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邦检察官办公室。
鲁道夫·朱利安尼检察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色凝重地翻阅着今天早上送来的各大报纸。
他的桌上,除了《纽约邮报》那篇爆炸性报道,还摊开着《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全国性的三大报。
这些主流媒体的财经版和社论版,风向已然大变。
尽管措辞比《纽约邮报》含蓄,但核心观点惊人地一致:纷纷将矛头指向日本,痛斥其动用国家资本“扭曲市场”、“奉行保护主义”,甚至有人言辞激烈地鼓吹美国应该对日本这种“不公平竞争”行为“重拳出击”,以扞卫“自由市场原则”和“美国的经济安全”。
在华尔街金融资本的推动下,一股强大的“反日”舆论浪潮正在媒体上迅速形成。
朱利安尼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意识到,这场金融战已经迅速升级,卷入的力量和涉及的层面,远远超出了一个纽约地方联邦检察长能够掌控甚至敢于阻拦的程度。
近乎大半个华尔街都参与其中,而日本政府的亲自下场,更是将矛盾提升到了国家经济战略对抗的层面。
这时,他的首席幕僚萨菲罗敲门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同样严肃的表情。
“鲁迪,舆论风向对我们很不利。”萨菲罗直接点明,“现在民众和媒体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了,反日的呼声很高。我们如果继续把调查重点放在‘潜在的非法做空’上,恐怕会...引火烧身。”
朱利安尼深吸一口气,用手指敲了敲桌上那份写有他之前发布会讲话要点的文件——那上面明确写着“本次调查将涵盖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华尔街机构合谋进行非法做空的行为;第二,是否存在境外资本势力进行非市场性的、旨在扭曲价格的托市操纵行为!”
他看向萨菲罗,眼神锐利:“萨菲,我们得调整策略了。原计划不变,但重心必须转移。”他指了指第二条,“调查方向,全面转向索尼和日本财团可能存在的‘非市场性托市操纵行为’。第一条,表面上维持继续调查,但不再是重点,做个样子就好。”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冽:“我之前在发布会上特地提及LINK和索尼的官司,并且高调将他列为‘重点关联人物’。随时可以被解读成是一颗烟雾弹。
我的目标,自始至终都是日本和索尼。在现在这种反日民意高涨的形势下,任何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都知道该站在哪一边。”
萨菲罗点了点头,表示完全赞同。
作为象党内的资深策略师,他深知顺应民意的重要性。
朱利安尼随手又拿起了今天的《纽约时报》,翻到商业版。
一个整版广告赫然在目,标题格外刺眼:《美国优先!日本还要占我们多少便宜?》——落款是唐纳德。
广告中,唐纳德用他标志性的大嘴巴风格,猛烈抨击日本的经济政策,并效仿巴菲特,宣称自己正在“增持房利美(Fannie mae)的股票”,认为无论短期市场如何波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基石依然稳固”,现在的美国房地产长期价值被“严重低估”。
萨菲罗看着这则广告,忍不住扶额吐槽道:
“唐纳德这爱出风头、口无遮拦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他想稳定房地产市场信心、引导资本回流美国本土资产的初衷是好的,但非要模仿巴菲特的口气说这种话...
只会让他看起来更像个小丑。而且,他这分明是在变相地帮助华尔街和LINK稳定阵脚,给他们提供另一个‘投资美国’的叙事方向。”
朱利安尼闻言,立刻把《纽约邮报》翻了出来,头版下方,是一篇占据显着位置的、标题为《裁判?演员?——剖析朱利安尼检察长的“正义”时机》的深度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一改《邮报》往日辛辣直白的八卦风格,文笔老练,引经据典,充满了政治分析的锐利感。
文章开篇便直指核心:
“当奥马哈的先知沃伦·巴菲特先生基于对宏观经济的审慎判断,向市场发出关于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警告时,我们纽约市的联邦检察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先生在做什么?
他选择在同一个时间点,高调宣布对一场复杂的跨国资本博弈进行‘全面调查’。”
文章犀利地发问:“这是维护市场公正的及时雨,还是一场精心计算、旨在抢占媒体头条的政治表演?
一个纽约的联邦检察官,其管辖权和对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专业知识,是否足以凌驾于专业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上?
当真正的市场权威(指巴菲特)在冷静分析基本面时,我们的执法者是否正在将法律工具用于塑造个人‘犯罪克星’的公众形象?”
接着,文章巧妙地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与林恩的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朱利安尼检察长忙于绘制他的调查蓝图时,那些被他列为‘重点关联’的人物在做什么?
备受争议的‘国家英雄’LINK,正与着名的地产大亨、同为象党人的唐纳德先生联手,宣布一项对纽约未来的重磅投资——将哥伦布圆环的项目规模翻倍,建设象征信心与未来的‘双子塔’。
一边是巴菲特警示全球风险、资本寻求稳健价值的宏观判断,一边是本土企业家真金白银投资美国基建、创造就业的切实行动。
而我们的检察长,似乎更沉醉于扮演一个挥舞着调查令、却可能模糊了权力边界的‘市场警察’角色。”
文章最后,以一种近乎刻薄的笔触写道:“或许,朱利安尼先生真正需要调查的,不是市场‘如何’波动,而是他自己‘为何’如此急切地介入。
是为了纽约的金融稳定,还是为了某个即将到来的市长选举的提名战?
当真正的建设者们在夯实纽约的未来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位急于证明自己的‘破坏者’?”
这篇报道,以其出乎意料的深度和精准的政治洞察力,让朱利安尼感到一阵心惊。
它完全跳出了金融纠纷的框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他的动机和权限,并巧妙地将林恩和唐纳德塑造为“建设者”,与他这个“调查者”形成鲜明对立,在舆论场上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朱利安尼放下报纸,苦笑着摇了摇头,巴菲特这番重量级的表态,无疑在舆论和信心层面,为林恩和拉里·芬克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甚至是一座坚实的堡垒。
LINK的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和精准,他之前的抢跑和高调调查,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一定的被动。
“LINK...”朱利安尼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得不承认的欣赏,“确实是个高明的对手。他不仅完美地稳定了濒临崩溃的盟友阵营。
更是借巴菲特之力,巧妙地将一场针对索尼的商业狙击,升华到了对日本经济未来命运的宏观判断之争。
这样一来,他不仅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更掌握了逻辑上的主动权。”
萨菲罗接过话头:“是啊,一份街头小报到了他手里,竟能散发出如同《时代》周刊般的政治分量和影响力。”
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这场金融战争的主动权,随着这篇深度报道的发酵,已经再次悄然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