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同意义》(粤语诗)
文\/树科
旅游嘅唔系旅行
旅行唔喺旅游嘅……
登高睇远,噈嚟落山
过寺唔剃,方丈敬你……
??过深坑,瞓过荒滩
噈知读书仲要出门行……
《树科诗笺》2025.5.10.粤北韶城沙湖畔
《诗意的辩证》
——论《旅行同意义》中的哲学镜像与语言张力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呈现多元性与实验性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旅行同意义》以其独特的语言质感与深邃的哲学思辨,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维度。这首诗以 “旅行” 为核心意象,通过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味与精炼的诗行,构建起一个充满辩证思维的诗意空间,深刻探讨了旅行与人生、行动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方言诗学:粤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粤语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旅行同意义》中,诗人树科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使得诗歌在语言层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鲜活的生命力。?
“旅游嘅唔系旅行,旅行唔喺旅游嘅……” 开篇即以粤语口语化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常规。“嘅”“唔系”“喺”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与真实感,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诗人余光中在《诗与语言》中所说:“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记忆与情感。” 树科将粤语融入诗歌创作,正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实践,通过方言的独特表达,展现了粤语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情感世界。?
同时,粤语的声调丰富,具有九声六调,这种独特的语音特点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具有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诗歌中长短句的交错运用,配合粤语的声调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例如 “登高睇远,噈嚟落山,过寺唔剃,方丈敬你……” 这几句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与富有节奏感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一首悠扬的民谣,在读者耳边回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意象解构与重构:旅行的多重意蕴?
诗歌以 “旅行” 为核心意象,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旅行表面现象的描绘上,而是通过对旅行意象的解构与重构,赋予其多重哲学意蕴。?
“旅游嘅唔系旅行,旅行唔喺旅游嘅……” 诗人开篇便以一种悖论式的表达,对 “旅行” 与 “旅游” 进行了区分。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旅行” 与 “旅游” 常常被视为近义词,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旅游往往侧重于物质层面的享受,如游览风景名胜、品尝美食等;而旅行则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探索与成长,是一种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度认知过程。这种区分,类似于中国古代哲学中 “形而下” 与 “形而上” 的辩证关系。《周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旅游如同 “器”,是具体的、物质的;而旅行则如同 “道”,是抽象的、精神的。诗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为诗歌奠定了哲学思辨的基调。?
诗中 “登高睇远,噈嚟落山,过寺唔剃,方丈敬你……” 等意象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旅行的内涵。“登高睇远” 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站在高处,视野开阔,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种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而 “噈嚟落山” 则暗示着探索过程中的起伏与回归,即使登上了高峰,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这种过程体现了人生的循环与变化。“过寺唔剃” 这一意象颇具深意,寺庙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象征,而 “唔剃” 则表示不随波逐流,保持自我独立的思考与选择。方丈对此表示敬重,说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觉悟。这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将旅行与人生的修行、精神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旅行不再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移动,更成为了一种心灵的跋涉与精神的升华。?
三、哲学思辨:行动与认知的辩证关系?
《旅行同意义》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旅行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的作品,它深入探讨了行动与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深坑,瞓过荒滩,噈知读书仲要出门行……” 这几句诗以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许多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 的观点,认为知和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诗中 “??过深坑,瞓过荒滩” 正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艰难险阻,才能真正理解 “读书仲要出门行” 的道理。读书获取的是间接经验,而旅行则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种对行动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但也容易陷入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的误区。树科通过诗歌提醒我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行动中不断探索与反思,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认知的深化。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动方式,它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风景与人群,从而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够获得书本之外的宝贵经验与智慧。?
四、诗体创新与艺术价值?
从诗体形式上看,《旅行同意义》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格律诗,也不同于现代自由诗,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体风格。?
诗歌没有遵循传统格律诗严格的平仄、对仗与押韵规则,而是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句式与结构,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然而,它又并非完全的自由散漫,而是通过内在的逻辑与情感脉络,将各个诗行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一种整体的连贯性与节奏感。例如,诗歌从对旅行与旅游概念的辨析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旅行内涵的探讨,最后落脚于行动与认知的关系,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在语言表达上,诗人摒弃了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写作风格,与诗歌所传达的哲学内涵相得益彰。正如苏轼在《与侄书》中所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树科的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厚的韵味与哲理,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五、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旅行同意义》以其独特的方言诗学、深刻的意象解构、深邃的哲学思辨、创新的诗体形式,展现了当代诗歌创作的新风貌与新可能。它不仅是对旅行意义的一次深刻思考,更是对人生、认知等诸多哲学问题的一次诗意探索。在当下诗歌创作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它提醒我们,诗歌创作既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要勇于创新与突破;既要关注现实生活,又要保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通过对《旅行同意义》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