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朱元璋看着各朝皇帝的话,只觉得脸上是火辣辣的疼,一个大明朝的皇帝,能摆烂到这种地步,以至于整个朝廷重要的高官群体竟然只剩下十几个人在死顶,自己也是服了。
特么的,咱从早忙到晚批奏折,整顿吏治,累死累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老朱家的江山万代吗!
可万历这个孽障!这个混账东西!他竟然躲在后宫三十年不上朝,连自己训斥他的弹幕看都不带看,回都不带回的。
朱元璋真的开始怀疑人生了,这特么的到底是不是咱老朱家的种啊!
而且,听了前面那些话,朱元璋也明白,朝廷烂成这个样子,还真怪不到那些苦苦支撑的官员头上,这他娘的全是皇帝自己作的!
此刻,朱元璋只觉得一阵心肌梗塞,一口气堵在胸口,上不去也下不来。
餐厅里,刘怀瑾的话还在继续。
“不过,那个接替的内阁大学士李廷机,也是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他上任后,眼看朝廷快停摆了,频频上书请求皇帝递补新官,但所有奏折不出所料的全都石沉大海。”
说到这里,刘怀瑾也是笑出了声:“而且,由于政府几乎半瘫痪,全国各地的谴责之声接踵而来。各地的官员们不敢骂皇帝,只能拿李廷机当替罪羊,李廷机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他只能上书皇帝打算辞职。”
“但咱们刚刚也说了,万历皇帝压根就不怎么看奏折,李廷机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为了辞官也做足了准备,他直接就把自己在京城的住宅给卖了,钱全都施舍给了穷人,一个人跑到破庙里住着,然后连上五封奏折给万历请求辞职。”
“结果,不出意外的又全部石沉大海。万历也不说同意,也不挽留,反正就是不理。李廷机没办法,只能一遍遍地反复请求辞职。好家伙,堂堂一个内阁首辅,就这么在一家破庙里住着,整整住了五年,被人称为‘庙祝阁老’。”
“最后,在李廷机反反复复上了一百二十三封奏折,完全得不到回复后,他终于彻底崩溃,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擅离职守,自己跑回福建老家了。而万历呢,还是不理。”
朱棣听着这些离谱到没边的事情,嘴角抽搐,只感觉自己也快要崩溃了。
特么的!就这么个忠臣也能被逼成这样!当时的大明朝廷,得烂成什么样子啊!
“而在李廷机走了以后,明朝内阁里只剩下大学士叶向高一个人在死顶。六部里也只剩下了一个刑部有尚书,礼部、户部、工部只有一个侍郎,兵部和吏部连侍郎都没有,只有几个郎中在死顶。”
刘怀瑾叹了口气:“叶向高也是个能干的官员,他为了请求万历理政,几乎把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可是万历就是不理。两年后,叶向高也顶不住了,他在连上六十二封辞职信后,终于获准退休。”
“而他能退休的原因,是他在辞职前连上了七十二封奏折申请替补官员,总算是换来了一个叫方从哲的‘替死鬼’接任内阁首辅。至此,万历的‘君主离线制’以及‘无政府主义’总算是神功大成!”
“朝廷里的监察部门,中央六科中五科没有主官;六部加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只有户部和通政司还有主官。至于代表高检高法的都察院和大理寺,由于长期无人,竟然连官印都丢了!”
“噗——”
朱棣一口茶没咽下去,直接喷了出来。
大明宫中,朱元璋更是气得差点没晕过去,如果不是马皇后死死拦着,他差点没有把大殿给掀了。
堂堂朝廷的机关部门!竟然能因为长期没有人,连官印都丢了!
天幕下,各朝各代的皇帝将相们,此刻也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阵阵惊叹。
[祖龙-嬴政(Ip:现代,张家界):……牛。]
[汉武大帝-刘彻:卧槽,堂堂朝廷的机要部门,官印都丢了……朕还真是开了眼了。]
[二凤陛下-李世民:谁说不是呢,朕若是敢如此,御史台和魏征能用口水淹死朕。]
[赵大黑胖子-赵匡胤:就这样……这朝廷还能运转,这也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了,朕现在有点佩服那些还在干活的明朝官员了。]
餐厅里,刘怀瑾还在继续:“不过,咱们也不能说万历啥也没干,在万历长达三十多年的摆烂生涯里,他也总会做一些事,证明自己还活着。除了梃击案和辽东战事能让他出面以外,唯一能让万历提起兴趣的就是——敛财。”
“万历经常派遣太监以收矿税的名义去各地捞钱,太监们率领地痞无赖在各省搜刮百姓,直接搞得天下万民失业,天下萧然。万历聚起了海量的财富,连宫内的太监们也跟着发了财。但是,万历的内帑虽然极其充盈,却几乎不用于国事,反而经常要求朝廷财政为皇家事务买单。”
“就比如,万历末年,明朝和后金的战事耗费巨大,大臣们多次请求动用内帑为战争拨付银子,但奏章往往石沉大海。内阁无奈之下,只能请求增加田赋‘苦一苦百姓’,立刻就得到了准许。因此被讥讽为:发帑则叫阍不应,加派则朝奏夕可。”
“所以啊,”刘怀瑾摊了摊手,“虽然万历前期在张居正的改革下一度有过中兴的气象,但经过他长达三十年的摆烂,明朝的政治已经极度腐败。在崇祯继位时,明朝虽然称不上是勉强维持吧,也可以说是亡国在即了。”
此刻,光幕之上各朝人也是纷纷发着弹幕。
[不是,一个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就这么盘剥百姓,还能坚持这么久,就已经够离谱的了。]
[是啊,整个朝廷中央就那么点官员撑着,要我说,官员们都够尽力的了。]
[可不是吗!你家皇帝不肯干活,这谁能劝得动啊!]
