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竹晴园

首页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渔港春夜 小妻太水嫩:陆教授花式宠 修仙归来在都市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重回82:我九个女儿美炸了 四合院:开局吃出一亩三分地 学生会长和小干事 美食:随机摆摊,顾客追我十条街 都重生了谁谈恋爱啊 神医嫡女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竹晴园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全文阅读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txt下载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1157集:医署里的新学徒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庐江春深:医署内外的仁心与新生

庐江郡的晨光总带着股未散的潮气,刚搭起的医署木架还沾着夜露,夯土的地面踩上去软乎乎的,混着新劈松木的清苦气味,在空旷的场地上漫开。秦斩站在最外侧的一根木柱旁,甲胄上的铜扣被朝阳映得发亮,却没了往日战场上的冷硬——他看着素问弯腰从药箱里翻找油纸包,青布裙角扫过地面,带起几星泥土,又很快被她身后跟着的两个学徒小心拂去。

那两个学徒是前几日从流民里挑的,一个叫春桃,手巧,擅长把晒干的草药理得整整齐齐;一个叫石头,力气大,搬药箱、劈柴的活计都归他。此刻春桃正蹲在铺开的竹席前,把素问刚从山里采来的薄荷、柴胡按叶片大小分类,指尖沾着的草汁染得指缝发绿;石头则扛着门板大小的竹筛子过来,粗声粗气地问:“先生,这筛子放哪儿?晒艾草用的。”

素问直起身,发间别着的一支艾草晃了晃——那是今早她路过田埂时摘的,露水还凝在叶尖。她指着木架下的阴凉处:“放那儿,别晒太狠,艾草要留三分潮气才好用。”说完回头,正好对上秦斩的目光,见他嘴角勾着点笑意,便知道他又在想什么。

果不其然,秦斩走上前,指了指这初具雏形的医署:“你这扩张速度,可比我攻九江城快多了。前几日还说只是搭个临时药棚,这才三天,木架都立起来了。”

素问从竹席上拿起一株艾草,递到他面前。叶片上的露水沾在他的手背上,凉丝丝的。“你平定楚地,是让百姓有地可站;我建医署,是让百姓有病可治。”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庐江郡旱了两月,又刚经战乱,流民里多有染病的,临时药棚哪够?再说,”她顿了顿,看向不远处排队等着领预防风寒汤药的百姓,“你挖庐江渠是为了长远,我这医署,也想长远些。”

秦斩捏着那株艾草,指尖摩挲着叶脉。他见过战场上的生死,却少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刀光剑影,只有草药的清香和百姓低声的道谢,可这安宁里的力量,竟不比一场胜仗弱。正想开口,就听见门口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像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转头看去,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少年站在医署门口,身形单薄得像根刚抽芽的芦苇。他的衣裳洗得发白,袖口和裤脚都短了一截,露出的脚踝细瘦,沾着些泥点。少年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袋,布袋子口用麻绳系得死紧,看形状像是装着谷物,他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神怯生生的,落在素问身上时,又带着点藏不住的期盼。

“素问先生?”少年的声音有点哑,像是练了很多遍才敢说出口,“我、我想跟您学医术。”他把手里的布袋往前递了递,动作有些笨拙,“这是我的束修,是家里仅剩的半袋粗粮,您别嫌弃。”

春桃和石头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看向那少年。排队的百姓也转过头,有人低声议论:“这不是阿禾吗?前几日他爹娘染风寒,就是素问先生给治好的。”“他家哪还有粮食?听说去年旱情,地里没收成,全靠挖野菜过活。”

阿禾听见议论声,头垂得更低了,攥着布袋的手又紧了紧,指缝里渗出点汗。他知道自己的束修太寒酸,可他实在没办法——爹娘病好后,总念叨着要报答素问先生,他看着先生每天天不亮就上山采药,天黑了还在给人看病,累得眼睛都红了,就想跟着先生学本事,既能报答先生,也能给更多像爹娘一样的人治病。

素问刚要走过去,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医者天赋’持有者,收为学徒可解锁‘草药辨识’进阶功能,该功能可提升草药辨别准确率,降低用药风险。”她微怔了一下,随即看向阿禾——这孩子刚才递布袋时,手指无意间拂过竹席上的草药,竟准确避开了有毒的天南星,只碰了旁边的紫苏,这份下意识的分辨力,倒真不像普通孩子。

