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事件的余温尚未散尽,一则看似寻常的校园消息,却在短短数小时内席卷了广市乃至全国的顶层圈层,掀起了一场无人预料的轩然大波——世界首富许振峰的千金许可昕,并未如外界多年来揣测的那般远渡重洋、就读于海外顶尖私立名校,而是一直在广市本土的第十八振峰学校就读。
这则消息的曝光,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扩散速度和影响力堪称匪夷所思。
要知道,马超事件本身不过是校园里最微不足道的日常。在外界看来,或许就是两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起了争执,继而拳脚相向,最终以其中一方哭着找老师调解告终。
放在任何一所普通学校,这都只是班主任几句批评教育就能了结的小事,甚至不会在校园公告栏上留下半点痕迹。
可偏偏,这起小冲突的其中一方,是马运的侄子马超,而另一方,正是此前从未在公众视野中露过面的许可昕。
当“许可昕”这个名字与“许振峰女儿”的身份绑定在一起,这起校园小摩擦便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重量。
起初,只是第18振峰学校内部的家长群里有了零星讨论,有知情家长小心翼翼地透露“那个打赢架的小姑娘,好像背景不一般”。
紧接着,“许振峰”“世界首富”等关键词被陆续抛出,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突破了校园的围墙,蔓延至广市的商圈、政界,乃至全国各地的豪门世家圈子。
“许振峰的女儿居然在国内读书?我前阵子还听人说,他早就把孩子送到瑞士的寄宿学校了,说是为了避开媒体和不必要的打扰。”
“第十八振峰学校?那不是广市最顶尖的贵族学校吗?一年学费就够普通家庭奋斗十年,师资、硬件都是全国顶尖的,看来许振峰也没打算让孩子脱离本土环境。”
“难怪那所学校近几年门槛越来越高,原来背后有许家撑着,现在知道许家千金在那,估计想挤进去的人要挤破头了。”
外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而这些议论,很快就转化成了实际行动。
就在马超事件曝光后的那个学期开学不久,第十八振峰学校的招生办电话被打爆了,前来咨询转学事宜的家长络绎不绝,清一色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世家子弟亲属。
这些家庭非富即贵,要么是地方上的龙头企业掌舵人,要么是手握实权的政界名流,要么是传承数代的老牌豪门,他们动用了各自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只为求得一个第十八振峰学校的入学名额。
有人托关系找到了振峰集团的高管,不惜许下巨额合作承诺;有人通过地方政府牵线,以支持广市教育事业发展为筹码,换取一个入学资格;更有甚者,直接一次性向学校捐赠了一栋现代化教学楼,只求孩子能顺利入学。
所有人都心照不宣,这笔看似“亏本”的投入,背后藏着一本精明的人脉账——能让自己的孩子和世界首富的女儿成为同窗,哪怕是同校,这份人脉资源,远比金钱更有价值。
在顶级圈层里,人脉从来都是最稀缺的资源,而许振峰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张通往顶层资源的通行证。
这些世家子弟的父母们深知,孩子在学校里与许可昕朝夕相处,哪怕只是成为普通朋友,未来都可能为家族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或许是一次偶然的校园合作,或许是一场不经意的家庭聚会,只要能搭上许家的线,就意味着掌握了撬动更大财富和资源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向许振峰释放善意的一种方式——通过让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传递出“我们希望与许家保持友好关系”的信号,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商界或政界站稳脚跟的家族来说,都至关重要。
第十八振峰学校的校长看着不断送来的转学申请,既喜又忧。
喜的是,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许家千金的存在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的办学资源只会更加充足。
忧的是,如何在这些背景深厚的申请者中做出选择,既不得罪人,又不破坏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
最终,学校只能在原有招生标准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估”和“家庭背景审核”两项内容,即便如此,最终录取的学生中,依然不乏那些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挤进来的世家子弟。
而关于许振峰的子女,外界向来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确切的消息。
有人说他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有人说他只有一个女儿,便是许可昕;当然,也有人说许振峰的孩子有一整个足球队那么庞大。
还有人说,他为了保护孩子,特意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学习,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这些传闻真假难辨,却没有人敢去求证,更没有人敢大肆宣扬。
毕竟,许振峰在这个世界的地位早已超然。他一手创立的振峰集团,从最初一家小小的创投公司,发展成如今横跨地产、金融、科技、医疗、酒店、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帝国,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市值常年稳居世界500强榜首。
更重要的是,振峰集团在华国的经济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旗下产业解决了数百万人口的就业问题,每年为国家缴纳的税收数以千亿计,甚至在一些关键科技领域,振峰集团的技术突破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人物,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一个行业的走向,甚至牵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
因此,没有人愿意去触碰他的逆鳞,关于他家人的隐私,更是成为了圈层内默认的“禁区”。
此前那些试图窥探许家隐私的媒体或个人,要么被悄无声息地打压下去,要么直接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久而久之,便再也没有人敢轻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