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带来的光环并未持续太久,现实的浪潮依旧一波接一波地拍打着“风雨楼”这艘略显古旧的航船。
“国风故事”平台在经历了初期的爆发式增长后,确实如周硕他们所料,陷入了同质化严重、内容深度不足的瓶颈。然而,资本并未轻易退场。他们迅速调整策略,不再仅仅依赖平台本身,而是利用积累的资金和流量,开始大规模签约有潜力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更具商业价值的“网红化”包装,并涉足影视、游戏等衍生开发。一时间,几位年轻、形象好的传承人频繁出现在综艺节目和商业广告中,他们的技艺被简化成视觉符号,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则在快速的消费中被稀释。
编辑小林再次带来消息,这次他的语气复杂:“周老师,陈老师,你们知道那位我们之前想拜访,但被婉拒的年轻蜀锦传承人吗?她被‘国风故事’签了,现在成了‘锦色佳人’,主打‘非遗女神’人设,商业活动排得很满。”
虬髯客叹了口气:“这……唉,人各有志。或许这样,她能赚到更多钱,改善生活,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蜀锦吧。”话虽如此,他眉宇间却难掩失落。这显然与他们所期望的,那种沉静、深入的传承方式背道而驰。
更直接的冲击接踵而至。一家原本与《新武侠》有合作意向的文创品牌,转而投向了“国风故事”平台,理由是对方的“流量数据更好看,Ip形象更时尚”。编辑部的运营压力陡然增大。
“老周,咱们的‘薪火计划’奖金,下个季度是不是……”负责财务的编辑面露难色。坚持深度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慢的回报,奖项带来的荣誉并不能直接兑换成维持运营的现金流。
周硕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夜晚,他再次独自留在风雨楼,桌上摊开的不是稿件,而是财务报表和运营计划。西山客赵老先生悄然到来,这次他没有带酒,而是带来了一本泛黄的笔记。
“看看这个,”赵老先生将笔记推到他面前,“这是我当年写《断剑记》时的手札,里面记录了我四处走访老镖师、查阅地方志的点点滴滴。也有出版商劝我,加点香艳情节,弄点门派秘辛,保证畅销。我当时也犹豫过。”
周硕翻开笔记,娟秀而略显潦草的字迹间,是一个年轻作者对“真实”与“侠气”的笨拙而真诚的追寻。
“后来我想通了,”赵老先生继续道,“迎合市场,或许能得一时光鲜,但丢了魂儿的作品,就像无根的浮萍,终将被浪潮带走。我们此刻的艰难,正是因为我们在向下扎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稳,才能经得起风雨。资本可以制造流行,但很难创造经典。”
周硕摩挲着泛黄的纸页,心中的浮躁渐渐平息。他意识到,不能仅仅被动地“坚守”,还需要更积极地寻找将“深度”与“生存”结合起来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