她走过去,蹲下身,与阿禾平视。阳光落在她的发梢,柔和了她平日里略显严肃的眉眼。“你的束修,我收下了。”她接过那个布袋,入手轻飘飘的,能感觉到里面粗粮的颗粒感,“从今天起,你就跟着我吧。”

阿禾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圆圆的,像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愣了几秒,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砸在夯土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对着素问磕了三个响头,额头沾了泥土也不在意,声音带着哭腔:“先生!谢谢您!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

秦斩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暖暖的。他想起前几日挖庐江渠时,张阿伯掬着甜水落泪的样子;想起此刻医署外排队的百姓,手里捧着粗瓷碗,眼神里满是期待。他突然明白,楚地的春天,不只是地里的庄稼发了芽,更是这人间有了医术,有了希望——就像这医署的木架,虽然还简陋,却能为百姓遮风挡雨;就像阿禾这样的孩子,虽然还弱小,却能扛起传承仁心的担子。

素问扶起阿禾,从竹席上拿起一片紫苏叶,递给他:“先从认草药开始吧。这片是紫苏,性温,能散寒解表,你爹娘上次喝的汤药里,就有它。”阿禾赶紧接过,小心翼翼地捏着叶片,像是捧着什么珍宝,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生怕漏了一点细节。

秦斩看着阿禾认真的模样,又看了看素问耐心教导的侧脸,转身悄悄退了出去。他还有军务要处理,九江城刚归降,城防需要整顿,庐江渠的后续工程也得盯着。但他知道,这医署里的一切,会和庐江渠的流水一样,慢慢滋养着庐江郡的百姓,让这乱世里的春天,多几分安稳。

离开前,他回头望了一眼——晨光里,医署的木架投下长长的影子,竹席上的草药泛着青绿,素问的声音和阿禾的提问声混在一起,伴着风里的艾草香,成了庐江郡最动听的声音。

初探乡野:草药与人心的距离

阿禾跟着素问学医术的日子,是从每天天不亮上山采药开始的。

第一天上山时,天还没亮透,东方只有一点鱼肚白,医署的木架在晨雾里若隐若现。阿禾背着素问给他准备的小竹篓,手里攥着一把小锄头,站在医署门口等着。他特意起了个大早,把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又洗了一遍,虽然还是短,却干净得没有一点污渍。

素问提着药篮走出来时,见他已经在等了,眼里露出点笑意:“来得挺早。”她递给他一双草鞋,“山上露水重,穿这个防滑。”阿禾接过草鞋,连忙道谢,蹲下身飞快地换上——草鞋是新编的,鞋底还带着草的韧性,比他之前穿的破布鞋舒服多了。

两人沿着田埂往山里走,晨雾还没散,沾在裤脚上,凉丝丝的。田埂旁的地里,已经有百姓在翻土,见了素问,都停下手里的活打招呼:“素问先生,又上山采药啊?”“阿禾也跟着去?好好学,将来给咱们看病!”阿禾有些害羞,低着头,却悄悄把腰杆挺得更直了。

“山里的草药,要认清楚形状、气味,还要记得生长的地方。”素问一边走,一边指着路边的植物,“你看这个,叶子像锯齿,开着小黄花,这是蒲公英,根能入药,清热解毒。”她蹲下身,用小锄头轻轻挖起一株蒲公英,根系白白的,带着泥土的湿气,“挖的时候要小心,别把根弄断了,断了药效就差了。”

阿禾凑过去,仔细看着蒲公英的根,又闻了闻叶子的气味,有点苦,却很清爽。他跟着素问的样子,也挖了一株,小心地把泥土拍掉,放进竹篓里:“先生,这个蒲公英,是不是也能像艾草一样晒干了用?”

