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位面
朱元璋摸着下巴,紧盯着天幕,忍不住感慨:“嘿,这朝堂斗争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棋局,杨嗣昌他们好不容易抓住点线索,却又被对方溜了,还反咬一口。不过他们应对得也算积极,只是这局势,真是越来越复杂咯。”
徐达在一旁点头,神情严肃:“陛下,杨嗣昌等人面对这么多阻碍,还能步步紧逼,实属不易。但薛国观老奸巨猾,又联合大臣发难,他们压力不小啊。就看能不能在这混乱中找到关键证据,扳回局面。”
刘伯温手抚长须,微微皱眉:“这局面犹如乱麻,线头虽有,却难以理清。杨嗣昌他们得在朝堂斗争和证据调查之间找到平衡,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不过他们的策略还算得当,继续追查或许能柳暗花明。”
朱元璋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嗯,且看杨嗣昌他们怎么破这局,要是能揪出幕后黑手,盐政改革说不定还有转机。”
永乐位面
朱棣站在天幕前,眉头紧皱,看完后转身对郑和和姚广孝说道:“这盐政改革的阻碍可真是层出不穷,杨嗣昌他们刚稳住江南,朝堂上就又被薛国观攻击。看来这背后的势力不简单啊。”
郑和面露忧虑:“陛下,杨嗣昌等人一心为改革,却屡屡遭人算计。薛国观这一招很狠,企图通过指责他们滥用职权来阻止调查。就怕陛下被误导,影响改革大局。”
姚广孝双手合十,神色凝重:“陛下,杨嗣昌他们需要尽快拿出确凿证据,在朝堂上有力回击薛国观。同时,调查不能松懈,幕后黑手一日不除,改革就一日不得安宁。希望他们能把握好节奏,化解危机。”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是啊,改革不能半途而废。杨嗣昌他们得加把劲,把幕后阴谋彻底揭露出来。”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幕,着急地说:“哎呀,怎么老是有麻烦呀!杨嗣昌他们好不容易让江南盐商不抵制改革了,薛国观又在朝堂上捣乱。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杨士奇微笑着安慰道:“陛下别急,杨嗣昌他们很有办法的。之前那么多困难都克服了,这次也一定能找到证据,打败薛国观。只要有证据,陛下就会相信他们的。”
于谦神色沉稳,抱拳道:“陛下放心,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有勇有谋的大臣。他们面对薛国观的攻击不会退缩,一定会全力以赴查明真相,让盐政改革顺利进行。”
朱瞻基皱着眉头,担忧地说:“希望杨嗣昌他们能快点找到证据,别让薛国观得逞,这样盐政改革就能成功啦。”
嘉靖位面
朱厚熜坐在椅子上,看着天幕,轻轻摇头:“这朝堂之乱何时能休?盐政改革的波折不断,杨嗣昌他们刚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新的难题。薛国观这时候发难,看来是想绝地反击了。”
严嵩在一旁赔着笑,点头称是:“大人所言极是,杨嗣昌等人推行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薛国观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不过杨嗣昌他们也不是吃素的,就看谁能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上风。”
戚继光一脸严肃,抱拳道:“杨嗣昌他们在这场斗争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但薛国观联合大臣攻击,情况棘手。他们需要冷静应对,从混乱的局面中找到关键线索,用证据说话,才能在朝堂上赢得胜利,继续推进改革。”
朱厚熜思索片刻,缓缓说道:“且看杨嗣昌他们如何应对,若能成功,也算是为朝廷立了一大功。”
……
孙传庭回去后,不眠不休地继续调查。他想起之前那个家仆提到的一些细节,决定从薛国观过往的书信往来记录入手。虽然大部分书信已被销毁,但他觉得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经过数天对薛国观府上往来信件的排查,孙传庭终于发现了一封未完全烧毁的信件残片。上面隐约可见“云间……盐政……抵制……”等字样,虽然信息有限,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
孙传庭立刻带着残片去找杨嗣昌。“杨大人,你看这个,这封信残片虽不能直接证明薛国观与‘云间居士’的勾结,但结合之前的线索,已经能说明很大问题。”
杨嗣昌看着残片,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孙大人,这确实是个关键线索。我们拿着这个去找陛下,要求彻查薛国观。即便证据还不完整,也能引起陛下对他的警惕。”
两人进宫,向朱由检呈上信件残片,并详细说明了调查过程和线索。朱由检看着残片,神色凝重:“仅凭这个残片,虽不能定薛国观的罪,但确实疑点重重。杨爱卿,孙爱卿,你们继续调查,务必找到确凿证据。朕会暗中留意薛国观的举动。”
杨嗣昌和孙传庭领命而出。然而,薛国观似乎感觉到了危险正在逼近,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薛国观暗中联络了一些江湖杀手,准备对杨嗣昌和孙传庭下手,企图阻止他们继续调查。“你们想办法除掉杨嗣昌和孙传庭,只要事情办成,重重有赏。”薛国观对杀手头目说道。
