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唐:开局拐走李世民女儿 名门艳旅 抗日之铁血使命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大宋泼皮 衣冠不南渡 我在大唐有块田 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 吕布的人生模拟器 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18章 张华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西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却未能延续长久的治世,短暂统一后便陷入“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动荡漩涡,朝堂浮华奢靡,士风放诞任达,多数文人或沉溺于玄学清谈,或依附于权贵集团,鲜少有人能兼具才学、胆识与担当。

而张华,便是这乱世中的一抹亮色——他是西晋文坛的领袖,是贯通经史子集的“通才之冠”,是辅佐君主、安定社稷的重臣,更是在黑暗时代里竭力守护文化火种的守护者。

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浓缩的西晋简史,既有身居高位的荣光,也有卷入乱世的悲怆,更留下了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

他的早年生活,与西晋初年许多世家子弟的优渥境遇截然不同,而是充满了困顿与艰辛。

张华出身寒微,自幼丧父,由母亲卢氏独自抚养长大。

孤儿寡母的生活虽清贫,却未能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卢氏虽是女子,却深知“耕读传家”的道理,始终勉励张华勤学苦读,而张华也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与毅力,常常“昼则躬耕,夜则诵书”,将田间劳作的间隙、深夜的孤灯之下,都变成了汲取知识的课堂。

彼时的三国末期,社会动荡尚未完全平息,范阳一带更是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之地,战乱频仍,典籍散落。

张华却从不因环境艰苦而懈怠,他四处寻访藏书之家,哪怕是残缺的竹简、破损的绢帛,都视若珍宝,一一抄录研读。

他的涉猎范围极广,上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诗》《书》《礼》《易》的儒家经典,下至天文历法、地理方志、兵法谋略、草木虫鱼,甚至是民间传说、方术杂记,无不悉心钻研。

这种“博通众学”的积累,不仅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与政治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他在青年时期便凭借才名脱颖而出。

张华的才名,最初是通过一篇《鹪鹩赋》传开的。

当时,他尚未入仕,只是当地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却因这篇赋作,得到了时任曹魏太常卿的卢钦(张华的同乡,也是当时着名的学者)的赏识。

《鹪鹩赋》以鹪鹩这种体型微小、性情温顺的小鸟为喻,借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饮河不过满腹”的特性,抒发了自己“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暗讽了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骄奢淫逸的风气。

赋文辞藻清丽,立意深远,既兼具汉赋的铺陈排比之美,又融入了建安文学的刚健之气,一经传出,便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传。

后来,西晋开国功臣、太傅钟会见到《鹪鹩赋》,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张华“有王佐之才”——要知道,钟会彼时身居高位,眼光极高,能得到他如此评价,足以见得张华的才学早已超越同辈。

在卢钦、钟会等人的举荐下,张华终于得以步入仕途,从最初的佐着作郎(负责编撰国史的官职)做起,一步步凭借自己的才学与能力,在西晋朝堂中站稳了脚跟,开启了他“文治武功”兼具的一生。

西晋初年,文坛虽有“太康文学”的繁荣景象,出现了陆机、潘岳、左思等着名文人,但整体风气却逐渐走向浮华——许多文人沉迷于辞藻的雕琢,追求“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作品内容空洞,缺乏深度与力度。

而张华,既是太康文学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扭转这种浮华风气的关键人物。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与文学理念,成为西晋文坛公认的领袖,被时人誉为“文章之首”。

张华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他的赋作与诗歌上。

除了早年成名的《鹪鹩赋》,他还创作了《永怀赋》《归田赋》等名篇。

其中,《永怀赋》是张华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赋作,赋中通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与对乱世的忧虑。

赋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却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与当时文坛的浮华之风形成鲜明对比,被后世誉为“西晋抒情赋的典范”。

在诗歌创作上,张华的诗风兼具“清丽”与“厚重”。

他的《情诗》五首,是西晋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以“明月”“清风”“流泉”等自然景物为载体,抒发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语言委婉含蓄,意境优美,如“清风动帷帘,晨月照阶除。

