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榆随代江出发前就派人先去忠勇村报信了。
傍晚天都要黑了,车队驶入忠勇村,早已等候在此的村民们立刻下跪,高喊恭迎公爷、郡郎和郡王回村。
邵云安没露面,王石井停车,让众人起来,特别与赵村长说了两句话。
一路奔波回来肯定是要先休息,王石井让赵村长到别院去一趟,其他人就先各自散了回家。
马车和骡车一路驶到别院的门口才停了下来,邵云安把太子和儿子交给王石井,下车。
抬头一看,邵云安:“‘忠瑞园’……”
皇上的字写得不错呀。
跟着坐马车过来的赵村长上前说:“郡郎,村口的村碑和牌坊上的字也是皇上写的。”
皇上和君后过来那趟做了什么邵云安也都知道了,还知道皇上临走的时候把别院地里长的、库房里囤的菜粮都带走了。
王石井现在很懂事了,非常恭敬地说:“见此字如见皇上,皇上隆恩,井不足报万一。”
邵云安回过神,也赶紧跟着说:
“是啊是啊,皇上和千岁对我们一家的恩宠,我们一家是无以为报,只能更尽心尽力地为皇上和千岁尽忠。”
王石井拉过王青、王璟妍和蒋沫熙对皇上的这一题字叩拜过后,一群人才抬脚迈过门槛,进门。
“忠瑞园”的管事带着下人们也都跪在地上恭迎公爷、郡郎回村。
王石井让众人起来,让别院的两个管事过来问话,其余人该做什么做什么。
两位管事和赵村长跟着王石井去堂屋,下人们搬行李的搬行李,去提水的去提水。
两个孩子明显有些累了,邵云安抱着太子,蒋沫熙抱着王行翼先去后院。
“忠瑞园”还在扩建,工部给出的扩建图纸十分的符合王石井和邵云安的身份,永明帝做了一些修改后就准了。
照工部的那份图纸,这“忠瑞园”没个两三年扩建不完。
扩建的地方与已经盖好的地方用一堵墙、一条路暂时隔开了,等扩建的部分修建好,再来调整已建好的部分。
邵云安和王石井带着孩子们回来了,赵村长也要问问公爷的意思,是否先停工。
王石井去谈事,邵云安先安排孩子们去洗澡,其实在船上的时候他们会轮流进空间去洗。
只是这一路上还是有不少的土,又出了汗,冲个澡晚上好睡觉。
晚饭就简单一点,等到邵云安和几个孩子收拾完,厨房也送了晚饭过来,王石井、郭子榆和代江才出现。
代江是邵云安派人喊过来的。
王石井坐下就说了园子在扩建的事,然后说:“我的意思是园子该扩建还是扩建,那边影响不到这边。
咱们要待两个多月,那些建园子的人两个多月不开工,工部那边不给他们算工钱。
皇上的好意咱们接受,这扩建的钱国公府出一半。
如果施工确实有影响,就停工,我也会他们找份临时的活干。
不过他们不能靠近正院这边,赵村长帮咱们养了几只大狗,看家。”
邵云安:“我没意见。”
代江:“我的职责是保护太子殿下,公爷和郡郎只管去忙。”
郭子榆在场,赵村长说的都是村子这两年的事情。
皇上赏赐忠勇村永不起科,那这税要怎么收还得王石井拍板。
忠勇村是王石井的封地,虽说村子不大,但事情不算少。
王石井没有当场说这税的事,他喊来赵村长主要是听他说说村子里的事。
有代江在,有些事郭子榆不好讲,等到四人吃完饭,代江也回客院休息了,郭子榆才把王大力的事说了。
王大力的事王文和已经去信告知了王书平,不过王书平没有再去公爷跟前讨嫌。
王大力一家与王石井已经没有亲缘上的关系。
在虎行关的时候王书平就提了王枝松,他又去提王大力,好像是逼着王石井记得那一家人。
王书平只跟后面回来的赵元德说了,赵元德的意思也是那家人的事日后尽量不要在公爷跟前再提及。
郭子榆说出王大力的事是让邵云安和王石井心里有个底,他的身份毕竟与王书平、赵元德不一样。
说了王大力的事,重点就是玉米大丰收。
忠勇村的玉米马上要春种了,既然王石井回来了,郭子榆肯定要向他汇报,并听听他的意见。
王石井的意见很简单,玉米之前是怎么种的今年还怎么种,可以看情况分给村里人扩种。
不过皇上既然盼着敕南府能一年两季玉米,那忠勇村也要跟上。
玉米吃肥,所以田地的追肥、增肥都需要郭子榆把控,王石井要忙春茶,玉米这边他势必没法兼顾。
三人说正事说到很晚,回到房里,邵云安才问:“那个永不起科你打算怎么做?”