“可以。”素问点点头,继续往前走,“不过晒干的方法不一样,蒲公英要阴干,不能暴晒,暴晒会让药效散掉。”她又指着前面一片长在湿地上的植物,“那个是车前草,叶子宽大,穗子像狗尾巴,全草都能入药,能利尿通淋。你去摘几片叶子,闻闻气味,记住它的样子。”

阿禾跑过去,摘了一片车前草的叶子,放在鼻尖闻了闻,有股淡淡的草腥味。他把叶子举起来,对着晨光看了看,叶片上的纹路清晰可见。“先生,我记住了,车前草的叶子宽,有穗子,闻着有腥味。”

素问笑着点头:“不错,学得挺快。不过光记样子还不够,还要知道什么时候采最好。比如车前草,现在刚长穗,药效最好;要是等穗子熟了,药效就弱了。”她边走边教,从路边的青蒿到山坡上的柴胡,从溪边的薄荷到林间的茯苓,每一种草药,都详细地讲着形状、气味、药效和采摘的时间。

阿禾听得格外认真,手里拿着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着草药的样子,遇到记不住的,就反复问素问,直到完全弄明白才肯罢休。他的竹篓渐渐满了,里面装着蒲公英、车前草、柴胡,还有几株刚冒芽的当归。阳光慢慢升高,晨雾散了,山里的鸟鸣声越来越响,阿禾额头上出了汗,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他觉得这些草药就像有生命一样,每一株都藏着能治好病的秘密,而他正在一点点揭开这些秘密。

快到中午时,两人走到一处山涧旁,准备歇会儿再回去。山涧的水很清,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素问坐在一块石头上,拿出水壶喝了口水,又递给阿禾:“喝点水,歇会儿。”阿禾接过水壶,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水带着点清凉,顺着喉咙下去,解了不少渴。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女人的哭声:“素问先生!您在哪儿?救救我的孩子!”阿禾抬头看去,只见一个穿着蓝布衣裳的妇人抱着一个孩子,跌跌撞撞地跑过来,头发乱了,脸上满是泪水,怀里的孩子脸色苍白,闭着眼睛,嘴唇干裂。

素问立刻站起身,迎了上去:“别急,把孩子给我看看。”妇人把孩子递过去,哭着说:“先生,我家娃早上还好好的,突然就发烧了,浑身烫,还一直哭,我实在没办法了,才跑来找您!”

素问抱着孩子,手指放在孩子的额头和手腕上,又翻开孩子的眼皮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是风热感冒,烧得有点高,得赶紧用药。”她回头对阿禾说:“阿禾,你去竹篓里找找,有没有薄荷和柴胡,各拿一点过来。”

阿禾立刻跑过去,打开竹篓,从里面找出薄荷和柴胡,仔细数了数,各拿了一小把,递到素问手里:“先生,够吗?”

“够了。”素问接过草药,又对妇人说:“你家离这儿近吗?我们去你家煎药,孩子现在需要休息。”妇人连忙点头:“近,就在山脚下,我带你们去!”

几人往山脚下走,妇人一边走,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家男人去年打仗死了,就我和娃两个人过。这娃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啊……”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

阿禾走在后面,看着妇人的背影,心里酸酸的。他想起自己爹娘生病的时候,也是这样担心,要是没有素问先生,爹娘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他悄悄攥紧了拳头,心里更坚定了要学好医术的想法——他要治好更多像这个孩子一样的病人,让更多的家庭不用再担心失去亲人。

到了妇人家,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个板凳。素问把孩子放在床上,让妇人烧热水,自己则拿出药臼,把薄荷和柴胡放进去,开始捣药。阿禾站在一旁,看着素问捣药的动作,手法熟练,力度适中,药臼里的草药很快就变成了粉末。

“阿禾,过来帮忙。”素问把捣好的药粉递给阿禾,“等水开了,把药粉放进去,煮一刻钟,记得要搅拌,别糊了。”阿禾接过药粉,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水,等水开了,小心地把药粉放进去,用勺子轻轻搅拌着。

药煮好后,素问把药汁过滤出来,放温了,用勺子喂给孩子喝。孩子一开始不肯喝,哭着挣扎,妇人在一旁急得不行。阿禾想了想,从怀里掏出一颗用糖稀做的糖块——这是昨天春桃给他的,他没舍得吃。他把糖块递给孩子:“乖,喝了药,就能吃糖了。”

