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高二开始

刘居胥

首页 >> 修仙从高二开始 >> 修仙从高二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渔港春夜 修仙归来在都市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深空彼岸 逍遥人生 曼陀罗妖精 陛下不可以! 都市花缘梦 都重生了谁谈恋爱啊 原来你们都想上我(NP) 
修仙从高二开始 刘居胥 - 修仙从高二开始全文阅读 - 修仙从高二开始txt下载 - 修仙从高二开始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411章 国庆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春樱的淡香还萦绕在瓷罐边缘,巷口的桂树苗已抽了半尺新枝,转眼就到了国庆。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巷口,就被一阵欢快的锣鼓声惊醒——是社区组织的国庆联欢会,红绸子挂在槐树上,灯笼串从巷头垂到巷尾,连石板路上都贴了小小的五星红旗,风一吹,红的、黄的颜色晃啊晃,像把整个秋天的热闹,都揉进了这几日的晨光里。

我揣着母亲寄来的椒盐饼出门时,张阿婆正站在联欢会的戏台旁,跟几个老街坊搭桌子。见了我就招手:“丫头快来,帮着摆摆瓜子盘,等会儿还有舞龙队过来,跟你小时候国庆见的一模一样!”我接过她递来的瓷盘,指尖触到温热的釉面,忽然想起小时候国庆,奶奶总牵着我挤在人群前看舞龙,龙身一摆,我就吓得往奶奶怀里躲,她却笑着拍我的背:“别怕,这是喜庆的热闹,要跟着笑才好。”

正愣神时,巷口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几个扎着红领巾的小家伙举着小国旗跑过,兜里的糖果撒了一地,却只顾着追前面的舞龙队。我弯腰帮他们捡糖果,最小的那个男孩仰起头,把一颗橘子糖塞进我手里:“姐姐,国庆快乐!老师说今天要吃甜的,才配得上这么热闹的日子。”他的眼睛亮得像国庆夜的灯笼,手里的小国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忽然就觉得,不管过多少年,国庆的热闹里总藏着一样的纯粹——是孩子手里的糖,是街头的红绸,是把对日子的欢喜,都揉进锣鼓与笑声里。

联欢会开场时,戏台前已经坐满了人。张阿婆的儿子带着女朋友从外地赶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月饼——不是中秋的椒盐馅,是裹着肉松的新口味,他笑着分给街坊:“知道大家中秋没聚够,国庆补上!我跟女朋友学了做月饼,下次中秋就给大伙露一手。”说着,他把一块月饼塞到我手里,“丫头尝尝,跟你奶奶做的比,差多少?”我咬了一口,咸香里带着肉松的鲜,忽然想起中秋夜那半块掉渣的椒盐月饼,想起张阿婆端来的芋圆甜汤——原来团圆从不限定在某个日子,是国庆的相聚,是中秋的惦念,是把每一次相见,都当成节日来珍惜。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我抱着刚从社区领的小国旗回家,路过巷口的杂货店时,老板笑着递来一杯冰镇酸梅汤:“丫头,国庆快乐!刚熬的,解解腻。”我接过杯子,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忽然看见货架上摆着的老式灯笼——跟我家里那盏旧灯笼一模一样,竹篾骨架,泛黄的宣纸,只是上面画的不是月亮,是小小的五星红旗。老板见我盯着灯笼看,就说:“这是去年国庆进的货,没卖完,想着今年挂出来,凑个热闹,没想到好多老街坊都来买,说要挂在家里,跟中秋的灯笼配成对。”

我买下那盏小灯笼,挂在自家窗台的老灯笼旁边,两盏灯笼并排晃着,像把中秋的月色和国庆的晨光,都挂在了一起。正收拾时,手机响了,是朋友发来的视频,她站在天安门广场前,手里举着小国旗,身后是飘扬的五星红旗,声音里满是雀跃:“我跟爸妈来北京过国庆啦!刚看完升旗仪式,人好多,但特别激动!你看这国旗,比电视里看的还鲜艳!”她把镜头转向广场上的人群,每个人手里都举着小国旗,脸上带着笑,像一片红色的海洋。