彷徨不能寐,揽衣起踯躅”一句,将思念之人的辗转难眠刻画得淋漓尽致,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此外,张华的诗歌还常常融入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如《壮士篇》中“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的诗句,既展现了壮士的豪情壮志,也暗含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充满了刚健之气,打破了当时诗歌多写闺情、玄理的局限。

而张华在文学史上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他编撰的《博物志》。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笔记小说集,也是张华“博通众学”的集中体现。

张华一生致力于搜集天下奇闻异事、山川地理、草木虫鱼、天文历法、医药方术等知识,历经数十年的积累与编撰,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

《博物志》全书共十卷,内容包罗万象:上卷记载天文、地理,如“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昆仑山有醴泉、瑶池”等,虽夹杂部分神话传说,却也保留了大量先秦至西晋时期的地理方志资料;

中卷记载草木、鸟兽、虫鱼,详细描述了各种动植物的形态、习性与用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孔雀见文章则舞”等,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

下卷记载人物轶事、民间传说、医药方术,如“秦始皇求仙药”“东方朔偷桃”等故事,不仅生动有趣,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博物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博采众长、包罗万象”的内容,更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体例。

在此之前,中国的典籍多以儒家经典、史书、诸子散文为主,而《博物志》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将科学知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融为一体,既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又为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的《搜神记》《酉阳杂俎》等着名笔记小说,都深受《博物志》的影响。

即便到了今天,《博物志》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生物、文学的重要典籍,张华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张华不仅是文坛领袖,更是西晋朝堂中难得的“社稷之臣”。

他历经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从佐着作郎一步步升至司空(三公之一,位列百官之上),始终以“辅佐君主、安定社稷”为己任,在西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八王之乱”爆发前,他多次凭借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化解朝堂危机,为西晋的短暂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晋开国初期,晋武帝司马炎虽有统一之功,却在后期逐渐沉迷于享乐,朝堂之上,权贵集团相互倾轧,外戚与宗室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其中,外戚杨骏(晋武帝皇后杨芷的父亲)凭借皇后的势力,独揽大权,结党营私,甚至企图在晋武帝去世后篡夺皇位,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张华深知杨骏专权的危害,多次向晋武帝进谏,建议削弱杨骏的权力,加强宗室与百官的制衡,却因晋武帝晚年昏聩,未能被采纳。

晋武帝去世后,晋惠帝即位(晋惠帝天生愚钝,被时人称为“白痴皇帝”),杨骏果然独揽朝政,飞扬跋扈,甚至下令封锁宫门,禁止宗室与大臣入宫。

此时,张华虽身处险境,却临危不乱,他暗中联络宗室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以及朝中反对杨骏的大臣,制定了诛杀杨骏的计划。

在张华的周密策划下,司马玮率军入宫,迅速平定了杨骏之乱,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避免了西晋王朝在开国初期便陷入外戚篡权的危机。

杨骏之乱平定后,西晋朝堂并未就此安定,宗室诸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八王之乱”的序幕已然拉开。

此时,张华被晋惠帝任命为司空,兼任中书监(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政决策的重要官职),成为朝堂的核心大臣。

他深知,此时的西晋王朝,经不起宗室诸王的战乱,唯有“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他一方面竭力辅佐晋惠帝,整顿朝纲,安抚百姓,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巧妙地周旋于宗室诸王之间,利用诸王之间的矛盾,制衡各方势力,多次化解了诸王起兵叛乱的危机。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平定楚王司马玮之乱。

杨骏之乱后,司马玮因功自恃,骄横跋扈,企图效仿杨骏独揽大权,甚至暗中策划起兵诛杀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

张华得知后,立即向晋惠帝进谏,建议以“矫诏起兵”的罪名诛杀司马玮,以绝后患。

晋惠帝犹豫不决,张华则以“社稷安危为重”,力劝晋惠帝下旨,并亲自起草诏令,派人宣读于司马玮军中。

司马玮的部下得知是“矫诏起兵”后,纷纷倒戈,司马玮最终被擒杀,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乱,再次被张华平息。