[说实话,就像今越姑娘之前说的,就朱家的那些王爷这么欺负百姓,现在连皇帝也要来掺和一脚!明朝不亡,简直天理难容。]
看着这些话,朱元璋沉默了,胸中的怒火渐渐熄灭,那时常板着满是威严的脸上,如今只剩下了灰败。
这时,一直安静听着的李今越开口了:“这些东西咱们现在听起来似乎感觉很搞笑,但对于当时的大明百姓来说,却是绝对的恶政。”
她的声音很平淡,却让朱棣和朱元璋的心头同时一沉。
“因为无政府并不会导致无权利,权力的真空需要人去填补,而填补的人往往都没什么良心。无政府的直接后果是,明朝的土地兼并和财税状况迅速恶化了。”
“明朝的财税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很奇葩的体制,它的明显特征就是‘官绅优免’。对于各级官员,明朝政府都有着明确的免税免徭役的额度。”
“可到了万历后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管事,很多州县的地方官根本没人做,因此很多地方豪强很快占据了主导权。各地的士绅们违法获得了免税上无限制的特权,不仅可以免税,哪怕是不得不交的税收,也可以随意拖欠。地方官吏和士绅们勾结,导致大地主们很快就聚敛了巨量的财富,极大的加速了土地兼并。”
听到这些话,朱棣和天幕下的朱元璋都不由得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他们完全可以想象那种情况。
而此刻,光幕中的画面再度变化,那是明末时期的景象。
只见,光幕中,明朝的官吏们气焰嚣张的闯进了百姓破败的家中,逼着他们缴纳赋税,可百姓家里早已空无一物,只能跪在地上,对着官吏们苦苦哀求。
而这时,李今越的声音也继续传来,带着一丝冷意:“但是,官绅阶级对比起明朝宗室,则又属于穷人了。”
“毕竟,明朝的官绅家里,能有万亩以上的土地,就属于是顶级大地主了。可明朝皇室分封在全国的亲王,拥有百万亩土地的比比皆是。”
“现在有些人常说,明朝养猪是诬陷明朝,因为明朝的当时的财政显示朝廷对于宗室的支出仅仅只占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八,这种说法,明显是只看财政支出,压根不清楚情况。因为明朝的王爷们压根就不靠朝廷补贴赚钱,真正赚钱的大头,是来自这些免税的土地收入!光是这些免税的土地就够赚一大笔钱粮,朝廷给的那些补贴,不过就是点零花钱罢了。”
“比如,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福王朱常洵,他被万历封在河南洛阳。就藩的时候,万历要求中原各省为福王搜刮良田四百万亩!用来给他做庄田。还是在朝野的一片反对声下,才减为两百万亩,结果万历皇帝生怕苦了自己这个儿子,又把茶税、盐税大笔地调给福王。为福王修建的王宫,耗费白银二十八万两,规模几乎可以跟紫禁城相比。”
说到这里,李今越不由得小声吐槽道:“特么的,我和幼微被二凤陛下封郡主,两个人加起来才食邑一千户。万历可真拿得出手啊!一出手就是两百万亩良田。”
她的吐槽成功被朱棣和天幕下的人听到。
大唐
李世民闻言也是十分无语,他不由的嘴角一抽,疯狂在心里吐槽:特么的!二百万亩啊!那是二百万亩良田啊!那是可以随便赐出去做庄田的吗?!那都是朝廷的税基啊!那是多少税啊!
而且!当时不是你们自己说不要的吗!怎么现在又抱怨起来了!
随即,李今越又继续说道:“反正,当时明朝对宗室的要求,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养猪’。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享受极其丰厚的供养,却压根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有些有良心的还好,没良心的就整天祸害百姓,要么就是造人,因为只要多一个人还能从朝廷里多拿一些钱。”
“就比如,明朝的庆成郡王,光他一个人就生了九十四个子女,一百六十三个孙辈,五百多个曾孙。到了嘉靖后期,每年供养宗室消耗的粮食,是特么京师耗量的两倍!而且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
“而到崇祯继位时,光河南一个省就有八个亲王,王府拥有的土地,是特么整个河南耕地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