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回国已经有几天了,原本计划中并不包含皖省老家之行,但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是皖省人。
心底那份难以割舍的牵挂,最终还是驱使他回去了一趟。
可所见景象,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面对那片土地上显露的旱象,他心里沉甸甸的。
纵然他有通天之能,可对于这种大范围的气候异常,也深感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田地里皲裂的纹路如同老人额头的深壑,预示着春耕的艰难。
好在通过正常渠道翻倍输送的粮食已经在持续运抵国内,这让他稍感安心。
胡力并非不能直接从小世界里调取海量粮食,但那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无法收拾。
如何解释这些凭空出现的物资?上面会如何看待他这个能在国内神不知鬼不觉调动如此庞大资源的海外华人?会不会怀疑他在国内暗中经营着不为人知的庞大势力?
更重要的是,小世界的存在,是他和复兴军最核心的机密,绝不容有丝毫暴露的风险。
在庐州和胡玉珍匆匆吃了一顿午饭后,胡力便搭乘专机直飞冰城,他的到来,受到了当地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
无他,只因为跟随他而来的还有三架巨大的“鲲鹏”战略运输机,除了其中一架运输机里放了两辆猛犸’系列轻型运兵车和一辆大型冷藏车,以及胡力的座驾,其余装载的全是粮食!
在这个粮食比金子还珍贵的年头,这份“厚礼”想不让人热情都难。
胡力在冰城周边视察了一番,住了一晚,次日一早便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乘车前往卜奎市。
卜奎这边,也早已经做好了接待准备。
前来迎接的队伍规格不低,由卜奎市人委会的一位副主任刘建业亲自带队,陪同的还有市里负责农林水利的相关干部王水利,以及负责安保和联络的几位工作人员,总计七八人。
这个阵仗相比较胡力带来的人不算特别庞大,但也足以显示对胡力这位“爱国华人”兼重要物资援助者的尊重。
其实,胡力内心并不想如此兴师动众,他更愿意轻车简从,或者直接潜入深山去桃源村。
但他现在的身份是“外人”,要是他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偏僻的龙兴公社,甚至要进入更偏远的桃源村,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麻烦。
胡力必须考虑到几年后可能出现的风浪,他虽然无所谓,可他不想给桃源村留下任何可能被曲解的把柄。
因此,尽管觉得拘束,胡力还是接受了这套官面上的流程。
在卜奎并未停留,一行人再次启程,赶往龙兴公社。
途经龙江县时也没有停留,终于在当天傍晚时分,车队风尘仆仆地抵达了龙兴公社。
公社书记马向田早已带着一班人在公社大院门口等候多时。
眼见天色已晚,山路难行,在刘建业和马向田等人的极力建议下,胡力最终同意在公社招待所暂住一晚。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东方才泛起鱼肚白,队伍便再次出发了。
主要是胡力“归心”似箭,想早点看到桃源村的情况。
车队沿着雅鲁河谷地的土路向西北方向行驶,胡力坐在第二辆车的后座上,目光透过车窗,仔细地观察着外面的景象。
初春的兴安岭东坡,林木尚未返绿,一片萧瑟。
让他眉头越皱越紧的是,山林间覆盖的积雪非常稀薄,完全不是他记忆中这个时节该有的厚度。
更让他心头一沉的是,路旁的雅鲁河,河水流量明显小了很多,大片大片的河床裸露在外,被冻得硬邦邦的。
只有中间一道细流在缓缓流淌,在清晨的低温下,边缘还结着薄冰。
这景象,和他记忆中那条水量丰沛、滋养着沿河土地和村庄的雅鲁河相去甚远。
胡力深深叹了口气,一种无奈感油然而生,开口说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停车吧,我下去看看。”
负责开车的,是胡力此行的护卫队长胡磊(友情提示,胡磊不是首次出现,74章茅山之行就出现过。)。
他听到命令,立刻干脆地应了一声。
“是!”。
随即熟练地将车靠向路边停下,前后随行的车辆见状,也纷纷跟着停了下来。
胡力推开车门,一股凛冽的寒气瞬间扑面而来,他紧了紧身上那件军绿色棉大衣,将领子竖起来挡住寒风,然后迈步向着河岸边走去。
胡磊立刻带着两名护卫人员无声地跟上,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其他队员也散向四周,警惕观察着。
其实完全没必要,可胡力的逼格在这。
来到河边,胡力用脚踢了踢干涸龟裂的河床,冻土坚硬。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冰冷的、夹杂着沙砾的泥土,在手里捻了捻,然后皱眉看着脚下那缓缓流淌、仿佛有气无力的河水,眼神深沉。
这时,卜奎市负责接待的副主任刘建业和水利干部王水利也快步跟了过来。
刘建业看着眼前的景象,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对胡力说道。
“胡先生,您也看到了,情况不容乐观啊。”
“去年,我们雅鲁河的径流量还高达 39.9 亿立方米,可看今年开春这架势,流量比往年同期显着偏少!”