在“八王之乱”爆发前的数年里,张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一次次力挽狂澜,让西晋王朝在动荡的边缘得以维持短暂的稳定。

当时的百姓与大臣,都对张华充满了敬佩,甚至有人说:

“若无张司空,西晋早已大乱矣。”

然而,张华的努力,终究未能抵挡西晋王朝走向衰落的大势——随着宗室诸王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及晋惠帝的愚钝无能,“八王之乱”最终还是爆发了,而张华,也最终成为这场乱世中的牺牲品。

公元300年,“八王之乱”进入白热化阶段,赵王司马伦(晋武帝的叔父)趁张华外出巡查之际,暗中联络外戚贾谧(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专权的重要人物)与宗室诸王,以“诛杀贾后、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率军攻入皇宫。

此时的张华,虽已年过六旬,却依然坚守在朝堂之上。

当司马伦的军队包围皇宫时,有人劝张华赶紧逃跑,以保全性命,但张华却断然拒绝:“我身为司空,位列三公,受先帝之托,辅佐陛下,如今社稷有难,我岂能弃之而去?若能以我一人之命,换社稷安宁,我死而无憾!”

随后,张华亲自率军守卫宫门,与司马伦的叛军展开激战。

无奈司马伦早有预谋,叛军人数众多,张华的军队最终寡不敌众,宫门被攻破,张华被俘。

司马伦深知张华的威望与才能,起初并不想杀他,而是派人劝降张华,许诺只要张华愿意辅佐自己,便可以继续担任司空之职,甚至可以封王。

但张华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我乃西晋之臣,只知辅佐晋室,岂能屈从于叛贼?你等起兵反叛,祸乱社稷,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司马伦见张华拒不投降,又担心张华的威望会影响自己的叛乱计划,便下令将张华及其家人全部处死。

公元300年正月,张华被押赴刑场。

临刑前,他面对皇宫的方向,跪拜叩首,感慨道:“先帝知我,托我以社稷之重,如今我未能保全社稷,唯有以死谢罪!愿陛下日后能明辨是非,愿西晋能早日安定,百姓能安居乐业!”

说完,他从容就义,时年69岁。

张华的家人,包括他的儿子张祎、张韪,以及孙子辈,也全部被杀害,一门忠烈,令人扼腕。

张华死后,西晋朝堂彻底陷入混乱,“八王之乱”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

而张华的忠烈之举,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为张华平反昭雪,追赠他为“侍中、司空、壮武公”,并派人重新安葬张华及其家人,恢复了张华的名誉。

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在编撰《晋书》时,更是对张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以才学事武帝,以忠烈殉惠帝,可谓西晋之栋梁,乱世之君子也”。

张华的一生,是西晋时代的缩影——他见证了西晋的统一与繁荣,也经历了西晋的浮华与动荡;

他以才学引领文坛,以胆识安定社稷,以忠烈殉葬家国,虽最终未能挽救西晋的衰落,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士大夫”的担当与风骨。

如今,千年已逝,西晋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八王之乱”的硝烟也早已散尽,但张华的《博物志》依然流传于世,他的忠烈事迹依然被后人传颂。

他就像一颗在乱世中闪耀的星辰,即便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照亮着中国古代文化与精神的长河。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武道凌天 我一个神豪,当渣男很合理吧 虚空塔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我不是戏神 我接受联姻离开后,言总哭红眼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庶得容易 绍宋 明尊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庶子夺唐 重回中学:成为学霸之路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蛊真人 道士不好惹 重逢,凌先生的偏爱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黄埔忠魂:从淞沪到缅北 抗日之铁血使命 北宋大丈夫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 谍云重重 民国之谍影风云 悟性逆天,我在大秦布道长生 军工科技 寒门崛起 抗战之烽火燃血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南宋第一卧底 长夜谍影 爸,这好像是北宋 抗日之谍海大英雄 重生之战神吕布 迷踪谍影 大唐之最强酒楼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