孩子看着糖块,哭声小了点,张嘴喝了一口药汁,虽然苦,却还是坚持着喝了下去。喝完药,阿禾把糖块递给孩子,孩子含着糖块,慢慢闭上了眼睛,呼吸也平稳了些。

妇人看着孩子睡着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对着素问和阿禾连连道谢:“谢谢先生,谢谢阿禾!要是没有你们,我家娃就危险了。”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个鸡蛋,非要塞给素问:“先生,这鸡蛋您拿着,不是什么好东西,您别嫌弃。”

素问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一个鸡蛋,又把剩下的还给妇人:“你家里也不容易,这些鸡蛋留给孩子补身体吧。孩子还要喝两天药,我明天再过来看看。”妇人点点头,送他们到门口,看着他们走远了,才转身回屋。

回去的路上,阿禾手里攥着那个鸡蛋,心里暖暖的。他抬头看向素问,问道:“先生,咱们给人看病,为什么不要报酬啊?”

素问看着他,笑了笑:“行医不是为了报酬,是为了救人。庐江郡的百姓刚经历战乱和旱情,日子都不好过,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她顿了顿,又说:“你记住,当医者,最重要的是仁心。有了仁心,才能真正为百姓着想,才能治好病。”

阿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仁心”两个字记在了心里。他看着手里的鸡蛋,又看了看竹篓里的草药,突然觉得,自己手里的不是鸡蛋和草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是素问先生传递给他的,也是他将来要坚守的。

夕阳西下,两人背着竹篓往医署走。晚霞把天空染成了红色,路边的草药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阿禾走在素问身边,脚步比来时更坚定了——他知道,自己的医者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会和庐江郡的春天一样,充满希望。

时疫突发:医署内外的生死竞速

庐江郡的雨季来得突然,一场大雨下了三天三夜,雨停后,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水汽,地里的庄稼倒是长得更旺了,可医署里的病人却突然多了起来。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春桃。那天早上,她刚把晒干的草药整理好,就看见一群百姓扶着一个病人过来,病人脸色发黄,浑身发抖,还一个劲地呕吐。紧接着,又有几个症状相似的病人被送了过来,有的还发着高烧,说胡话。

“先生,这不对劲啊。”春桃跑到正在配药的素问身边,声音有些急,“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病人,症状都差不多,是不是……是不是时疫啊?”

素问心里一紧,放下手里的药杵,快步走到病人身边。第一个病人是个中年汉子,躺在临时搭起的木板床上,脸色蜡黄,嘴唇发紫,呼吸急促。素问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又把了把他的脉,脉象浮数,再看他的舌苔,黄腻。“是疟疾。”素问的声音有些沉重,“雨季潮湿,蚊虫多,疟疾容易传播。”

她刚说完,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哗,石头跑进来,满头大汗:“先生!不好了!城外的流民棚里,也有好多人得了这种病,有的已经快不行了!”

秦斩就是在这时赶来的。他刚处理完城防的事,就听说医署里病人突然增多,还疑似时疫,立刻骑着马赶了过来。医署里已经挤满了人,有的病人躺在地上,呻吟声、哭喊声混在一起,场面混乱。

“情况怎么样?”秦斩走到素问身边,眉头紧锁。他经历过战争中的时疫,知道一旦扩散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庐江郡刚安定下来,要是时疫蔓延,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费。

“是疟疾,已经有二十多个病人了,城外流民棚里还有更多。”素问的脸上带着疲惫,却依旧镇定,“现在最缺的是治疗疟疾的药材,尤其是青蒿,还有隔离的地方——病人挤在一起,很容易交叉感染。”

秦斩立刻说:“隔离的地方我来解决,我让人把城外的废弃驿站清理出来,作为临时隔离棚,再派士兵把守,禁止无关人员进出。药材的事,我让人立刻去山里采青蒿,再从其他郡调运,一定尽快给你送过来。”

“多谢。”素问点点头,又对春桃、石头和阿禾说:“春桃,你负责整理现有的药材,把青蒿、柴胡、常山分出来,单独放好;石头,你去烧热水,给病人擦身降温,再帮忙把病人送到隔离棚;阿禾,你跟着我,给病人诊断、配药。”

“是!”三人齐声应道,立刻行动起来。阿禾跟着素问,给一个个病人诊断,他已经跟着素问学了半个多月,基本的望闻问切已经掌握了不少,虽然还是有些紧张,但动作却很熟练。他给病人把脉,看舌苔,然后把症状告诉素问,再按照素问的吩咐配药,一点也不含糊。