王水利在一旁补充道,语气带着专业性的忧虑。
“胡先生,雅鲁河的补给,主要就是依赖我们大兴安岭东坡的降水和春季的冰雪融水。”
“可去年冬天到今年开春,拢共也没下几场像样的雪,量还小得可怜。”
“核心原因,就是降水持续偏少,这干旱天气导致源头补给严重不足。”
“要是再不下雨,春耕……可就真的成大问题了。”
胡力呼出一口长长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显眼。
他抬起头,望向灰蓝色的天空,恰好看到一朵孤零零的白云,正被北风慢悠悠地吹着飘过。
就在这时,他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脱口问道。
“刘主任,王同志,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人工降雨?”
他这么问,是想确认当前国内这项技术的应用程度。
他隐约记得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这个技术,但具体发展到哪一步,是否普及,并不确定。
刘建业和王水利对视一眼,王水利上前一步,回答道。
“胡先生,有的!国内早在 1958 年就已经开始探索人工增雨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7月,吉省遭遇了严重的夏旱,相关部门第一次用飞机往云层里播撒氯化钠(食盐)来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后来好像还试过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听说效果不错,成功缓解了部分旱情,这标志着人工增雨技术,在我们国家算是初步落地了。”
胡力听着,眼角微微抽动了一下,他发现自己确实有些想当然了。
1958年才开始探索,用的还是氯化钠、干冰这类初代催化剂,依赖的作业平台主要是飞机……
这意味着当前的人工降雨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不仅作业成本高昂,而且极度依赖特定的云系条件(不是有云就能下雨),还需要调动宝贵的飞机资源。
应用范围非常有限,效果也不稳定,难以大规模复制推广。
一句话概括——作业范围小、效果不稳定且难以复制。
但…这对自己来说,是问题吗?显然不是!
胡力的小世界里,拥有的可是超越这个时代数十年的气象干预技术。
催化剂早已从单一的氯化钠、干冰,发展到了碘化银、液氮等多种高效、环保的复合型催化剂。
作业装备和方式更是从单一依赖飞机,发展到了空、天、地立体化的完善布局。
飞机负责大范围云系作业,火箭弹、高射炮可以针对中小范围云系进行精准催化,地面碘化银燃烧炉适合在山区等固定点位长时间作业
甚至还有移动式低频强声波发射车,可以利用声波扰动促进云滴碰并增长,快速开展应急作业!
想到这里,胡力心里已然有了决断,他立刻转头,对紧跟在他身后的护卫队长胡磊吩咐道。
“胡磊,立刻联系缅国,让他们紧急调运一批人工降雨设备过来!”
“先调两百套标准作业单元,要包含火箭发射系统、地面燃烧炉和配套的催化剂,用最快的速度运抵卜奎!”
胡力想的很好,不是别的地方不需要,而是这里土地肥沃,所以先紧着这里,别的地方等后续设备运来再说。
“是!团长!”
胡磊毫不犹豫地立正领命。
他心知肚明,这所谓的“从缅国调运”,实际上就是从团长那个神奇的“小世界”里直接提取。
但这层秘密,是复兴军最高机密,绝不可对外人言。
就在胡磊准备通过加密通讯设备传达命令时,他佩戴的微型耳麦里忽然传来了前方警戒哨的低声报告。
他凝神听了几句,随即用手轻轻捂住耳麦,转头看向胡力,脸上露出一丝古怪而又带着点欣喜的神色,低声报告道。
“团长,前面路口,有两名老乡找到我们的警卫,指名道姓说要找您。”
“他们自称…是李二狗和李大牛。”
“二狗叔?大牛叔?!”
胡力闻言,脸上的凝重和忧虑瞬间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连日来因旱情和家国之事积压的阴郁仿佛都被这道突如其来的消息冲散了不少。
他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立刻道。
“走!快过去看看!”
胡力完全没想到,这还没到桃源村呢,就遇到熟人,他甚至顾不上再和刘建业等人多说什么,迈开步子,就朝着车队后方向快步走去。
胡磊连忙示意护卫跟上,刘建业、王水利等人虽然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也好奇地跟了上去。
他们都看得出来,这位一直显得沉稳持重的胡先生,在听到这两个名字后,情绪出现了明显的、积极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