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藏在校园深处,独立建筑外绕着两米高铁丝网,“禁止入内”的日文标牌在夜色里泛着冷光。
建筑门口两名警卫端着步枪站岗,每隔五十米的巡逻岗上,手电筒光束在黑暗中来回扫动,像警惕的探照灯。
但这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赵国强的“视野”里——他并未出现在外界,而是静立在自己的空间内。
他的目光越过空间屏障,穿透层层砖墙与铁丝网,将实验室的布局、警卫的位置,甚至室内亮着待机灯的基因编辑系统,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心中一动,一道狭长的空间入口便直接开在了实验室的上空,正对着那套由主机、基因测序仪和显微注射装置组成的系统。
他在空间中操控着入口缓缓扩大。
先是对准旁边的电脑,他伸手将电脑的电源插头拔出,空间中一股吸力发出,这台电脑瞬间就飞进了空间里面。
接着,先把所有连接线路断开,空间入口扩大,包裹住整套基因编辑系统,从主机到测序仪,再到显微注射装置,全部被他一一收进空间里面。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建筑外的警卫仍在机械巡逻,走廊里的巡逻兵刚喝完一口热茶,甚至没人察觉实验室里少了一套半人高的精密仪器。
目光环顾了一圈整个实验室,确认再无遗漏,空间入口悄然闭合,仿佛从未在名古屋大学的实验室里出现过。
当他在空间的科研区现身时,谈家桢正对着图纸来回踱步,见他出现立刻迎上来:“名古屋那边……”话音未落,老人的目光就被突然“一一落地”的基因编辑系统设备吸引,快步上前抚摸着还带微冷的设备外壳:“成了!连数据都一起带回来了?”
赵国强点头,指了指旁边的硬盘:“都在里面,你先调试,我去看看林先生的准备情况。”
谈家桢早已迫不及待接通电源,将小麦抗病基因样本放入测序仪,屏幕上瞬间跳出清晰的基因序列。
“开始编辑!”鼠标点击的瞬间,系统自动启动切割与重组程序。
半小时后,“编辑成功”的字样亮起,老人激动得声音发颤:“成了!这基因能让小麦扛住所有锈病,亩产稳超二千二百斤,这种特殊种子,连盐碱地都能种!”
赵国强看着屏幕上的序列,指尖划过空间墙壁——那里正投影着东京工业大学半导体实验室的画面,林兰英先生的分子束外延设备设计图纸已铺展在旁。
他没有停留,意念一动,他的身体又回到了空间祭坛的正中央位置。
再次将目光投向空间外的东京方向,一道涟漪散开,赵国强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了祭坛上。
当他再次现出身形时,已经出现在日本东京市半导体实验室的核心区域上空。
将监控室里面的人轻易解决 ,解除了警报器。
这一次,这些烦人的巡逻队巡逻的实在太勤密,老师在实验室晃悠。
本来不想解决这些家伙的,但 没办法 ,他再一次长刀出鞘 ,将一个又一个的巡逻队员杀死。
清除了所有的障碍 ,终于可以开始 零元购了。
他出现在实验室的机器边上,打开空间入口 ,笼罩向这些精密的高贵机器。
随着一台台先进设备通过空间入口“直达”科研区,空间里的科研工作迎来爆发式增长。
谈家桢用名古屋大学的基因编辑系统培育出抗虫、抗病、高产的“三优小麦”,亩产突破二千二百斤,盐碱地和贫瘠土壤里都能扎根结果;
童第周借助从大阪府立大学“取”来的植物组织培养系统,批量繁殖变异番茄和草莓苗,这些种苗经圣水浇灌后,果实大如拳头,甜度比普通品种高两倍;
贝时璋用电子显微镜研究植物细胞能量代谢,终于揭开圣水的一部分秘密——其周围的纳米电磁场能与植物细胞振动频率共振,激活沉睡的远古基因片段。
这些成果很快与其他学科设备碰撞出更惊人的火花。
董铁宝用赵国强从美国Ibm公司“零元购”来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为农业实验室造出“智能育种分析仪”,将原本三个月的基因筛选压缩到三天;
王大珩团队改造了日本的光谱仪,研发出“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提前六个月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9%;
程世祜则用德国材料试验机,为农场设计出耐磨损的收割机部件,使用寿命是普通部件的五倍。
科学家们的家人也在空间找到了归属感。
谈家桢的妻子傅曼芸成了空间农场的“管家”,每天穿梭在“三优小麦”田和变异果蔬棚里;
童第周的儿子童小鹏凭借机械专业知识,帮程世祜调试从日本“带”来的设备;
贝时璋的女儿贝念慈则整理着各国“收集”来的科研资料,将实验室的档案库打理得井井有条。
赵国强的“拯救与补给”从未停歇。
他在空间中看穿东北林业研究所的批斗现场,直接将被打成“资产阶级代表”、怀里紧抱松材线虫病标本的林学家梁希,通过空间入口接进安全区域;
透过上海医学院的焦黑废墟,找到藏着手写病理笔记的谷镜汧,将老人和笔记一同带回空间;
得知核物理学家张文裕在日本被扣留,实验室被查封,他便将空间入口开在警视厅仓库内,不仅接回张文裕,还将仓库里扣押的所有研究资料和设备一并“收走”。
这些科学家与家人在空间组成完整的科研共同体,不分学科、国界,只为用科学改变中国的命运。
赵国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后勤部长”——只要科学家报出设备名称和地点,他只需在空间中锁定目标,一道入口便能将所需之物“取”来。
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的斯坦福、麻省理工,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这些高校的重点实验室都成了他的“补给站”,以至于日本科研界陷入恐慌,纷纷传言有“无形的幽灵”在夜间搬运设备,却始终找不到任何闯入痕迹。
而赵国强此刻正看着屏幕上东京工业大学半导体实验室的布局,指尖微动——下一套分子束外延设备,马上就要“入驻”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