王石井道:“义父跟我说了,说忠勇村是我的封地,不能不收税。
皇上说永不起科,是我不用给朝廷交封地的税,这是皇上对我的恩赏。
若免了村里人所有的税,义父说怕他们日后会把很多事看做是理所当然,就不好管了。”
邵云安:“那你听义父的吧。”
忠勇村的村民已经没有徭役的烦恼了,再没税……他们毕竟是封地上的百姓。
岑老给王石井的建议是税还是收,但可以减一点。
村民们可以不服朝廷的徭役,村中他们该出力的还是要出力。
如果永修县有徭役上的需要,忠勇村要么出人要么出钱。
郭子榆现在是县令还好说,若以后换一个县令……
万一对方跟王石井不对付,从徭役和赋税上给王石井找麻烦那太容易了。
历史上多少有封地的藩王在这上面跌跟头。
听王石井说完,邵云安再次感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含金量。
王石井道:“村里的赋税我减一半,但村里人的税只减四分之一,就是一半的一半。”
王石井的意思是村民日后可以少交1\/4的税,而他这边收上来的税会把另外的1\/4捐给救助基金。
而他收上来的一半的税放着,也不归入国公府的进项。
王石井:“这一半的税就当咱们国公府自己的一个小基金。
以后村子里有什么天灾人祸需要钱的就从这个小基金里出,以后也可以交给世子去打理。”
邵云安觉得这样挺好,他不吝夸赞:“井哥你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国公爷了。”
王石井也不吝啬夸赞:“都是媳妇儿教的好。”
等到两人上了床,邵云安枕在王石井的肩膀上,问:“对王大力去虎行关一事,请问王先生您有什么想法。”
王石井被邵云安这话给逗笑了,他捏着媳妇儿的手指头说:
“皇上和千岁这是在为我和青哥儿考虑,也是为翼哥儿考虑,他去边关我倒认为最合适不过。
王枝松经历了这些事,他若还是浑浑噩噩不知如何做人,那就真是白读了那么些年书了。”
哪个男人就当真愿意做上门女婿。
王大力可以说是奉命被送去虎行关,那王枝松与自己是什么关系自然就会被人知晓。
哪怕他与王枝松已经算不上是兄弟了,但只要有他在,那个看中了王枝松的管事也绝不敢逼着他做赘婿。
“王枝松只要不是真的蠢到了家,他会好好养王大力的。
王大力身上有几百两银子,王枝松也有几百两,千两的银子在虎行关……那是富户了。
书平哥和元德哥还给了他一张房契,一张地契,他娶两房都够了。”
邵云安噗嗤笑了,王枝松有没有娶两房的心他不知道,但没有后顾之忧的王枝松对自己未来的老婆人选一定会慎重。
王石井接着说:“王大力不在村子里,我和他都好过,他可以跟儿子在一起,我也不必因为会见到他而彼此尴尬。”
邵云安拍拍王石井的胸口:“你能想开就行。”
王石井:“我想的很开。”
京城有那么多真心对他的长辈,他早就想开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邵云安让人把赵河喊了过来,那回到村子里了肯定要跟朋友八卦八卦呀。
赵河去年年底没去京城。
皇上和君后来了趟忠勇村,赵大叔的工作就多了许多。
赵元庆一个人帮不过来,李彩娟不方便抛头露面,赵河就留下来了。
赵大叔也希望这个儿媳妇能留下来,这回要不是儿媳妇在,他还真会抓瞎。
赵河见到邵云安就迫不及待的跟他八卦了起来,可把他憋死了。
邵云安从赵河这里听到了完整版的“王大力边关养老记”,也知道是王文和努力劝王大力同意的。
赵河也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中肯地说:“大力叔离开村子肯定是舍不得,但他去了王枝松那边反而是最合适的。
他总有老到走不动的一天,族里的人最多给他一口饭吃,给他一条被盖,能像照顾自己亲爹一样照顾他吗?