“阿禾,这个病人脉象沉细,舌苔白腻,是寒疟,要用附子、干姜配常山;那个病人脉象洪数,舌苔黄腻,是热疟,要用青蒿、知母配柴胡。”素问一边给病人诊治,一边教阿禾分辨疟疾的类型,“疟疾有不同的种类,用药也不一样,不能弄错了,弄错了会出人命的。”

阿禾认真地记着,手里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把不同类型疟疾的症状和用药都记了下来。他看着那些痛苦的病人,心里很着急,恨不得立刻就能把他们治好。有一个病人是个小女孩,才五岁,发着高烧,一直哭着要娘,阿禾看着心疼,配好药后,特意找了块糖,放在小女孩手里:“乖,喝了药,病就好了,就能见到娘了。”小女孩接过糖,果然不哭了,乖乖地喝了药。

秦斩很快就调来了士兵,开始清理废弃驿站。士兵们拿着扫帚、水桶,把驿站里的灰尘、垃圾清理干净,又铺上干草,搭起木板床,还在驿站周围挖了排水沟,防止积水滋生蚊虫。同时,另一队士兵则拿着镰刀、竹篓,进山采青蒿——他们按照素问画的青蒿图,在山里仔细寻找,遇到不认识的,就立刻派人回来问,生怕采错了。

可问题还是出现了。山里的青蒿虽然多,但士兵们大多不认识草药,采回来的青蒿里,混了不少长得相似的杂草,需要筛选;而且流民棚里的病人越来越多,现有的青蒿很快就用完了,从其他郡调运的药材还在路上,根本不够用。

“先生,青蒿不够了!”春桃拿着空了的药筐,急得眼圈发红,“刚才又送来了十个病人,已经没有青蒿配药了!”

素问的心里也很着急,她走到药筐旁,看着里面仅剩的一点青蒿,又看了看外面排队等着配药的病人,眉头拧得更紧了。阿禾站在一旁,看着素问焦急的样子,心里也跟着慌,他突然想起前几天上山采药时,在山涧旁看到过一大片青蒿,当时他还问过素问,那片青蒿长得格外茂盛,是不是药效更好。

“先生!”阿禾突然开口,“前几天我和您上山,在山涧旁看到过一大片青蒿,长得特别好,咱们可以去那里采!”

素问眼睛一亮:“对!我怎么忘了!那片青蒿长在湿地上,光照充足,药效肯定好!阿禾,你还记得具体位置吗?”

“记得!”阿禾用力点头,“从医署往东南走,过了三道山梁,有一条山涧,青蒿就长在山涧两边!”

“好!”素问立刻对春桃说:“春桃,你继续在这里照看病人,我和阿禾去采青蒿,很快就回来!”她又对赶来送水的士兵说:“麻烦你告诉秦将军,我们去东南山涧采青蒿,让他派几个认识路的士兵过来帮忙!”

士兵立刻跑去找秦斩,素问则和阿禾拿起竹篓、镰刀,往东南山涧赶去。两人跑得很快,山路崎岖,阿禾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采到青蒿,回去给病人治病。

到了山涧旁,果然看到一大片青蒿,长得比其他地方的都要茂盛,绿油油的,在阳光下泛着光。“先生,就是这里!”阿禾指着青蒿,兴奋地说。

素问蹲下身,摘了一片青蒿叶,闻了闻,气味浓郁,药效确实好。“开始采吧,注意别把根拔了,留着根,下次还能长。”她说着,拿起镰刀,开始收割青蒿。阿禾也跟着拿起镰刀,小心翼翼地收割着,把青蒿整齐地放进竹篓里。

没过多久,秦斩派的士兵也赶来了,一共五个,都是本地人,认识草药。他们看到这么多青蒿,也很开心,立刻加入了收割的队伍。几个人分工合作,有的收割,有的整理,有的往竹篓里装,很快就采满了十几个竹篓。

“差不多了,咱们回去!”素问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得赶紧回去给病人配药。几人背着竹篓,往医署赶去,士兵们主动帮阿禾背了一个竹篓,阿禾却不肯,坚持自己背:“我能行,先生说过,医者要能吃苦!”

