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高二开始

刘居胥

首页 >> 修仙从高二开始 >> 修仙从高二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小妻太水嫩:陆教授花式宠 深空彼岸 后宫春春色 团宠真千金竟是玄门大佬 逆天邪神 闪婚军官后,炮灰在七零开挂逆袭 四合院:苟在轧钢厂保卫科很舒服 美食:随机摆摊,顾客追我十条街 都重生了谁谈恋爱啊 论在古代逃难的艰辛 
修仙从高二开始 刘居胥 - 修仙从高二开始全文阅读 - 修仙从高二开始txt下载 - 修仙从高二开始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391章 大雁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雁群飞过的余音还在空气里绕着,小侄子却拉着我往田埂跑,说要去看爷爷说的“大雁路标”。表哥跟在后面笑,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玉米饼,母亲则把布包往竹篮里一收,也跟着凑热闹:“正好去看看你爸种的油菜,说不定都冒花苞了。”

田埂上的草刚没过脚踝,沾着晨露,踩上去软乎乎的。小侄子跑在最前面,忽然停在一丛淡紫色的野花前——和去年那个小男孩别在老农衣襟上的一模一样。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摘了一朵,踮着脚要往表哥衣襟上别:“爸爸,你看,像不像大雁的羽毛?”

表哥笑着弯腰,任由他把花别在胸口:“像,等会儿大雁飞回来,说不定会以为是同伴呢。”正说着,远处传来父亲的声音,他站在油菜地边挥手:“快来看,油菜要开花了!”

我们跑过去,只见地里的油菜抽出了嫩黄的花穗,星星点点地缀在绿叶间,风一吹,像撒了把碎金。父亲蹲下身,指着花穗说:“再过十天半月,这一片就全黄了,大雁飞过时,老远就能看见这片金,说不定会多盘旋两圈呢。”

小侄子趴在田埂上,小手轻轻碰了碰花穗,忽然抬头问:“爷爷,大雁知道这是你种的花吗?它们会不会记得这里的味道?”

父亲摸了摸他的头,目光望向远处的鹰嘴山:“会的,就像它们记得山的模样、河的声音,也会记得这片花的香。它们每年飞回来,都在找熟悉的记号,这些花,就是咱们给它们留的记号啊。”

我望着眼前的油菜地,忽然想起去年冬天,父亲冒着寒风翻土播种的模样——那时雪还没化尽,他蹲在地里,裤脚沾着冰碴,却一遍遍说“开春雁回来,得让它们见着好看的”。原来那些藏在寒冬里的忙碌,都是为了给归来的雁群,添一道温暖的“路标”。

正午的阳光渐渐烈了,我们坐在田埂上吃玉米饼,风里混着油菜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小侄子啃着饼,忽然指着天上喊:“又有大雁!”我们抬头,只见几只大雁排着“一”字,慢悠悠地从头顶飞过,啼叫声清亮,像是在回应我们的目光。

“这是先头部队吧?”表哥掏出手机拍照,“等大片雁群来,咱们可得早点来占位置。”母亲笑着点头,从竹篮里拿出冬枣干,分给我们:“去年晒的时候就想着,等雁来了,让它们也尝尝甜。”

夕阳西下时,我们往回走,小侄子的裤脚沾了泥,手里却攥着好几朵野花,一路哼着不成调的歌。路过老槐树时,他忽然停住脚,指着树干上的刻痕问:“舅舅,这些道道是什么呀?”

我蹲下身,指着刻痕告诉他:“一道刻痕,就是大雁回来一次。你看,这道新的,就是今天它们飞过的时候刻的。等你明年再来,咱们再添一道,好不好?”

他用力点头,小手在刻痕上轻轻摸了摸,像是在和过往的雁群打招呼。表哥站在一旁,看着孩子的模样,忽然说:“以前在城里,总觉得日子过得快,回来才发现,慢下来等着雁归,等着花开,才叫过日子。”

风轻轻吹过,槐树叶“沙沙”响,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田埂上,落在油菜地里,也落在老槐树的刻痕旁。我望着眼前的景象——父亲扛着锄头走在最前,母亲牵着小侄子的手,表哥跟在后面拍着夕阳,忽然懂了“人生何处不青山”的真正分量。

这“青山”,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是父亲种在地里的油菜,是母亲晒在竹篮里的冬枣干,是老槐树上逐年增加的刻痕,是我们站在田埂上,望着雁群飞过的每一个寻常午后。就像大雁总会循着路标归来,我们也总会在这些细碎的温暖里,找到日子的根,找到前行的勇气。

