点亮的星辰。
“下一站,NASA。”他对程世祜说,老人正对着火箭图纸计算燃料消耗,“他们的航天隔热瓦技术,能让我们的火箭承受返回大气层时的高温。”
程世祜抬头时,眼中闪烁着火焰:“等火箭造好,就让周老的计算机导航,王大珩的激光测距,钱老的核能驱动,一起送它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