回到医署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秦斩正在医署门口等着,看到他们回来,立刻迎上去:“怎么样?采到了吗?”

“采到了,足够用几天了!”素问笑着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士兵们把青蒿卸下来,春桃立刻过来帮忙,把青蒿分类、清洗,准备阴干。素问则立刻走进隔离棚,给病人配药,阿禾跟着她,帮忙煎药、喂药。秦斩看着忙碌的众人,又看了看外面渐渐安静下来的病人,心里也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疫之战,他们已经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医署里的众人都在连轴转。素问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大部分时间都在隔离棚里给病人诊治;春桃和石头负责整理药材、煎药、照顾病人,累得眼睛都红了;阿禾则一直跟着素问,从诊断到配药,再到照顾病人,一点也不偷懒,他的手上磨出了茧子,却从来没喊过累。

秦斩也没闲着,他不仅要确保隔离棚的秩序,还要安排士兵巡逻,防止蚊虫滋生,同时催促其他郡尽快送药材过来。他还让人熬了预防疟疾的汤药,分发给百姓,告诉他们要注意卫生,勤洗手,避免被蚊虫叮咬。

慢慢地,情况开始好转。隔离棚里的病人,有的已经退了烧,能下床走动了;新发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少。第七天早上,最后一个病人退了烧,脉象也平稳了,素问终于松了口气,坐在椅子上,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阿禾端着一碗热粥走过来,递给素问:“先生,您喝点粥吧,您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素问接过粥,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舒服了不少。她看着阿禾,眼里满是欣慰:“阿禾,这次抗疫,你立了大功,要是没有你想起那片青蒿,咱们还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劲。”

阿禾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先生,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跟着您学了这么多,也该帮您分担了。”他顿了顿,又说:“先生,我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仁心’是什么了——就是不管多累,都要把病人的命放在第一位,都要尽全力去救他们。”

素问笑着点头,摸了摸阿禾的头:“没错,这就是仁心。阿禾,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医者了。”

秦斩走进来,正好听到两人的对话,他看着素问和阿禾,又看了看外面渐渐恢复生机的医署,心里满是感慨。这场时疫,不仅考验了医署的能力,也让他看到了庐江郡百姓的韧性,看到了素问和阿禾这样的医者的仁心。他知道,有这样的人在,庐江郡的春天,一定会更加安稳,更加美好。

夕阳透过医署的木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竹席上的青蒿已经阴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隔离棚里的病人已经陆续康复,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春桃和石头坐在门口,一边整理草药,一边说着话,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

阿禾站在医署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的医者之路还很长,但他会一直跟着素问先生,带着仁心,为庐江郡的百姓治病,为这乱世里的春天,增添更多的温暖。

疫平人安:楚地春深的希望

时疫平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庐江郡的空气里带着股清新的草木香。医署的木架下,几个康复的百姓正帮着春桃整理草药,他们手里捧着晒干的青蒿、柴胡,动作轻柔,像是在呵护什么珍宝。

“素问先生,您也歇会儿吧,这些草药我们来整理就行。”一个姓王的老汉笑着说,他前几天得了疟疾,多亏素问的药才好起来,现在每天都来医署帮忙,说是要报答素问的恩情。

素问摇摇头,手里还拿着一本药书,正在上面记录着什么:“不用,我把这次治疗疟疾的药方和注意事项记下来,将来要是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更快应对了。”

阿禾端着一碗刚熬好的艾草茶走过来,递给素问:“先生,喝点茶解解乏。这是我按照您教的方法熬的,放了点红糖,不那么苦。”

素问接过茶,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带着艾草的清香和红糖的甜味,顺着喉咙下去,疲惫消散了不少。她看着阿禾,眼里满是欣慰——经过这次时疫,阿禾不仅医术进步了不少,也变得更加沉稳、懂事了。

“阿禾,昨天你给城西的张阿婆看的病,怎么样了?”素问问道。张阿婆年纪大了,时疫刚好,又得了咳嗽,阿禾昨天主动提出去给她看病,素问便让他去了。

“张阿婆的咳嗽好多了。”阿禾笑着说,“我给她开了您配的止咳汤,昨天喝了一剂,今天早上我去看她,已经不怎么咳了。她还说要给我做布鞋呢。”