夜色渐浓时,我们回到家,母亲把小侄子摘的野花插在玻璃瓶里,放在窗台上,月光照进来,花影落在墙上,像极了雁群飞过的模样。小侄子趴在窗边,嘴里还念叨着:“明天我还要来等大雁,带小米喂它们。”

我知道,明天的天空或许还会有雁群飞过,明年的油菜还会开出金黄的花,老槐树上的刻痕也会逐年增多。而我们,会一直站在这里,守着这片“青山”,守着这些藏在日子里的盼头,等着每一次雁归,等着每一段温暖的重逢——就像等着时光里那些最动人的故事,一遍遍在这片天空下,缓缓展开。

槐叶落时盼雁还(续)

雪是夜里悄悄下的,清晨推开窗时,整个村子都裹在一层薄雪下。老槐树的枝桠上积着雪,像披了件素白的衣裳,枝桠间挂着的残叶被雪压着,偶尔有片雪从叶尖滑落,“嗒”地砸在地上,没入积雪里,没了声响。桃树苗裹着草绳,雪落在草绳上,像给树干盖了层绒毯,只露出顶端鼓溜溜的芽苞,在雪色里透着点暗绿的生机。

父亲早早就起来扫雪,竹扫帚在院坝里划出“簌簌”的响,雪沫子沾在他的眉毛上,很快就结了层白霜。他扫到木凳旁时,特意放慢了速度,用扫帚尖轻轻扫掉凳面上的雪——凳面不能积雪,雪化了会渗进木纹里,父亲说“得给雁归时留个干净的地儿”。扫完雪,他从屋里抱出一捆干稻草,铺在木凳周围,“雪化了地面滑,走过来时不硌脚”。

“你爸就是瞎操心,大雁回来还得仨月呢。”母亲端着个搪瓷碗从屋里出来,碗里是刚熬好的玉米粥,热气腾腾的,在冷空气中凝成白汽。她把碗递给我,“快趁热喝,你表哥一家今天上午到,说十点左右能到村口,你去村口接接他们,城里亲家第一次来,别让他们走岔路。”

我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清晨的凉意。粥里煮着去年的玉米粒,嚼起来甜甜的——是父亲秋天特意挑出来的,说“留着冬天煮粥,香”。喝完粥,我裹上厚棉袄,往村口走时,看见张叔正蹲在桃树苗旁,手里拿着个小铲子,小心翼翼地铲掉树苗根部的积雪。“雪积多了会冻着根,得铲掉些。”他看见我,笑着说,“你表哥一家要来了?我昨天还跟你爸说,等他们来了,让城里亲家看看咱们的桃树,明年大雁回来时,这树就能长叶了。”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村民正凑在一起聊天,李叔手里拿着个烟袋,一边抽烟一边说:“今年的雪下得早,明年麦子肯定长得好,等大雁回来时,地里的麦苗该返青了。”见我过来,他笑着问:“接你表哥啊?城里来的人,怕是没见过咱们村的冬景,你带他们多走走,看看鹰嘴山的雪,看看老槐树。”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喇叭声,一辆银灰色的轿车顺着土路开过来,车轮压在积雪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车停在村口,表哥先从驾驶座上下来,穿着件黑色的羽绒服,手里提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给我们带的年货。表嫂抱着小侄子,从副驾驶座下来,小侄子穿着件红色的小棉袄,像个小灯笼,一落地就挣脱表嫂的手,跑到老槐树下,仰着脖子看树上的雪:“舅舅,这树好高啊,上面的雪像!”

最后下来的是表哥的岳父,头发有些花白,穿着件深蓝色的大衣,手里拿着个相机,一进村就不停地拍照,从村口的老槐树拍到远处的鹰嘴山,嘴里念叨着:“这地方好,空气新鲜,雪也干净,比城里舒服多了。”

“爸,这就是我跟您说的老槐树,有几十年了,每年春天大雁回来时,就从这树顶上飞过。”表哥扶着岳父的胳膊,指着老槐树说,“那几棵小树苗,是张叔栽的桃树,明年大雁回来时,就能长新叶了。”

城里亲家走到老槐树下,伸手摸了摸树干,树皮粗糙,带着雪的凉意,他感慨道:“这树有年头了,枝桠长得规整,一看就是有人用心照顾。”他转头看见树下的木凳,凳面干净,周围铺着稻草,“这凳子是特意做的吧?看着就结实。”