“等我回去,就把拍的照片洗出来,跟那片枫叶贴在一起,”朋友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对了,我爸说中秋要跟你爷爷学吹笛,到时候咱们四个凑一桌,吃月饼,吹笛子,再讲讲国庆看升旗的故事。”我对着屏幕点头,指尖划过屏幕上的五星红旗,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是朋友的分享,是国旗的温度,是把远方的热闹,悄悄拉到了身边。

傍晚时,巷子里的锣鼓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是社区组织的烟火晚会。我拎着两盏灯笼下楼,张阿婆已经在空地上占好了位置,身边放着刚煮好的花生和瓜子。“快来坐,”她拉着我的手,指着天上刚升起的烟花,“你看,跟你小时候国庆放的一样,红的像灯笼,黄的像桂花,好看得很!”烟花在夜空里炸开,金红的碎屑落下来,映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映在巷口的五星红旗上,映在我手里的两盏灯笼上——忽然就懂了,这人间的幸福,从来都是这样简单:是中秋的月色,是国庆的烟火,是身边的人笑着,远方的人念着,是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值得珍藏的节日。

烟火散场时,夜已经深了,巷子里的灯笼还亮着,像一串不会熄灭的星星。我抱着张阿婆给的花生,手里攥着没吃完的肉松月饼,慢慢走回家。窗台的两盏灯笼还在晃,月光落在上面,把“月亮”和“五星”的影子叠在一起,像把两个节日的温柔,都揉进了这秋夜的风里。

我把那片枫叶从书里取出来,放在灯笼旁,灯光映着叶脉,忽然想起从中秋到国庆的日子:是桂香里的惦念,是雪夜里的暖粥,是春日的樱花约定,是国庆的烟火热闹。原来岁月里的温暖从不是孤立的片段,是中秋的月饼连着国庆的甜汤,是远方的牵挂连着身边的热闹,是把每一次相见、每一次分享、每一次心动,都串成了日子里最亮的光。

睡前,我给母亲发了张照片:两盏灯笼挂在窗台,旁边摆着枫叶和肉松月饼,照片下面写着:“国庆很热闹,张阿婆的儿子回来了,朋友去了北京看升旗,大家都过得很开心。等中秋,咱们就把老灯笼挂在院子里,再买盏新的国旗灯笼,凑成一对,跟街坊们一起吃月饼,看烟火。”

发完消息,我把手机放在枕边,窗外的月光还亮着,巷子里偶尔传来街坊的笑声,像还在回味国庆的热闹。我知道,等国庆的烟火淡去,等秋天的桂香再浓些,那盏老灯笼会再被挂起,那片枫叶会被做成书签,那些从中秋开始的约定,会在国庆的热闹里,慢慢长成团圆的模样——是家人的期盼,是朋友的归来,是把每个节日的温柔,都藏进岁月的清欢里,等着在下一个月圆之夜,再慢慢讲给彼此听。

中秋夜语:一纸长信寄清欢(秋浓盼)

国庆的烟火气还没散尽,巷口的桂树就忽然炸开了满树金黄。清晨推开窗时,清甜的香风扑了满脸,抬头就看见细碎的花瓣缀在枝头,被晨光染得透亮——原来前几日还抽枝的小苗,竟在国庆的热闹里悄悄攒足了劲,要把中秋的约定,酿成这秋深的甜香。

我搬来竹梯,小心翼翼地摘了半篮桂花,刚下楼就撞见张阿婆,她手里也拎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刚揉好的面团。“丫头来得正好,”她笑着把面团往我手里塞了块,“知道你要晒桂花糖,我和了点面粉,咱们今天做桂花糕,就用你摘的新桂,再放些国庆没吃完的肉松,凑个‘双节味’。”