杀手头目点头哈腰:“薛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洪承畴在江南得知了朝堂上的变故。他深知杨嗣昌和孙传庭的处境危险,立刻安排了一些武艺高强的护卫,快马加鞭赶回京城,保护两人安全。
杨嗣昌和孙传庭回到府邸后,并未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夜里,几个黑影悄悄潜入杨嗣昌的府邸。就在他们准备动手时,洪承畴派来的护卫及时赶到。
“什么人!”护卫大喝一声,与杀手们展开了搏斗。一时间,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杨嗣昌和孙传庭听到动静,立刻起身。杨嗣昌看到这一幕,心中明白是薛国观下的黑手。“孙大人,看来薛国观狗急跳墙,想要杀我们灭口。”
孙传庭握紧拳头:“杨大人,这些杀手交给护卫们,我们必须尽快找到更多证据,将薛国观绳之以法。”
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护卫们成功击退了杀手。但杨嗣昌知道,这只是薛国观的一次试探,后面还会有更危险的事情发生。
“孙大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从现在起,我们要一边加强自身防范,一边加快调查进度。”杨嗣昌说道。
孙传庭点头:“杨大人,我觉得可以从清风楼入手,虽然之前那个可疑之人跑了,但清风楼肯定还有其他线索。我多安排一些人手,日夜监视,不信找不到有用的东西。”
杨嗣昌同意了孙传庭的提议。第二天,孙传庭安排了一批精明能干的手下,乔装打扮后混入清风楼周围。他们密切关注着进出清风楼的每一个人,试图找到与“云间居士”有关的线索。
经过几天的监视,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此人每次进出清风楼都十分神秘,而且似乎与之前逃跑的那个可疑之人有过接触。
“杨大人,我们发现了一个可疑人物,他和之前逃跑的人有关系。据观察,他应该是‘云间居士’的手下。”手下向孙传庭汇报。
孙传庭立刻下令:“密切跟踪此人,不要打草惊蛇,看他到底要干什么,能否引出‘云间居士’。”
跟踪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个人经常出入一个偏僻的宅院。孙传庭觉得这个宅院肯定有问题,于是派人暗中调查宅院主人的身份。
经过调查,发现宅院主人是一个名叫林安的商人,但此人背景神秘,与朝廷官员多有往来。孙传庭觉得这个林安很可能就是连接薛国观和“云间居士”的关键人物。
“杨大人,这个林安身份可疑,我们要不要直接将他抓来审问?”孙传庭向杨嗣昌请示。
杨嗣昌思索片刻:“先不要轻举妄动。我们还不清楚他背后还有多少势力,贸然抓人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麻烦。继续监视,看能否找到更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与薛国观以及破坏盐政改革阴谋的关联。”
就在他们继续监视林安时,朝堂上薛国观又有了新动作。他联合更多大臣,在朝堂上弹劾杨嗣昌和孙传庭私自豢养护卫,意图谋反。
“陛下,杨嗣昌和孙传庭不知从何处招来一批护卫,在京城内横行霸道。他们这是意图谋反,威胁陛下的统治。恳请陛下立刻将他们二人治罪。”薛国观上奏道。
朱由检皱着眉头:“薛爱卿,仅凭你一面之词,难以让人信服。杨爱卿和孙爱卿一直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尽力,岂会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薛国观说道:“陛下,近日京城内多股势力冲突不断,皆因杨嗣昌和孙传庭而起。陛下若不信,可派人调查。”
朱由检看着薛国观,心中起了疑虑:“朕会派人调查此事。若杨爱卿和孙爱卿真有不法行为,朕绝不姑息。但若你是故意诬陷,朕也定不轻饶。”
退朝后,薛国观心中暗喜,他觉得自己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得逞。而杨嗣昌和孙传庭得知薛国观在朝堂上的弹劾后,知道局势更加严峻了。
“杨大人,薛国观这招太狠了。我们现在既要应对他在朝堂上的污蔑,又要加快调查,时间紧迫啊。”孙传庭说道。
杨嗣昌咬咬牙:“不管他如何污蔑,我们只要找到确凿证据,他的阴谋就会破产。孙大人,继续监视林安,我进宫向陛下解释清楚护卫一事,不能让陛下对我们产生误会。”
杨嗣昌进宫后,向朱由检详细说明了护卫的来历以及他们遭到杀手袭击的事情。朱由检听后,心中的疑虑消除了几分。
“杨爱卿,朕明白了。看来是有人故意陷害你们。你和孙爱卿继续调查,但要小心行事,不可再给人留下把柄。”朱由检说道。
杨嗣昌领命而出,他回到府邸后,与孙传庭继续商讨对策。此时,监视林安的手下传来消息,林安似乎察觉到了有人在监视他,准备转移一些重要文件。
“杨大人,林安准备转移文件,我们要不要动手?”手下问道。
杨嗣昌和孙传庭对视一眼,杨嗣昌说道:“动手!不能让他把文件转移走,那些文件很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关键证据。”
孙传庭立刻带领人手,迅速赶到林安所在的宅院。他们将宅院包围起来,然后冲了进去。林安看到突然闯入的人,脸色大变。
“你们是什么人?竟敢私闯民宅!”林安色厉内荏地喊道。
孙传庭冷哼一声:“林安,你别装了。你与薛国观勾结,意图破坏盐政改革,今日就是你的末日。给我搜!”