“那就好。”素问点点头,又说:“行医不仅要治好病,还要多关心病人的情况,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身体弱,需要多照顾。”

“我记住了,先生。”阿禾认真地说。他想起昨天去给张阿婆看病时,张阿婆拉着他的手,说自己无儿无女,多亏了他和素问先生,不然早就活不下去了。阿禾心里酸酸的,便每天都去看看张阿婆,帮她挑水、劈柴,陪她说话。

秦斩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图纸,脸上带着笑容:“素问,你看,这是我让人画的医署扩建图纸。现在时疫平息了,百姓对医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咱们把医署扩建一下,再建一个专门的药房和诊室,这样看病、配药也更方便。”

素问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图纸上,医署的规模比现在大了一倍,除了药房和诊室,还多了一个小小的学堂,专门用来教孩子们认草药、学医术。“这个学堂好。”素问笑着说,“将来可以教更多的孩子学医,让庐江郡的医者越来越多,百姓看病也更方便。”

“我也是这么想的。”秦斩点点头,“扩建医署的材料和人手我都安排好了,过几天就开工。对了,庐江渠的水已经引到田里了,张阿伯他们说,今年的庄稼肯定能有个好收成,还邀请咱们秋收的时候去吃新米呢。”

“好啊。”素问笑着答应,“到时候咱们带着阿禾一起去,让他也尝尝庐江郡的新米。”

阿禾听到这话,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先生,秦将军,我还没见过稻田丰收的样子呢!”他从小就跟着爹娘四处逃难,很少能看到丰收的景象,现在听到能去看稻田丰收,心里格外期待。

“当然是真的。”秦斩笑着摸了摸阿禾的头,“等秋收的时候,不仅能吃新米,还能看到百姓们丰收的样子,那才是庐江郡最美的风景。”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石头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兴奋地说:“先生!秦将军!你们看,这是李婶送来的桑蚕茧!她说今年的桑蚕长得特别好,多亏了秦将军推广的新桑苗,她特意选了最好的茧子送来,让咱们做件新衣裳!”

李婶就是之前种桑苗的蚕农,前几天得了风寒,阿禾去给她看的病,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她知道医署的人辛苦了,特意送来桑蚕茧,表达感谢。

素问打开布包,里面装着十几个雪白的桑蚕茧,摸起来软软的,带着淡淡的蚕丝香。“李婶太客气了。”素问笑着说,“这些茧子留着给阿禾做件新衣裳吧,他的衣裳都短了。”

阿禾有些害羞,低下头:“谢谢先生,谢谢李婶。”

“不用谢,这是你应得的。”秦斩笑着说,“你帮李婶看好了病,又跟着素问先生救了这么多人,做件新衣裳是应该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医署的扩建工程顺利开工了。秦斩派来的士兵和百姓们一起,搬砖、砌墙、搭木架,干劲十足。素问和阿禾则继续给百姓看病,偶尔也会去山里采药,教孩子们认草药。

医署的学堂很快就建好了,里面摆着几张木制的桌子和椅子,墙上挂着草药的图谱。开学那天,十几个孩子背着布书包,兴高采烈地来上学,他们大多是流民的孩子,以前没机会读书,现在终于能在学堂里学习了。

“今天咱们先学认草药,你们看这个,是蒲公英,能清热解毒……”阿禾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株蒲公英,认真地给孩子们讲课。他的声音虽然还有点稚嫩,却很清晰,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手里的蒲公英。

素问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秦斩走过来,站在她身边,也看着学堂里的景象:“没想到阿禾还挺会教书的。”

“是啊,他不仅医术好,还很有耐心,是个好老师。”素问点点头,又说:“等这些孩子学好了医术,就能去村里给百姓看病,咱们庐江郡的医疗就更普及了。”

秦斩看着素问,又看了看学堂里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刚到庐江郡时,这里还是一片凋敝,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很多人染病得不到治疗。而现在,庐江渠的水灌溉着万亩农田,医署的医者为百姓治病,学堂里的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整个庐江郡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素问,谢谢你。”秦斩突然说,“如果没有你和医署,庐江郡不会这么快安定下来。”

