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的谈话,继续深入。
\"这两天走访的见闻,让我特别感动,\"孙蜜眼中闪着光,\"医疗组在村卫生室,开辟了慢性病管理专区,不仅给老人们,免费体检,还建立了健康档案。
有个患高血压的李奶奶,志愿者每周,都去帮她测血压、调整用药。\"
朵朵姐接过她,递来的手机,屏幕上是一群孩子,围坐在新建的图书角,听志愿者讲故事。
\"教育组已经开设了,五门兴趣课,\"孙蜜指着照片说,\"美术课上,有个叫小虎的孩子,画了幅'未来的家乡',说要让所有外出打工的父母,都回来。\"
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农技组的专家,正带着村民调试,新引进的智能灌溉设备。
孙蜜翻开笔记本:\"最让我惊喜的是,农技推广的效果。王家沟的老张叔,用了新培育的抗旱玉米种,配合我们教的垄作技术,亩产预计能提高三成。\"
\"这种造血式的帮扶,确实好。\"朵朵姐望着窗外,正在修缮的校舍,工人们在安装太阳能板,\"既解决眼前困难,更培养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了,电商平台,筹备得怎样了?\"
孙蜜调出电脑里的策划案:\"下个月就开,直播带货培训。你看这个——\"
她展示着山货照片,\"野生菌菇、土蜂蜜、手工蜡染,都是城里人,追捧的天然好物。\"
欢快的儿歌声,随风飘来,十几个孩子,正跟着志愿者学唱,新编的童谣。
空无望着这,生机盎然的景象:\"手工作坊要抓紧,九寨山谷开发在即,得让返乡村民,有立足之本。\"
\"可不是嘛,\"孙蜜翻着返乡人员登记表,\"昨天又有七户人家回来了。老木匠周师傅说,要把祖传的榫卯手艺,教给年轻人,就等着我们的作坊建好。\"
当话题转到资金时,朵朵姐发现自己的茶杯,已经凉了。孙蜜笑着给她,续上热水:
\"洪家倒台后,各大家族突然,都热心公益了。马家捐了农技设备,熊家包了校舍翻新,连向来吝啬的艾叔,都主动认领了,三百个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
朵朵姐轻轻,摩挲着茶杯,温热的雾气,氤氲开来。\"说到资金……村里新开了几家民宿,装修得很有特色。\"
孙蜜眼睛一亮:\"那是返乡青年创业项目!建筑系毕业的小林,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夯土民宿,还保留了传统火塘。
上周末刚接待了,第一批摄影爱好者,光土特产销售,就赚了五千多。\"
远处传来铃铛声,几个游客,骑着共享单车经过,车篮里装满了,新鲜采摘的蓝莓。
\"生态旅游组开发的,骑行路线火了,\"孙蜜指着墙上的地图,\"这条环线串联了,古法榨油坊、百年银杏林,还能体验蜡染制作。\"
她翻开一页笔记:\"最让人欣慰的是,产业链的形成。周师傅的木工合作社,接到的第一个大单,就是为民宿定制家具。\"
空无望着远处的山峦,轻声道:\"善行的回响,往往比咱们,想象的更悠远。\"
\"就像种子终会发芽,\"孙蜜合上笔记本,封面上\"壹家基金\"logo微微发亮,\"我们播下的每份善意,都在为这片土地,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