手下们开始在宅院里四处搜查,终于在一个暗格里找到了一些书信和账本。书信内容证实了林安与薛国观以及“云间居士”的勾结,账本上记录了他们为破坏盐政改革所进行的资金往来。
“杨大人,证据找到了!”孙传庭兴奋地说道。
杨嗣昌看着这些证据,心中大喜:“好,有了这些,薛国观再也无法狡辩了。我们立刻进宫面见陛下。”
杨嗣昌和孙传庭进宫后,直接求见朱由检。见到朱由检,两人立刻跪地,呈上证据。
“陛下,这就是薛国观勾结林安,意图破坏盐政改革的铁证!书信和账本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阴谋和资金往来。”杨嗣昌激动地说道。
朱由检接过证据,仔细查看,越看脸色越阴沉。“好一个薛国观,身为内阁大学士,竟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来人,传薛国观进宫!”
不多时,薛国观进宫,看到杨嗣昌和孙传庭手中的证据,心中暗叫不好,但仍强装镇定。
“陛下,这是何意?杨嗣昌和孙传庭此举,莫不是又在诬陷老臣?”薛国观说道。
朱由检怒视着他:“薛国观,证据确凿,你还敢狡辩!这些书信和账本,清楚记录了你与林安勾结,妄图破坏盐政改革,还派人刺杀杨爱卿和孙爱卿。你可知罪?”
薛国观心中一慌,但仍妄图垂死挣扎:“陛下,这些证据皆是伪造,是杨嗣昌和孙传庭为了陷害老臣,故意弄出来的。”
杨嗣昌站出来说道:“薛国观,你休要狡辩!林安已被我们控制,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你还想抵赖到什么时候?”
薛国观听后,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知道大势已去,扑通一声跪下:“陛下,老臣罪该万死,求陛下饶命。”
朱由检冷哼一声:“你身为朝廷重臣,不思报国,却为一己私利,勾结他人破坏国家大计,罪不可恕!来人,将薛国观革职查办,打入大牢,听候发落。其党羽一并严查,绝不姑息!”
薛国观被带走后,朝堂上一片哗然。那些曾被薛国观拉拢,为他说话的大臣们,此刻都噤若寒蝉,生怕牵连到自己。
杨嗣昌和孙传庭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朱由检看着他们,说道:“杨爱卿,孙爱卿,此次多亏了你们。若不是你们坚持不懈地调查,朕险些被薛国观蒙蔽。盐政改革关系重大,你们继续推进,不可有丝毫懈怠。”
杨嗣昌和孙传庭领命:“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确保盐政改革顺利推行。”
然而,就在盐政改革顺利推进之时,边关传来急报,北方敌军趁朝廷内部纷争之际,集结兵力,有南下进犯的迹象。
朱由检接到急报后,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北方敌军异动,似有进犯之意。如今盐政改革尚未完成,国家财政虽有好转,但仍需稳固。诸位爱卿,有何良策应对?”