素问笑着摇摇头:“不用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再说,要是没有你建庐江渠、建隔离棚、调运药材,我一个人也做不了这么多。你帮百姓解渴,我帮百姓治病,咱们各司其职,才能让庐江郡变得更好。”

秦斩点点头,心里很认同素问的话。他知道,治理楚地,不仅需要军事上的平定,更需要民生的改善——需要庐江渠的流水,需要医署的草药,需要学堂的书声,需要像素问、阿禾这样的人,用仁心和汗水,浇灌出楚地的春天。

秋收的时候,庐江郡的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风吹过,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张阿伯带着百姓们在田里收割稻谷,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素问、阿禾和秦斩也来了,他们跟着百姓们一起割稻子,虽然动作不如百姓们熟练,却很认真。阿禾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稻谷,兴奋得不行,手里拿着镰刀,跟着张阿伯学习割稻子,脸上沾了泥土也不在意。

“阿禾,你看,这稻穗多饱满,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张阿伯笑着说,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又说:“多亏了秦将军挖的庐江渠,不然今年旱情,咱们肯定没收成;也多亏了素问先生的医署,让咱们有病能治,才能安心种地。”

阿禾点点头,看着金黄的稻穗,心里满是感动。他想起自己刚到医署时的样子,怯生生的,连草药都认不全;而现在,他不仅能独立给百姓看病,还能教孩子们学医术,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素问先生的教导,离不开秦将军的支持,离不开庐江郡百姓的信任。

傍晚的时候,百姓们在田埂上摆起了宴席,桌子上摆满了新煮的米饭、炒的青菜,还有几条刚从云梦泽里捕来的鱼。张阿伯端着一碗酒,走到秦斩和素问面前:“秦将军,素问先生,这碗酒我敬你们!谢谢你们为庐江郡做的一切!”

秦斩和素问接过酒,和张阿伯碰了碰碗,一饮而尽。酒很烈,却带着丰收的喜悦和百姓的情谊,暖在心里。

阿禾坐在一旁,手里捧着一碗米饭,大口地吃着。新米的香味很浓,比他以前吃过的任何米饭都好吃。他看着身边的百姓们,脸上都带着笑容,说着丰收的喜悦,说着对未来的期盼。他知道,这就是楚地的春天,是充满希望的春天,是属于庐江郡百姓的春天。

夜色渐深,宴席还在继续。田埂上的火把照亮了夜空,百姓们的笑声、歌声混在一起,在田野里回荡。素问和秦斩坐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安稳。阿禾则和孩子们一起,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手里拿着刚摘的稻穗,脸上带着纯真的笑容。

庐江郡的春天,就这样在草药的清香、稻田的金黄和百姓的笑声中,慢慢深了。而素问、秦斩和阿禾知道,他们的故事,还会继续——他们会继续建医署、挖水渠、办学堂,为楚地的百姓,为这乱世里的春天,增添更多的温暖和希望,直到楚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直到楚地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丹武双绝 庶子夺唐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我的模拟长生路 权力医途 寻忆:武灵天下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jojo的奇妙冒险:中国篇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艳海风波 渔港春夜 权贵巅峰之一路狂飙 都市花缘梦 巨星崛起 重生:红色仕途 四合院:何雨柱的平凡一生 四合院:从1958开始 鉴宝神瞳 四合院:一人纵横 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升官有术 四合院从1953开始 都市极品医神 铁腕官途 四合院小市民 暗海反杀 妙医圣手叶皓轩 宋檀记事 
最近更新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穿书被鞭打,我抱上黑化首辅大腿 与病弱兄长共梦 我在板鸭很开心 换嫁随军,谁家凶兽奶呼呼呀! 殿下,你抢的王妃是顶级大佬 野欲诱吻 于他怀中轻颤 净水迎帆 我女朋友是学医的 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 荒年肉满仓,缺德后娘养歪女主! 和死对头双穿,冷面丈夫成了权臣 被换命格后,玄门大佬杀疯了 守寡后,我逼疯了满朝文武去种田 被抄家流放,飒爽嫡女在边关盖大楼! 雾色迷津 京夜娇宠 绑定预知梦,我靠演戏救偏执对头 每天努力躺平,大佬人设却焊死了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竹晴园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txt下载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