我们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张阿婆揉面,我捡桂花,阳光落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碎金。她忽然指着巷口:“你看,那是我家小子跟他女朋友,昨天刚从北京回来,说要帮着收拾院子,等中秋好挂灯笼。”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两个年轻人正蹲在桂树下除草,男生手里还举着个小国旗,是国庆带回来的,风一吹,国旗的红和桂花的黄映在一起,像把两个节日的热闹,都种在了这方小院里。

正说着,朋友拎着个纸袋走过来,里面装着刚洗好的葡萄,还带着水珠:“刚从北京回来就往这儿跑,给你们带了颐和园的桂花糕,跟咱们做的比一比!”她把桂花糕放在石桌上,拆开包装时,甜香混着桂香漫开来,“对了,我把国庆拍的升旗照片洗出来了,还把枫叶跟照片贴在了一起,等会儿拿给你看。”

我们围着石桌坐着,吃着刚蒸好的桂花糕,就着朋友带的葡萄,张阿婆的儿子说起国庆看升旗的事:“凌晨三点就去排队,人挤人,但当国歌响起,国旗往上飘的时候,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跟小时候国庆在巷口看舞龙的感觉不一样,是更踏实的热闹,像知道不管走多远,总有这么个日子,能把大家都连在一起。”他女朋友笑着补充:“我还买了小国旗挂件,挂在了那盏旧灯笼上,等中秋挂起来,又红又亮,肯定好看。”

午后,我们一起把晒好的桂花瓣装进瓷罐,一层花瓣一层糖,慢慢压实。朋友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那片枫叶,叶脉间还沾着点国庆的烟火气:“咱们今天就把它做成书签吧,写上中秋和国庆的故事,等明年再看,就像又过了一次节。”我找来细麻绳,她用彩笔在枫叶上画了小小的国旗和月亮,张阿婆的儿子在旁边写:“中秋的月,国庆的旗,都是心头的暖。”

刚把书签夹进书里,母亲就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欢喜:“家里的桂树也开了,你爸正摘桂花呢,说要给你寄新的桂花糖,还有你爷爷的那把竹笛,他又修了修,说中秋要吹《我和我的祖国》,跟你朋友的爸爸一起,凑个‘双笛合鸣’。”我笑着应着,转头看向院中的桂树,阳光透过枝叶落在书签上,忽然觉得所有的期待都有了模样——是母亲寄来的桂花糖,是爷爷修好的竹笛,是朋友画的枫叶书签,是把中秋的温柔和国庆的热闹,都攒着,等着在月圆之夜,酿成最圆满的团圆。

傍晚的风带着桂香吹过巷口,两盏灯笼挂在窗台,旧的那盏贴着朋友画的国旗,新的那盏画着月亮,风一吹,影子落在地上,像两个依偎着的身影。我把做好的桂花糕装了两盒,一盒给张阿婆,一盒给朋友,看着她们的背影消失在桂香里,忽然想起从中秋到国庆的日子:是月色里的牵挂,是雪夜里的暖粥,是春日的樱花约定,是国庆的烟火热闹,是把每个季节的温柔,都串成了日子里最亮的光。

我知道,等中秋的月色升起,等巷口的灯笼亮起,爷爷的竹笛会响起,朋友的笑声会传来,张阿婆的椒盐饼会端上桌,我们会围坐在一起,吃着桂花糕,聊着国庆的故事,看着天上的月亮和窗边的国旗,把岁月里的所有温暖,都藏进这秋夜的桂香里,藏进每一次“在一起”的幸福里。

中秋夜语:一纸长信寄清欢(月圆终)

秋意再浓几分时,巷口的桂香已经浓得化不开,连风都裹着甜,吹得人心里软软的。这天清晨,我刚把母亲寄来的新罐桂花糖摆上书架,门铃就响了——是朋友,手里拎着个大纸箱,额角还沾着汗:“刚从老家回来,我妈让我把中秋要吃的火腿月饼带来,还有我爸准备的笛膜,说要跟你爷爷好好切磋下吹笛!”