逢年过节他孤单单的一个人在屋里,看着别家都是老少天伦。
王枝松年纪也不小了,估计马上也要成亲了。
大力叔有了儿子在身边,有了儿媳妇,还会有孙子孙女,这不比他一个人在村子里强。”
赵河没说的是既然君后要把大力叔送去虎行关,那王枝松估计不会再去做赘婿,肯定是娶一房媳妇儿。
做了赘婿如何奉养王大力,就算君后想不到,那位郭大人也一定能想到。
邵云安:“‘希望王大力去了虎行关后能看开吧。”
他和王石井之间是绝无可能再恢复父子关系的了,因为他小叔首先就不会允许。
两人交换了一番八卦,赵河把自己带过来的东西也拿给了邵云安。
有百家衣,有大红包,有老虎帽、老虎鞋等等,都是对小孩子来说很吉利的东西。
这百家衣是赵河发动自己的爹娘和婆婆去各村家有长寿老人的人家讨的布料做的。
能在村子里长寿的老人,那都是子女孝顺,家风清正的。
赵河拿来的百家衣有四件,两件外衣,两件坎肩,邵云安很喜欢。
他给赵河拿了几匹从京城带过来的布料,让赵河拿回去做衣服。
还有云雾茶、沙棘汁、沙棘果脯、狼皮、狐皮等虎行关的特产。
邵云安不跟赵河客气,赵河也不跟他客气。
赵河离开后,邵云安就把两件坎肩的百家衣分别穿在了小太子和小行翼的身上。
赵河送来的四件百家衣做的尺码都大,太子完全可以穿。
摸摸两个孩子的脑袋,邵云安说:“你们两个要健健康康地长哦。”
说来也是心酸,家里的几个孩子就这两个最小的有百家衣穿,两个孩子出生前家里就给他们准备上百家衣了。
王青和王璟妍那就不用说了,两个小可怜。
蒋沫熙也没有得到过家中长辈的疼爱,百家衣那也是没有的。
想了想,邵云安写了张纸条,让管事给他送去赵家。
赵河前脚刚进门,后脚“瑞安园”的人就上门了,赵河还挺纳闷儿的。
等他看过邵云安的纸条后,赵河感慨地对好奇的婆婆说:“云安这个做小爹的那真是没的说。”
这百家衣也没说只能小娃娃穿,邵云安让赵河帮帮忙,给他家那三个大的也各弄一件百家衣。
外面穿不出去也可以在家里穿嘛,这是一份美好的祝福,家里的孩子都要有。
刘氏当即表示这事交给她,不就是三个大孩子的百家衣么,那还不简单。
穿着百家衣坎肩,戴着老虎帽的两个奶娃娃在后院喂兔子。
两个娃娃手里拿着菜叶子,蹲在那里也不嫌累,也是难得安静一会儿。
虎哥在一旁守着,小金不在,邵云安让他随国公府的侍卫上山去抓竹鼠去了。
他哥交代的,给他嫂子带竹鼠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