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网红苏眉山

耕文轩主人

首页 >> 大宋网红苏眉山 >> 大宋网红苏眉山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黄埔忠魂:从淞沪到缅北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三国:娶妻就变强,我不当人了! 我在大唐有块田 神武太医俏女帝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最强皇子:我能召唤文臣武将 不好!魏征又带他儿子上朝了! 武炼巅峰 玄武裂天 
大宋网红苏眉山 耕文轩主人 - 大宋网红苏眉山全文阅读 - 大宋网红苏眉山txt下载 - 大宋网红苏眉山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0章 王安石其人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熙宁二年(1069)六月二十七,朝廷下诏举荐谏官。

诏命一下,张方平就忙碌开了。经过老张的一番绞尽脑汁的筛选与斟酌,还真为圣上推举了两位:

其一为时任尚书刑部郎中的成都华阳(今已并入双流县)人李大临(字才元),论年龄年长苏轼二十七岁。老张对他的评语为:识蕴纯深,风举冲远。(文绉绉的,意思不外乎此人优秀哩不能行。)

其二为时任殿中丞直史馆的苏轼,这就不用细说了,我们来看看老张的评价:文学通博,议论精正。还行,说实在的,老张的这些个评价还是极有水准,甚是客观公正的。

只可惜,有着王安石先生的加持,这两名人选均名落孙山,一时间也让张方平他老人家开始怀疑起自己那自以为独到的眼光了。

七月二十二,时年五十岁的河南府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人李育(字仲蒙)病故。老李的儿子差人来求告苏轼,想让苏轼给写一篇哀辞。

老李为官清廉,家境贫寒,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又可以说是万幸的。因为,此人与苏家的渊源,使得他的大名因为苏轼的手笔而青史留名。

老李曾以司封郎、直史馆之职担任过歧王府记室参军,晚年还曾任职凤翔府,以经学辅助长官,与苏轼的任职范围有过交集。

况且老李学识渊博,精通毛氏《诗经》和司马迁的《史记》,对人非常友善,即使别人对他不恭他也绝无报复之心。苏老泉初入仕时是在太常寺任职,其时老李为太常博士(太常寺里面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老李与苏老泉朝夕往来,十分友好。所以说,李育这个人与苏家可谓是世交了。

对于老李儿子的请求,苏轼可以说想都不用想就答应下来了。

过了三天,王安石一手编写的《英宗实录》书成(从文史知识方面来讲,王同志完全有此实力),由曾公亮呈给了圣上。

熙宁元年(1068),在曾公亮的提举下,王安石本来当时已经进入翰林院,但老王还是毛遂自荐地要亲自完成此书的修撰,且不需要专门配置办公室,最终竟凭一己之力成书三十卷。

就连苏轼阅后也曾对别人大赞曰:此书“词简而事备,文古而意明,为国朝诸史之冠。”

王安石这个人是多面的,总的说来,他外在邋遢,政治激进,用人不当;但却能文能武,品行高洁,以至于在激烈的变法运动中得以善终,这堪称是古今中外变法史上的例外与奇迹。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宦家庭,也属于是个官二代。

此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他的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这一点从他年少时期的这些志向便可以看得出)。

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无疑加剧了党争,造成北宋的国力消耗。另外凡是反对王安石的官员,都被贬或者流放,此举持续了几十年。新旧两党若是相互监督和促进,那是好事,但如果是你死我活,那就是国家的不幸了。

就在王安石充任地方官吏时的仕宦初期,他还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间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所以他对北宋中期隐藏的社会危机有着理性的认识,使得他“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宋神宗继位后,开始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随即又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以及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开始兜售他的主张变法。获得神宗青睐后,于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王安石还专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也可说是另有所图的爪牙或鹰犬),参与制订新法。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可惜的是,在工作方面,王安石忽视执行方法重要性,不搞调查研究。身为宰相,提出改革方向虽好,事实上历史每次变革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好,但执行措施失误,用人不当,这可都是大忌,这样重要的事王安石居然都意识不到,甚至常常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但在工作之外,王安石却又是一种多面的形象。

他推崇类似于今天的“极简”生活,自觉转向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宋人时评:“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

“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他不喜洗沐,由于常年很少换洗衣服,以至于上面长满了虱子。有一次,就在王安石面见宋神宗时,有只调皮的虱子竟然爬到了胡须上,宋神宗看到后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王安石虽然对个人卫生不甚讲究,对待工作却很讲究。