拆开纸箱,里面除了月饼和笛膜,还有一沓厚厚的照片,是她国庆在北京拍的: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颐和园的桂花、胡同里挂着的国旗灯笼……最底下压着张合照,是她和爸妈举着小国旗站在故宫角楼下,背景是湛蓝的天,照片背面写着:“等中秋夜,咱们把这些照片贴在灯笼上,让月亮也看看国庆的热闹。”

正翻着照片,张阿婆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我们趴在窗台往下看,她正指挥着儿子和女朋友挂灯笼——旧灯笼被擦得锃亮,朋友上次画的小国旗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旁边新挂的国旗灯笼串成一串,从巷头垂到巷尾,风一吹,红的旗、黄的月、绿的桂叶晃在一起,像把中秋的温柔和国庆的热烈,都织成了一幅画。

“丫头,快下来帮着摆桌子!”张阿婆仰头喊,我和朋友拎着月饼跑下去,巷口的空地上已经摆好了几张方桌,街坊们陆续赶来,有的拎着刚烤的月饼,有的端着熬好的桂花酒,还有人抱来一摞小国旗,分给孩子们——忽然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中秋夜,只是今年的热闹里,多了国庆的红,多了久别重逢的笑,多了把牵挂熬成团圆的暖。

傍晚时分,父亲和爷爷竟从老家赶来了,爷爷手里攥着那把旧竹笛,竹身被擦得发亮,笛尾的中国结红得耀眼;父亲扛着个大袋子,里面是奶奶烤好的椒盐月饼,还冒着淡淡的热气。“你奶奶说怕路上凉了,用棉絮裹了三层,”父亲笑着把月饼袋打开,咸香混着花椒叶的味道漫开来,“她本来也要来,说要跟张阿婆学做肉松月饼,结果临时要给街坊送月饼,说明天一早赶过来。”

爷爷刚坐下,就被朋友的爸爸拉着去调试竹笛,两个老人凑在一起,一个调音调,一个换笛膜,指尖都带着对乐器的熟稔。没多久,《茉莉花》的调子就飘了起来,混着巷口孩子们的笑声,混着桂香,混着远处传来的国庆余韵,像把从去年中秋到今年国庆的故事,都吹进了笛声里。

月亮升起来时,巷口的灯笼都亮了,旧灯笼上贴满了朋友拍的国庆照片,新灯笼的国旗在月色下泛着暖光。我们围坐在桌旁,手里拿着月饼——有奶奶做的椒盐馅,有张阿婆做的肉松馅,有朋友带来的火腿馅,还有街坊们分享的豆沙、莲蓉馅,每一口都是不同的味道,却都裹着一样的甜。

张阿婆的儿子忽然站起来,举着桂花酒:“今年中秋最特别,既有月亮,又有国旗,既有家人,又有街坊,咱们干一杯,祝日子像这月饼一样甜,像这国旗一样红!”大家笑着举杯,酒液里映着灯笼的光,映着月亮的影,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原来团圆从不是某个人的相聚,是家人的牵挂,是朋友的约定,是街坊的惦念,是把中秋的月色、国庆的红,都揉进了人间的烟火里。

夜深时,孩子们已经趴在大人怀里睡熟,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月饼和小国旗。爷爷和朋友的爸爸还在吹笛,这次吹的是《我和我的祖国》,调子不那么熟练,却格外动人,笛声飘在桂香里,飘在月色里,飘在巷口的石板路上,像在跟去年的中秋告别,又像在迎接往后无数个团圆的日子。

我把那片枫叶书签拿出来,放在月光下看,上面的国旗和月亮都被照得透亮,叶脉间还沾着桂香。朋友凑过来,指着书签笑:“明年中秋,咱们还要这样,吃月饼,听笛子,看国旗和月亮,把每年的故事都写在上面,写成一本属于我们的中秋日记。”