杨嗣昌站出来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加强边关防御,调派精兵强将驻守。同时,可派使者前往敌军营地,试探他们的意图,看能否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为盐政改革争取更多时间。”
洪承畴也说道:“陛下,加强防御的同时,还需筹备粮草军备,确保前线物资充足。另外,可发动边关百姓协助防御,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保障。”
孙传庭补充道:“陛下,还需密切关注敌军动向,派出精锐探子,收集情报,以便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应对策略。”
朱由检点头:“诸位爱卿所言有理。杨爱卿,你负责统筹调兵遣将;洪爱卿,筹备粮草军备;孙爱卿,加强情报收集。务必确保边关安稳,不可让敌军进犯得逞。”
三人领命后,立刻着手准备。杨嗣昌忙着与各地将领沟通,调配兵力;洪承畴深入民间,督促粮草筹备;孙传庭精心挑选探子,安排他们潜入敌军领地。
然而,此时朝堂上一些大臣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陛下,如今盐政改革正处关键时期,若此时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入边关防御,恐会影响改革进程。不如与敌军求和,先稳住局势。”一位大臣上奏道。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陛下。求和虽非长久之计,但可解燃眉之急,待盐政改革完成,国家实力增强,再应对敌军也不迟。”
朱由检听后,陷入了沉思。他看向杨嗣昌等人:“杨爱卿,洪爱卿,孙爱卿,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杨嗣昌皱着眉头说道:“陛下,求和之事需谨慎考虑。敌军狼子野心,未必会因求和而放弃进犯。且此时求和,恐会让敌军轻视我朝,日后变本加厉。但盐政改革确实不能中断,臣以为可在加强防御的同时,积极寻求谈判机会,双管齐下。”
洪承畴和孙传庭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由检思索良久后说道:“就依杨爱卿所言。加强防御与谈判双管齐下,但不可对求和抱有太大期望。诸位爱卿务必全力准备,若敌军来犯,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杨嗣昌得知敌军已开始小规模试探性进攻,立刻与孙传庭商议对策。
“孙大人,敌军来势汹汹,试探性进攻恐怕只是前奏,大规模进攻随时可能爆发。我们必须尽快稳定边关局势。”杨嗣昌说道。
孙传庭点头:“杨大人,我已安排探子密切关注敌军动向,根据目前情报,敌军此次集结兵力不少,我们需加强防御工事,集中优势兵力应对。”
两人迅速调配兵力,加强边关各处防御。孙传庭亲自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弟兄们,敌军来犯,我们要坚守阵地,绝不能让他们前进一步!”孙传庭大声鼓舞士气。
与此同时,洪承畴也加快了粮草军备的筹备速度。“粮草乃大军命脉,必须尽快送到前线。大家加把劲!”洪承畴督促着运送粮草的队伍。
然而,敌军的试探性进攻愈发猛烈,边关压力剧增。孙传庭在前线指挥作战,虽然成功抵御了敌军多次进攻,但己方也有不少伤亡。
“杨大人,敌军攻势太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是否考虑调整战略?”孙传庭派人向杨嗣昌请示。
杨嗣昌思索片刻后回复:“孙大人,先坚守现有阵地,尽量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我会尽快想办法调集更多兵力支援你。同时,密切关注敌军破绽,寻找反击机会。”
杨嗣昌一面继续调兵遣将,一面进宫向朱由检汇报边关情况。“陛下,敌军试探性进攻愈发猛烈,前线压力巨大。但孙大人指挥有方,暂时稳住了局势。只是长此以往,恐怕难以支撑,还望陛下增派援军。”
朱由检眉头紧皱:“敌军如此嚣张,朕定不会坐视不理。杨爱卿,朕将京城附近的一支精锐部队调给你,务必尽快解边关之围。”
杨嗣昌领命:“谢陛下,臣定不辱使命。”
就在杨嗣昌准备将援军派往前线时,朝堂上又出现了新的声音。一些大臣认为此时应立刻派出求和使者,避免战争扩大化。
“陛下,如今边关战事吃紧,继续僵持下去,只会让国家损失惨重。不如立刻求和,以保百姓安宁。”一位大臣上奏道。
朱由检有些犹豫,看向杨嗣昌:“杨爱卿,你怎么看?此时求和,是否可行?”
杨嗣昌说道:“陛下,敌军此时进攻,正是看到我朝内部稍有纷争,想趁机获利。若此时求和,敌军定会提出苛刻条件,不仅有损我朝威严,日后恐怕还会频繁侵扰。臣以为,应先凭借军事力量让敌军知难而退,再谈求和,方能占据主动。”
朱由检点头:“杨爱卿所言有理。但求和之事也不可完全放弃,可派使者暗中与敌军接触,摸清他们的底线。”
杨嗣昌领命后,一边安排援军火速支援前线,一边选派了一位经验丰富、能言善辩的官员作为求和使者,秘密前往敌军营地。
此时,前线战场上,孙传庭抓住敌军一次进攻间隙,发动了一次反击。“弟兄们,跟我冲,杀他们个措手不及!”孙传庭一马当先,带领士兵们冲向敌军。
这次反击取得了一定成果,敌军被击退,暂时停止了进攻。孙传庭趁此机会,整顿军队,加固防御工事。
“杨大人,前线反击成功,敌军暂时退去。但敌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还需做好应对大规模进攻的准备。”孙传庭向杨嗣昌汇报。
杨嗣昌回复道:“孙大人做得好。援军已在途中,很快就到。你务必坚守阵地,等援军一到,我们就给敌军来个前后夹击。”
然而,求和使者还未到达敌军营地,就被敌军巡逻队发现并扣押。敌军似乎察觉到了朝廷的求和意图,开始准备新一轮大规模进攻。
杨嗣昌得知使者被扣押的消息后,心中暗叫不好。“看来敌军铁了心要进攻,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求和。孙大人,全力准备迎敌,我这边也会尽快安排其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