“是我爸做的,为了看大雁用的。”我笑着说,“每年春天雁群回来,我们就坐在这凳子上,看着雁群从鹰嘴山飞过来,排着‘人’字,可整齐了。”

小侄子拉着城里亲家的手,跑到桃树苗旁,指着芽苞说:“爷爷,这树明年会长叶子,还会结果子,我要摘桃子给大雁吃!”城里亲家蹲下身,摸了摸芽苞,笑着说:“好啊,等明年春天,咱们一起来看大雁,吃桃子。”

我们往家走时,雪又开始下了,小小的雪花飘在脸上,凉凉的。路过张叔家时,张叔正站在院门口,手里拿着串红灯笼,看见我们,笑着喊:“城里来的亲家,进来喝杯热茶再走啊!”表哥的岳父连忙摆手:“不了不了,下次再来,今天先去家里看看,回头再来跟你聊桃树的事。”

回到家,母亲已经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炕也烧得暖暖的,炕桌上摆着刚炒的花生和瓜子,花生是去年秋天炒的,还带着香。城里亲家坐在炕沿上,喝着母亲泡的槐花茶,茶里放了点冰糖,甜丝丝的,“这茶好喝,有股子清香味,比城里的茶不一样。”

“这是去年春天摘的槐米,晒干了泡的茶,清热。”母亲笑着说,“等明年春天槐花开了,让你摘点回去,自己泡着喝,比买的茶香。”

父亲从屋里拿出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去年晒的红薯干,递给城里亲家:“尝尝这个,自己家种的红薯晒的,没放糖,甜得很。”城里亲家接过一块,咬了一口,点点头:“好吃,有红薯的本味,城里买不到这么纯的。”

小侄子和村里的小男孩凑在一起,坐在木凳上,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大雁,画的“人”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个布袋子,里面装着他攒的小米,递给小侄子:“这是给大雁的粮,明年它们回来,咱们一起喂。”小侄子接过袋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

傍晚时,雪停了,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雪后的村庄镀上了层金边。远处的鹰嘴山,山顶的雪在夕阳下闪着光,像块发光的玉。我们坐在院里的木凳旁,虽然天冷,却舍不得进屋——城里亲家拿着相机,拍着雪后的老槐树和桃树苗;父亲和表哥聊着明年的耕种计划,说要在桃树苗旁种点油菜,等花开了,黄灿灿的,大雁飞过时能看见;母亲则在屋里忙着做饭,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来,混着饭菜的香,在雪后的空气里散开。

“你看这地方,有山有水,有树有雁,还有这么多踏实的人,真好。”城里亲家放下相机,望着远处的风景,“以前总觉得农村苦,来了才知道,这日子过得比城里踏实,有盼头——盼着树发芽,盼着雁归来,盼着丰收,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

父亲点了点头,望着桃树苗:“是啊,咱们这辈子,就守着这片地,这棵树,这群雁,比什么都强。冬天盼着雪,春天盼着雁,夏天盼着槐绿,秋天盼着丰收,日子虽平淡,却心里有数。”

我望着雪后的村庄,望着身边的亲人朋友,心里暖暖的。风里带着雪的凉意,却吹不散心里的“青山”——这“青山”,是雪后的鹰嘴山,是裹着草绳的桃树苗,是父亲擦得干净的木凳,是母亲熬的玉米粥,是小男孩攒的小米,是我们藏在日子里的每一份期待。

我知道,雪会化,冬天会过去,等桃树苗的草绳解开,芽苞变成新叶;等老槐树的枝桠上长出新绿,槐花开满枝头;等风里再裹上花草的香,田埂上的草绿起来时,那些南飞的雁,就会循着山与河的记号,循着我们种下的桃树、擦净的木凳,循着每一个藏在这片土地上的“路标”,回到这里。而我们,会在槐树下,在桃树苗旁,搬着木凳,拿着攒好的小米和红薯干,等着它们归来——就像等着每一个带着“青山”印记的日子,温柔又坚定地走来。

人生何处不青山,不是说要走多远,去看多少名山大川,而是不管季节变换,不管岁月流转,心里的牵挂还在,盼头还在,那些藏在日常里的“路标”还在。就像大雁不会忘记归处,我们也不会忘记心里的“青山”——它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是身边的亲人朋友,是每一个为重逢做的准备,每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只要“青山”在,我们就能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归处,找到幸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大雁总会归来,我们也总会在心里的“青山”旁,守着每一份期待,等着每一次重逢,把日子过成诗里的模样——槐叶落时盼雁还,雁归时节又逢春。

槐叶落时盼雁还(再续)