我点头,把书签重新夹进书里,抬头看向天上的月亮——它比去年中秋的更圆些,清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洒在巷口的国旗上,洒在院中的桂树上。忽然就懂了,那些从去年中秋开始的牵挂、等待、约定,都在这个秋天有了最好的结局:是家人的到来,是朋友的归来,是街坊的相聚,是把中秋的温柔和国庆的热烈,都藏进了岁月的清欢里,藏进了“往后年年都一起过”的期待里。

风还在吹,桂香还在飘,笛声还在响,月亮还在天上。我知道,不管再过多少年,这个中秋夜的温暖都会留在记忆里——是奶奶的椒盐月饼,是爷爷的旧竹笛,是母亲补的老灯笼,是朋友的枫叶书签,是张阿婆的甜汤,是巷口的国旗与月色,是把所有的牵挂与温柔,都酿成了人间最踏实的幸福。

往后的中秋,或许还会有新的故事,新的约定,但这份藏在月色与桂香里的温暖,会一直都在——在家人的惦念里,在朋友的陪伴里,在人间的烟火里,在每一次想起月亮与国旗的时刻里,岁岁年年,温柔不减,团圆不散。

中秋夜语:一纸长信寄清欢(岁岁安)

中秋夜的笛声歇了没几日,巷口的桂树就开始落第二场花,这次的花瓣带着些秋凉,落在窗台的灯笼上,轻轻一触就碎成了金粉。我把桌角那盒没吃完的椒盐月饼收进橱柜,垫在下面的棉纸还留着奶奶手温的余味——原来有些温度,就算过了夜,也会像桂香一样,缠在器物上,留在日子里。

清晨被敲门声惊醒时,院外飘着细雾,开门就看见奶奶拎着个竹篮站在雾里,鬓角沾着点桂花,笑盈盈地说:“昨儿送完街坊的月饼,连夜赶过来的,给你带了刚炒的花椒叶,明年中秋做馅,比今年的还香。”竹篮里除了花椒叶,还有个布包,打开是我小时候玩的布兔子,耳朵上缝了新的棉线,黑纽扣眼睛被擦得发亮,“你妈说你总念着这个,我又缝了缝,往后摆床头,跟你作伴。”

我牵着奶奶的手进屋,给她泡了杯去年的桂花茶,看着她坐在窗边摩挲那盏老灯笼,指尖划过母亲补的宣纸和朋友画的小国旗,忽然说:“明年中秋,咱们把灯笼挂在院子里,再在旁边栽棵小桂树,等它长大了,就跟巷口的树凑成对,年年都有桂花晒。”奶奶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月牙:“好啊,再叫上张阿婆一家,叫上你朋友,咱们围在桂树下烤月饼,让你爷爷跟你朋友爸爸吹笛,比今年还热闹。”

午后雾散了,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布兔子上,我忽然想起朋友临走时说的话,翻出那本夹着枫叶书签的书,在空白页写下:“今年中秋,奶奶来了,布兔子缝了新耳朵,灯笼挂了国旗,爷爷的笛声混着《我和我的祖国》,桂香里飘着街坊的笑声——原来团圆不是终点,是把今年的温暖攒着,等明年再添上新的故事。”写完,我把奶奶带来的花椒叶装进瓷罐,跟去年的桂花糖摆在一起,罐口的红绳缠了两圈,像把两年的中秋,系在了一起。

