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京的太极殿内,天皇的诏书正由舍人亲王高声宣读,墨迹未干的纸卷在晨光中泛着柔光:“自今日起,废‘二官八省’旧制,依大唐体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总揽国政。以吉备真备为大纳言,统辖六部事务,凡军国要务,悉由六部议决。”
殿外的朱雀大街上,早已贴出了新官制的详图。百姓们围着看图,有识字的指着“吏部”“户部”念道:“这是管官的,这是管钱的,和大唐的官署一个样!”卖茶的小贩搭话:“听说以后官府发文,都用汉文写了,连盖的印都改了。”
诏书宣读完毕,吉备真备身着紫袍玉带,从天皇手中接过“大纳言”的印信。那印信为铜质鎏金,印面刻着“大纳言之印”,形制与大唐尚书令的官印别无二致。他转身面向殿内百官,声音穿过殿宇:“六部设立,首在明职分、正法度。自今日起,各部依唐制权责行事,文书用汉文,议事说唐话,有违令者,即刻罢免。”
新设立的六部衙门,就设在原“八省”旧址上,只是匾额全换了新的。吏部掌管官员任免、考绩,户部管户籍、田赋,礼部掌祭祀、科举,兵部辖军务、驿传,刑部理刑狱、律法,工部司工程、水利。每个部的长官(卿)中,三人是吉备真备这样的亲唐派旧臣,三人是菅原平这样通过贡举上位的寒门才俊,正好各占一半。
吏部衙门里,菅原平正领着属吏整理官员名册。按唐制“九品中正制”,他将旧官重新评级,把那些“不懂唐话、不会汉文”的贵族子弟,大多定为“从九品”的闲职,而给寒门官员加官晋爵。有个大伴氏的子弟原是“中务省”的要员,因“考绩不合格”被降为“吏部主事”(从八品),气得摔了笔,却被菅原平一句“唐制如此,谁也不能例外”顶了回去。
户部的忙碌更在实处。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按大唐“租庸调”法重新核算全国赋税。属吏们用唐式算盘噼啪作响,将旧账册上的倭国“调布”“庸米”换算成唐制的“绢”“粟”,再登记入册。主事的寒门官员阿倍仲麻吕拿着新账本笑道:“以前的账乱七八糟,贵族想少缴就少缴,现在按唐式记账,一笔一笔清清楚楚,谁也别想耍赖。”
礼部则忙着筹备即将到来的祭孔大典。按唐制,祭孔需用“太牢”(牛、羊、豕),奏《大成乐》,行三跪九叩礼。礼官们捧着大唐送来的《开元礼》抄本,反复演练仪式,连摆放祭品的俎豆位置都严格按“东三西四”的规制来。有老臣嘀咕“以前祭神宫没这么麻烦”,却被礼部卿怼道:“如今推行唐化,祭孔便是国祭,岂能马虎?”
兵部的改革最让旧族心惊。原“兵部省”的军权被拆分,府兵招募、军械制造、驿传管理各归专司,长官多由熟悉唐制的寒门军官担任。他们按《李卫公兵法》训练士兵,连口令都改用唐话,“立正”“稍息”的喊声在军营里此起彼伏。大伴氏想保自家私兵,却被兵部卿拿出唐律:“私兵超五十人者,以谋逆论罪”,只能乖乖解散。
刑部和工部也各有动作。刑部将裁判所改名为“大理寺”,审案全用唐律,卷宗用汉文书写;工部则请来大唐工匠,按《营缮令》修建官道、水利,连砌墙的灰浆比例都严格遵循“唐式标准”。
新官制推行一月后,平城京的官府公文彻底变了样。以前用倭语书写、盖着“八省”旧印的文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文书写、盖着“倭国之印”的公文——那印章仿唐州印样式,方方正正,印文为篆书,与琉州、登州的官印如出一辙。
有次大伴氏收到户部催缴赋税的公文,上面用汉文写着“某氏欠缴粟十石,限三日内补缴,逾期依唐律加罚”,盖着鲜红的“倭国之印”。他看着那印,忽然觉得心里发虚——这印一盖,就像大唐的眼睛盯着自己,再想像以前那样敷衍,是万万不能了。
寒门官员们则越干越有劲头。他们熟悉唐制,精于汉文,处理起政务得心应手。吏部的菅原平用唐式考绩法罢免了三个不作为的贵族官员,百姓拍手称快;户部的阿倍仲麻吕清查户籍,查出两千多隐户,新增税粮五千石,受到吉备真备的嘉奖。
旧贵族们虽占着“荣誉职”(如“正一位”“从一位”),却无实权,只能在朝堂上凑数。有个物部氏的老臣,在六部议事时想插话,却因听不懂唐话里的“考成”“丁口”等词,只能尴尬地坐下。散朝后,他对儿子叹道:“这官当得,连话都听不懂了,还不如回家种地。”
初夏时,大唐派来的观风使(监察官)巡视倭国官署,回去后向李承乾奏报:“倭国六部已初具大唐气象,官员议事用唐话,公文往来用汉文,吉备真备、菅原平等人皆能熟练运用唐制,寒门官员虽出身低微,却勤政干练,旧族已无力掣肘。”
李承乾看着奏报,又拿起倭国送来的汉文公文样本,上面的字迹虽不如长安官员工整,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他对太子李象笑道:“官制一改,就像给倭国装了大唐的骨架,接下来只需慢慢填肉,假以时日,自会与大唐浑然一体。”
此时的平城京,六部衙门的灯火常常亮到深夜。吉备真备在大纳言署审阅各部文书,菅原平在吏部核对官员考绩,阿倍仲麻吕在户部统计新收的税粮……汉文的卷宗堆满了案头,唐话的议论声从窗内传出,与远处学宫的诵读声、市集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平城京新的韵律。
朱雀大街的新官制图前,仍有百姓驻足观看。一个刚学会几个汉字的孩童,指着“吏部”问父亲:“这是管官的地方吗?”父亲笑着点头:“是,以后想当官,就得学汉文、说唐话,像菅原大人那样,凭着本事坐进去。”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睛望着灯火通明的六部衙门,仿佛已看到自己穿着唐式官袍,在里面处理汉文公文的样子。而这,正是吉备真备、菅原平等人所期盼的——当倭国的官制、文书、语言都与大唐无异,归唐之路,便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