年关的脚步越来越近,院里的红灯笼挂了起来,是张叔前几天送来的,红绸布的穗子在风里飘着,映着雪后的白墙,格外亮眼。母亲开始忙着蒸馒头,蒸笼在灶上叠得老高,白汽从笼缝里钻出来,裹着麦香飘满整个院子。城里亲家站在灶旁看,手里还拿着个小本子记:“你这发面的法子跟城里不一样,蒸出来的馒头肯定香,我得记下来,回去试试。”

母亲笑着往面里加了点温水:“咱们这是老面发的,前一年留的面肥,发出来的面带着甜劲。等蒸好了,你带几个回去,让孩子们尝尝。”说着,她从面盆里揪出一小块面团,揉成小剂子,递给小侄子和村里的小男孩:“来,你们也试试,揉个小馒头,等蒸熟了自己吃。”

两个孩子凑在案板旁,小手沾满了面粉,把面团揉得歪歪扭扭,有的像小团子,有的像小元宝。村里小男孩忽然说:“我要揉个大雁形状的,等明年大雁回来,让它们看看。”小侄子立刻跟着说:“我也要揉大雁,比你的好看!”惹得一屋子人都笑了。

父亲则忙着贴春联,红纸是从镇上买的,墨汁是研的,他握着毛笔,在红纸上写“春回大地千山秀,雁归故里万物新”,笔锋有力,墨色浓艳。城里亲家凑过去看,忍不住赞叹:“你这毛笔字写得好,有功底,比买的春联有味道多了。”

“以前在村里小学教过几年书,没事就练字。”父亲放下毛笔,晾着写好的春联,“这副春联贴在院门口,等明年大雁回来,一进院就能看着,图个吉利。”他又拿起一张红纸,问城里亲家:“你要不要也写一副?贴在你住的屋门口,也算沾沾年味。”

城里亲家连忙摆手:“不了不了,我那字拿不出手,还是看你写。”话虽这么说,却站在一旁认真看着,时不时点头,像是在琢磨笔画。

贴春联那天,张叔也来帮忙,他踩着梯子,把春联往门框上贴,父亲在下面扶着梯子,指挥着“往左点,再往上点”。城里亲家则拿着胶带,帮忙固定春联的边角,动作虽生疏,却格外认真。贴完春联,张叔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鞭炮,递给两个孩子:“小心点放,别炸着手,就当是给大雁‘报信’,让它们知道咱们等着呢。”

小侄子和村里小男孩拿着鞭炮,跑到桃树苗旁,点燃后“噼里啪啦”响起来,雪地上溅起小小的雪沫子。城里亲家拿着相机,拍下这一幕,笑着说:“这才是过年的样子,城里听不到这么热闹的鞭炮声。”

除夕那天,院子里摆了张圆桌,桌上摆满了菜:炖鸡肉是自家养的土鸡,肉质紧实;炒青菜是后院刚拔的,绿油油的;还有腌好的萝卜干,脆生生的;最中间是一大盆饺子,韭菜鸡蛋馅的,是母亲一大早包的,说“过年吃饺子,招财进宝”。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酒杯里倒着自家酿的米酒,甜滋滋的。父亲举起酒杯,对着城里亲家说:“欢迎你来咱们村过年,明年春天大雁回来,咱们再一起喝酒,看雁群。”

城里亲家连忙举杯回应:“一定一定,明年我肯定来,还要带着老婆子来,让她也看看大雁,尝尝你家的桃。”

小侄子和村里小男孩拿着筷子,夹着饺子,嘴里还念叨着:“等大雁回来,咱们也给它们包饺子吃。”惹得大家都笑了,母亲摸着小侄子的头:“大雁不吃饺子,等它们回来,给它们煮小米粥,放你攒的小米。”

饭后,大家坐在炕上守岁,电视里放着春晚,歌声笑声混在一起。张叔也来了,手里拿着盘瓜子,坐在炕沿上,跟父亲聊着明年的计划:“开春我打算在桃树苗旁种点油菜,黄灿灿的,大雁飞过时能看见;你那玉米地,明年也早点种,等大雁回来,玉米苗该冒尖了。”

父亲点头:“是啊,我还打算把木凳再修修,加个靠背,坐着看雁更舒服。”他转头问城里亲家:“明年春天你来,咱们一起在木凳上坐着,看着雁群从鹰嘴山飞过来,再尝尝新摘的桃花茶,比槐花茶更甜。”

城里亲家笑着答应:“好啊,我还想跟着你去地里种玉米,体验体验农活,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没亲手种过。”