王安石二十六岁时就出任了鄞县知县,刚走马上任的他,并不熟悉鄞县的地形。于是,他俯下身子向当地老农请教,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十几天就行程数百里,实地勘察当地民情和地理,并沿路劝导农民拔除葑草,疏浚湖泥,砌筑堤堰,措置碶闸,还因此成了公认的水利专家。

青黄不接时,他顶着压力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饥荒与困苦(注意了,这种成功案例给了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底气,也是新法推行的滥觞与渊薮)。

王安石一生严格自律,志行高洁,他坚持“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品行操守上极为讲究。难怪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称他为“一世之伟人”。

在对待学问研究(特别是炼字)上,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也是改了十几次才确定下来。当初他先用“到”,又改作“过”,再改作“入”,“满”等都不合意,修改了多次后,最后选定了“绿”字。

尽管他把北宋政坛上闹得是天翻地覆,但其家里却是一派祥和:他只有一个发妻,从未纳妾,在一夫多妻的古代社会里,这种情况似乎有点另类。

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其实也是较为复杂的,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亦敌亦友。

说到苏轼的政敌,最难说清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轼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以及他所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轼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的领袖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也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佑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欧阳修曾就试图将王安石介绍给苏洵,而王安石也乐意结识苏家父子,但是苏老泉却拒而不纳。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有个性)。

其实,苏轼起初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还是非常赞赏的,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甚至认为该书是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苏轼对王安石喜好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同年,苏轼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苏轼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苏轼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

王安石回答说苏轼是“邪险之人”,还说治平三年(1066)苏轼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人所共知,所以苏轼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轼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轼,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一生的拐点,由于苏轼得罪了朝廷中的另一个敌对人物,而被锒铛入狱,很多熟悉的好友都躲避着他,更不用说去救他了。而此刻,与他曾经在朝堂上争论的王安石,虽然已经是没有权势了,竟然赶赴京城,前往相救。

同样,苏轼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四绝》),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去世后,作为中书舍人的苏轼,还为其撰写了《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二人关系的不一般。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了,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容诋毁的,俨然配得上“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有人认为王安石的文学方面不如苏轼,那么王安石为何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呢?

关于“唐宋八大家”阵容的组成,元末明初的朱右(字伯贤,自号邹阳之,临海章安人)首先选了韩愈、柳宗元等八位唐宋两代文学家的文章,其中欧阳修、苏洵父子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其他六位文学大咖对散文的贡献是巨大的,被排在第一梯队无可厚非。王安石和曾巩二人看似出名的文章不多,但他们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不容小觑的。

很多人认为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不如苏轼,是因为苏轼所作的诗词佳作太多了,而王安石出名的词作品较少,但从散文天赋和成就上对比二人,王安石是不输于苏轼的。

但从《古文观止》中收录的二人代表作来看,王安石和苏轼二人都是多点开花,议论文、游记、碑文、书信类都有记录。

他不仅能写出《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会写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样的诗句,其所着的《伤仲永》还被我们今天的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中所收录。

因此上说,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诗歌造诣也很深,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

其词作虽不能闻名于世,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中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来 亡灵召唤:我看穿潜能专抢女神 沧元图 医妃刚穿越就扒了王爷,强宠偏爱 长相思之离觞 男欢女爱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四合院:我是刘光奇 四合院开局替代傻柱 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 师弟,你别冲动,师姐顶不住了 艳海风波 洛公子 天下凶神 灯花笑 玉仙缘 修仙女主在惊悚游戏里摆摊算命 读心术:救命!太子妃你爹太难撩 赵氏嫡女 渔港春夜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北宋大丈夫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公主们别追了,我娶了还不行吗?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穿越武大郎从卖饼开始 长夜谍影 我在大唐位极人臣 我的谍战岁月 我在大雍以武称帝 曹营第一谋士,手拿论语吊打吕布 亮剑之最强兵工系统 穿进种田文里,我不想靠才华科举 荣耀大秦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大唐之最强酒楼 我的食客来自历史 寒门宰相 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大明:陛下何故造反 
最近更新九重天续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乾末年:渲染红色天下 历史讲台:你想当皇帝吗? 开局:从揍朱元璋开始 大秦:开局直接坑害刘邦! 汉末三国之北疆幽冥 穿越古代卷入皇室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 穿越大明朱雄英 魂穿古代跟太子拜把子 成州 穿越到大唐,我囤积了万亿物质 明末,重生朱由校吓坏崇祯 穿越大明做女皇 大秦从陪伴幼年嬴政开始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我这等人,也能称帝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大宋网红苏眉山 耕文轩主人 - 大宋网红苏眉山txt下载 - 大宋网红苏眉山最新章节 - 大宋网红苏眉山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