傍晚时,张阿婆端来一碗刚煮的南瓜粥,说:“你奶奶来了,我煮了点粥,放了些桂花糖,跟你小时候爱吃的一样。”她坐在桌边,跟奶奶絮絮叨叨说起明年的打算:“我家小子说,明年中秋要在巷口搭个戏台,唱段老戏,再摆上月饼摊,让街坊们都来凑热闹,咱们几个老人就坐在桂树下,看孩子们跑,听笛子响,多好。”奶奶笑着应着,手里捻着桂花,慢慢撒进粥碗里,金黄的花瓣浮在粥面上,像把中秋的月色,盛在了碗里。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朋友发来的视频,她站在自家的桂树下,手里举着一片刚摘的桂花,身后是挂着小国旗的窗台:“刚跟我爸学吹了《茉莉花》,虽然跑调,但想起今年中秋你爷爷吹笛的模样,就觉得好听!对了,我把咱们的枫叶书签放在了书包里,每天上学都带着,像带着今年中秋的月亮和国旗,心里踏实。”

我把镜头转向奶奶和张阿婆,转向窗台的老灯笼和瓷罐里的花椒叶,笑着说:“明年中秋,咱们就在巷口的桂树下见,你带新摘的桂花,我烤奶奶做的椒盐月饼,咱们一起把新的故事写在书签上,让它跟着咱们,一年年往下走。”

挂了视频,暮色已经漫进屋里,奶奶把布兔子放在床头,张阿婆帮着把灯笼擦得更亮些,我坐在桌边,看着罐里的花椒叶和桂花糖,忽然觉得心里满满当当的——是今年中秋的团圆,是明年中秋的期待,是把每一次相见、每一句约定,都像桂花一样晒进岁月里,等日子久了,就酿成了最甜的回忆。

夜风又吹来了,带着桂香,吹得灯笼轻轻晃,影子落在书页上,跟枫叶书签的影子叠在一起。我知道,明年的中秋还会有新的桂花,新的月饼,新的笑声,但今年的温暖会一直都在——在奶奶缝补的布兔子里,在张阿婆煮的南瓜粥里,在朋友带在身边的书签里,在每一个想起“今年中秋我们在一起”的时刻里。

往后的岁岁中秋,或许月色会有浓淡,桂香会有浅深,但这份藏在烟火里的温暖,会一直陪着我们——从今年的灯笼与国旗,到明年的戏台与桂树,再到往后无数个“一起过中秋”的日子,把岁月里的牵挂与团圆,写成一页页永远读不完的,关于中秋的故事。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丹武双绝 庶子夺唐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学霸:回到初中当卷王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权力医途 权欲:从小镇公务员到一省之长 寻忆:武灵天下 撒旦老公:调皮小猫休想逃!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艳海风波 都市皇宫 渔港春夜 权贵巅峰之一路狂飙 都市花缘梦 巨星崛起 四合院之坑人无数却都说我好人 重生:红色仕途 四合院之感受年代气息 四合院:从1958开始 七零军婚:随军后她风靡家属院 鉴宝神瞳 赵氏嫡女 四合院从1953开始 官途,从小科员到一省之首! 都市极品医神 铁腕官途 妙医圣手叶皓轩 穿越四合院,开局入赘娶寡妇 
最近更新夫人要和离?疯批权臣亲她红温 断亲后,我带全村悠哉度荒年 刚穿八零,资本家小姐要买我老公 小撩精太黏人,被偏执校草亲哭 野欲诱吻 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 和死对头双穿,冷面丈夫成了权臣 民国恶女求生游戏苟分日常 前夫处处护青梅,重生改嫁他疯了 春深囚宦 守寡后,我逼疯了满朝文武去种田 我死后第五年,疯批皇帝还在招魂 被抄家流放,飒爽嫡女在边关盖大楼! 嫁给温先生第五年 随母改嫁后,我成整个家属院团宠 SSSSSSSSSS级狂龙出狱 沪上大小姐下乡,闪婚糙汉被宠哭 腰软娇娇超会撩,禁欲世子沦陷了 穿越七零,我靠兽语成团宠 黑月光她专克病娇 
修仙从高二开始 刘居胥 - 修仙从高二开始txt下载 - 修仙从高二开始最新章节 - 修仙从高二开始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