守岁到半夜,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里炸开,五颜六色的,映着雪后的村庄,格外好看。城里亲家站在院门口,望着夜空,感慨道:“这地方真好,有山有水,有人情味,明年春天,我一定来。”

大年初一早上,雪又下了,比上次大些,整个村子都变成了白色。小侄子和村里小男孩穿着新衣服,跑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堆了个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个小布袋子,里面装着小米,小男孩说:“这是给大雁堆的雪人,让雪人帮咱们等着大雁回来。”

城里亲家拿着相机,拍下雪人,又拍下老槐树和桃树苗,嘴里念叨着:“这些都是纪念,回去给老婆子看看,让她也盼着明年春天来。”

表哥一家走的那天,村里很多人都来送,李叔给带了袋麦种,说“回去种种,试试咱们村的种子,长得旺”;张叔给带了捆桃树枝,说“插在水里能发芽,等发芽了,就想着大雁快回来了”;母亲给带了腌好的咸菜和晒好的红薯干,说“路上吃,也让城里的孩子尝尝农村的味道”。

城里亲家握着父亲的手,说:“谢谢你们这几天的照顾,我过得很开心,明年春天,我一定来,等着看大雁,等着吃桃子。”

车子开动时,小侄子从车窗里探出头,对着我们喊:“舅舅,张爷爷,等大雁回来,我就来!”村里小男孩也跟着喊:“我等你一起喂大雁!”

车子渐渐走远,雪地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像两条通往春天的路。父亲望着车子远去的方向,说:“明年春天,他们肯定来,大雁也肯定来。”

张叔拍了拍父亲的肩:“是啊,都等着呢。咱们明天就去给桃树苗松松土,施点肥,让它们长得壮点,等着大雁回来。”

我站在院门口,望着远处的鹰嘴山,山顶的雪在阳光下闪着光。风里带着雪的凉意,却吹不散心里的盼头——就像这雪地里的辙印,是表哥一家来过的痕迹;就像这桃树苗上的草绳,是张叔对春天的期待;就像这院门口的春联,是父亲对雁归的祝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雪渐渐化了,田埂上露出了黑土,桃树苗的芽苞更鼓了,老槐树的枝桠上也冒出了点点绿尖。母亲开始忙着翻晒咸菜,父亲忙着修整木凳,张叔忙着给桃树苗施肥,村里的人都在为春天做准备,为雁归做准备。

我知道,用不了多久,风里就会裹着花草的香,田埂上的草会绿起来,桃树苗的芽苞会变成新叶,老槐树会开出新花。那些南飞的雁,会循着山与河的记号,循着我们种下的桃树、贴好的春联、修整的木凳,回到这片土地。而我们,还有表哥一家,还有城里亲家,会在槐树下,在桃树苗旁,等着它们归来——就像等着每一个带着“青山”印记的日子,温柔又坚定地走来。

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青山”,是家乡的土地,是身边的亲人,是心里的盼头。只要这“青山”在,不管走多远,不管过多久,我们都能找到归处,找到幸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大雁总会归来,我们也总会在“青山”旁,守着期待,等着重逢,把日子过成最温暖的模样。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丹武双绝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权力医途 寻忆:武灵天下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道士不好惹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都市皇宫 渔港春夜 权贵巅峰之一路狂飙 巨星崛起 重生:红色仕途 四合院之感受年代气息 重生80靠赶山狩猎实现财富自由 四合院:从1958开始 鉴宝神瞳 四合院:一人纵横 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开局九色神龟,纵横两界修长生 四合院从1953开始 官途,从小科员到一省之首! 铁腕官途 四合院小市民 暗海反杀 宋檀记事 穿越四合院,开局入赘娶寡妇 
最近更新玉阶血 夫人要和离?疯批权臣亲她红温 重生之得意人生 四嫁帝王,三位前夫坐不住了 鉴芳年 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换嫁随军,谁家凶兽奶呼呼呀! 净水迎帆 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 开荒躲乱世,我家过的太富裕了! 撩倒五个男主后,娇美寡妇跑路了 春深囚宦 急!死后成了宿敌金丝雀怎么办 我的暴君系统天天想噶我老公 嫁给温先生第五年 雾色迷津 桃花劫 市井娇厨 腰软娇娇超会撩,禁欲世子沦陷了 京夜娇宠 
修仙从高二开始 刘居胥 - 修仙从高二开始txt下载 - 修仙从高二开始最新章节 - 修仙从高二开始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