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拾光书店的木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小满刚把新到的诗集摆在靠窗的书架上,就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铃铛声——王乐乐和陈朵朵背着书包跑了进来,手里各攥着一束刚采的野花,紫色的二月兰和黄色的蒲公英凑在一起,格外鲜活。
“小满姐!我们发现巷口的老梧桐发芽了!”王乐乐把野花插进柜台的玻璃花瓶里,鼻尖还沾着泥土,“下周学校组织春游,我们想跟你借几本关于植物的书,带同学们认识野花。”陈朵朵也跟着点头,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我还想把看到的植物画下来,就像夏晓姐姐画老物件那样。”
林小满笑着从书架上抽出《常见野花图鉴》和《植物速写技巧》,指尖划过书脊时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储藏柜里翻出一个铁皮盒:“这里有我去年春游时收集的植物标本,你们可以带去当参考,记得看完跟书一起还回来就好。”铁皮盒打开的瞬间,干燥的草木香扑面而来,压平的三叶草、酢浆草整齐地夹在泛黄的宣纸里,每一张都贴着小标签,写着采集的时间和地点。王乐乐小心地捧着铁皮盒,眼睛亮得像春日的星辰:“谢谢小满姐!我们一定好好保管!”两个孩子背着书包跑出门时,衣角扫过门口的风铃,清脆的响声混着巷子里的鸟鸣,让整个书店都浸在春日的温柔里。
刚整理好被翻乱的书架,门口就传来轮椅滚动的声音。林小满抬头一看,是李爷爷,这次护工没跟在身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穿蓝色校服的少年,正小心翼翼地推着轮椅扶手。“李爷爷,今天怎么没见张阿姨?”林小满连忙搬来靠垫,又倒了杯温热的菊花茶。李爷爷笑着指了指身边的少年:“这是我孙子小远,放春假来陪我,非要推着我来书店看看。”小远有些腼腆地挠挠头,目光落在墙上的老照片上:“爷爷在家总说这里有好多老故事,还说他年轻时天天来蹭书看。”
李爷爷接过茶杯,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上次你给我的老照片,我裱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要看看。今天来,是想跟你说个事——我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当年陈老先生写的题字,想捐给书店当纪念。”他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卷轴,展开时,“晨光”两个墨字映入眼帘,笔锋苍劲有力,右下角还印着陈老先生的印章。林小满屏住呼吸,小心地捧着卷轴:“李爷爷,这太珍贵了,我一定好好保存。”小远拿出手机,对着题字拍了张照:“爷爷,我把这个做成电子档吧,以后可以印在书店的书签上,让更多人看到。”李爷爷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好啊,这样陈老先生的心意就能一直传下去了。”
临近中午,阳光越来越暖,巷口的梧桐叶在风里轻轻摇晃,投下细碎的影子。张启明背着修表箱走进来,手里还拎着一个竹篮,掀开盖布,里面是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青菜和春笋:“昨天跟老周说想吃春笋烧肉,今天特意去地里挖的,新鲜得很。”他刚把竹篮放在厨房门口,就看见夏晓背着画板跑进来,速写本上还夹着半截铅笔:“张师傅!我上次画的修表工具图,老师说可以参加学校的美术展,我想再补几个细节,你能再给我当回模特吗?”
张启明笑着放下修表箱,从里面拿出放大镜和镊子:“没问题,你慢慢画,我正好把昨天没修完的怀表弄完。”夏晓趴在长桌上,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抬头观察张启明的动作,笔尖顿了顿又继续画。林小满端来一盘刚切好的苹果,放在两人手边:“夏晓,画完别忘了给我看看,上次你画的《雪天里的暖》我还留着呢。”夏晓抬起头,脸上沾了点铅笔灰:“小满姐放心!这次我要把张师傅修表的样子画得更细致,让大家知道修表也是门手艺活。”
下午的时候,苏曼抱着相机来了,刚进门就举起相机对着书架拍了一张:“我最近在做‘春日书店’系列摄影,想记录下书店里的春天。”她走到窗边,镜头对准花瓶里的二月兰,忽然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来修铜制座钟的姑娘,正抱着一个锦盒往这边走。“小满姐,你看谁来了!”苏曼指着窗外,林小满抬头时,姑娘已经走进了书店,锦盒上还系着红色的绸带。
“张师傅,小满姐,我来送东西。”姑娘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座小巧的铜制摆件,雕的是书店的模样,门口还刻着“拾光”两个字,“这是我找工匠做的,谢谢你们帮我修好爷爷的座钟,现在每天听着钟声,就像爷爷还在身边一样。”张启明接过摆件,指尖抚过上面的纹路:“你太有心了,我这就把它摆在展示区,让大家都能看到。”姑娘又从包里拿出一本相册:“这里面是我爷爷年轻时的照片,有几张是在晨光书屋拍的,我想捐给书店,丰富一下老照片展。”林小满翻开相册,里面的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但能清晰地看到年轻时的陈老先生和姑娘的爷爷坐在书店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书,笑得格外开心。
送走姑娘后,苏曼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一张海报:“对了小满,社区下周要办‘春日市集’,邀请咱们书店去摆摊,我想着可以卖些旧书和老周做的点心,再展示一下夏晓的画,你觉得怎么样?”林小满接过海报,上面印着彩色的图案,写着“春日市集,共赴美好”。“这个主意好!”林小满眼睛一亮,“我们还可以准备一些植物种子,让来摆摊的人免费领,既环保又有意义。”夏晓听到这话,立刻放下画笔:“我可以画种子包装!用春天的颜色,肯定好看!”张启明也凑过来:“我可以做些木质的小牌子,上面刻上‘拾光书店’,挂在摊位上当装饰。”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市集摆摊的事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书店里格外热闹。老周每天都在厨房忙碌,烤了很多春日限定的点心,有艾草糕、樱花酥,还有裹着黄豆粉的驴打滚,每一种都透着春天的味道。夏晓则趴在长桌上画种子包装,用绿色的彩铅画满藤蔓,再用粉色的水彩点上小花,看起来格外清新。张启明利用修表之余,打磨了十几个木质小牌子,每个牌子上都刻着“拾光书店”四个字,还系着红色的细绳。林小满则整理了一批旧书,大多是文学类和科普类的,每本都贴上了新的标签,写着“春日特惠,半价出售”。
市集那天,天格外蓝,阳光也格外暖。林小满和苏曼早早地就去了社区广场,搭起了摊位,挂上木质小牌子,摆上旧书和点心,夏晓则把画好的种子包装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刚开始的时候,摊位前的人不多,王乐乐和陈朵朵特意跑来帮忙,拿着种子包装向路过的人介绍:“这是拾光书店的种子,免费领哦,种在花盆里就能长出小花!”
