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匠心侠影”项目在摸索中继续前行。那位被“古琴与心侠”雅集打动的企业家,如约为“薪火计划”注入了一笔资金,解了燃眉之急。但这笔钱并非无条件的赠与。企业家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希望“匠心侠影”能为他正在打造的一个高端文化度假村,策划一套深度融合非遗体验的“侠客修行”课程体系。
“这是一个机会,”周硕在内部讨论时说,“也是考验。考验我们能否在不失内核的前提下,将我们的理念进行商业化落地。”
他们接下了这个挑战。项目组由周硕亲自牵头,虬髯客负责联络各路“侠客”(传承人与资深作者),小林则负责具体策划和内容打磨。他们没有简单堆砌非遗项目,而是以“侠之修行”为脉络,设计了“静心(古琴\/香道)”、“砺技(传统弓箭\/木工)”、“知行(草木染\/古法造纸)”、“悟道(茶道\/禅修)”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不仅体验技艺,更由作者或学者引导参与者思考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并与现代生活建立连接。例如,在“木工砺技”中,引导参与者思考何为当代社会的“匠心”;在“草木染知行”中,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套课程方案得到了企业家的高度认可,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编辑部的人手顿时捉襟见肘。这时,结束“静修”的小杨主动请缨,她以其对蜀锦的深刻理解和在商业活动中锻炼出的表达能力,出色地承担了部分“砺技”模块的辅助指导和内容阐释工作。她发现,剥离了“女神”光环,以一名普通研习者和分享者的身份与人交流,反而让她对蜀锦的理解和热爱更加纯粹和深刻。
“匠心侠影”度假村项目的成功落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这种深度、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模式,吸引了一批追求品质和精神满足的高端用户,也在小众圈子里形成了口碑。《新武侠》编辑部似乎找到了一条区别于“国风故事”平台快消模式的新路径——做高品质文化内容的深度整合者与价值提升者。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与资本的再次碰撞。之前那家投资公司注意到了“匠心侠影”模式的潜力,再次找上门来,这次提出的条件更加“诱人”,希望合资成立一家公司,专门运营“匠心侠影”品牌,进行快速复制和扩张。
“周老师,这是一个把品牌做大做强的绝佳机会!”对方的经理极力游说,“凭借我们的资金和渠道,完全可以把‘匠心侠影’打造成国内顶级的文旅Ip!”
面对更大的蛋糕,编辑部内部再次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占领市场;但周硕、西山客以及经历过浮沉的小杨等人则更加警惕。
“快速复制,意味着标准化和稀释,”小杨轻声但坚定地说,“蜀锦的经纬密度可以标准化,但织造时的心境和每一幅作品的独特气韵,无法复制。‘匠心侠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非标准化和深度个性化。”
周硕颔首:“不错。我们做的不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工业品,而是每一次都需要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和文化体验。一旦为了规模而放弃深度和独特性,我们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