没过多久,摊位前就围满了人。有人拿起旧书翻看,有人品尝老周做的点心,还有人被夏晓的画吸引,驻足观看。李爷爷也推着轮椅来了,小远跟在身边,手里还拎着一个布包:“小满,我带了些当年陈老先生喜欢的花种,你们也一起送吧。”林小满接过布包,里面是虞美人的种子,颜色各异,格外好看。“谢谢李爷爷!”林小满把花种倒进盘子里,和之前准备的种子放在一起,“这样大家就能领到更多种类的种子了。”
张启明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小箱子,里面是他修好的旧怀表,特意带来展示。有个老人看到怀表,眼睛一亮:“这不是当年晨光书屋的怀表吗?我年轻时也见过,没想到现在还能看到。”张启明笑着拿出怀表,轻轻打开:“这怀表现在还能走呢,我特意保养过,就是想让大家看看老物件的魅力。”老人凑过来,仔细地看着怀表,眼里满是回忆:“当年我还在这怀表前跟老伴表白呢,现在想想,都过去几十年了。”
市集快结束的时候,社区主任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证书:“拾光书店的摊位最受欢迎,还被评为了‘最佳创意摊位’,这是给你们的证书。”林小满接过证书,和大家一起合影,相机定格的瞬间,王乐乐和陈朵朵举着种子包装,笑得格外开心。苏曼举着相机,把这热闹的画面一一记录下来,嘴里还念叨着:“这又能成为‘春日书店’系列的好素材了!”
回到书店后,大家都累得瘫在藤椅上,但脸上都带着笑意。老周端来刚煮好的绿豆汤,每人一碗:“今天大家都辛苦了,喝点绿豆汤解解暑。”林小满喝着绿豆汤,看着窗外的梧桐叶,忽然说:“等过几天,咱们在书店办个‘春日读书会’吧,让大家来分享喜欢的书,再聊聊春天的故事。”夏晓立刻举手:“我要分享《小王子》!里面有关于玫瑰的故事,特别适合春天。”张启明也点头:“我可以分享一本关于钟表历史的书,跟大家说说老座钟的故事。”
几天后的“春日读书会”办得格外成功。来的人比预想中多,有社区的街坊,有学校的学生,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读者。大家围坐在书店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书,轮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李爷爷分享了一本《三国演义》,说起了年轻时在晨光书屋蹭书看的往事;夏晓分享了《小王子》,还现场画了小王子和玫瑰的插画;张启明分享了钟表历史的书,还拿出了修好的老座钟,让大家听钟声。
读书会结束后,有个读者拉着林小满的手说:“我从网上看到你们书店的故事,特意来参加读书会,没想到这里这么温暖,以后我会常来的。”林小满笑着点头:“欢迎你常来,拾光书店永远为大家敞开大门。”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日的阳光越来越暖,巷口的梧桐叶长得越来越茂盛,书店里的故事也还在继续。王乐乐和陈朵朵春游回来后,把采集的野花标本和画的植物速写交给林小满,还兴奋地讲述着春游时的趣事;李爷爷每周都会来书店,有时看看老照片,有时跟大家聊聊往事;夏晓的“四季书店”系列插画又多了春日的篇章,被挂在书店的墙上,引来很多人称赞;张启明修好了更多的老物件,展示区里的东西越来越丰富;老周的点心种类也多了春日的新品,艾草糕和樱花酥成了畅销品;苏曼的“春日书店”系列摄影完成了,还在书店办了小型摄影展,吸引了很多人来看。
林小满偶尔还是会站在窗边,看着巷口的梧桐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她想起刚接手书店时的忐忑,想起大家一起扫雪、煮腊八粥、办年货节、摆春日市集、开读书会的日子,想起每一个温暖的瞬间。她知道,拾光书店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春日的阳光,永远温暖;就像巷口的梧桐树,永远充满生机。
窗外的阳光正好,怀表的“咔嗒”声和座钟的“铛铛”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和老周的吆喝声,构成了拾光书店最动人的春日旋律。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里的温暖,永远不会停。
陈阿婆坐在青瓦巷口的老藤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编篮边缘的毛刺。篮子里躺着三颗刚从后院摘下的橘子,橙黄的果皮上还沾着晨露,在深秋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巷口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已经落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