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如今的大汉朝堂,还没有到王莽上台表演的时候,站在舞台中央的依旧是皇帝刘骜,因为刘骜自己没有儿子,又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就有意无意地释放了要从刘氏宗室子侄一辈中选继承人的信号,没有人不懂拥立之功的价值,所以一场暗流已经在长安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涌动。
其中希望最大的就是定陶王刘欣,刘欣从前就因为读书好给刘骜留下过好印象,现如今刘欣又走了皇后赵飞燕的路子,送了皇后赵飞燕众多珍宝,赵飞燕自然照单全收了。
其实,不仅是刘欣在找赵飞燕,赵飞燕也同样在找刘欣,自从上次御医告诉了赵飞燕皇帝刘骜身体的真实情况,赵飞燕就一直在为未来做打算,眼下这个定陶王刘欣,既对自己恭敬有加,还能识大体,只要扶持他成为太子,未来即便皇帝刘骜驾崩自己成了太后,这个拥立之功也逃不掉,荣华富贵自不用说了。
确定定陶王刘欣成为太子之后,皇帝刘骜直接把年号从元延改成了绥和,然后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绥和改制,这便是皇帝刘骜自从清醒之后一直想要干的事情,把大司马王根原本的银印青绶升级为金印紫绶,允许置官属,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两者与丞相平起平坐,合称“三公”,正式确立了三公平行的官制,同时又改刺史为州牧, 从朝堂到地方把权力重新梳理了一遍。
皇帝刘骜突然开悟,倒有了几分他祖父刘询的风范,着让大部分官员都反应不过来,但是临近銮驾的近臣却很快就觉察到了刘骜这么做的目的,这是在给刘氏天下强行续命,通过改革官制让未来的继任者可以有更多的腾挪空间,坐在皇帝宝座上也能更稳当一些,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在保护王氏一脉。
王氏一脉显贵的根源就在刘骜自己和太后王政君身上,刘骜当政之时,王家自然可以通过刘骜为纽带大富大贵,但是新皇上任之后,会不会还能延续皇权与王家的关系,刘骜自己也没有什么信心,所以现在留下制衡王氏一脉的力量,其实也在从侧面保护王氏一脉,避免上演从前霍氏一脉盛极而衰的惨剧。
有了太后王政君的提前点拨,大司马王根自然对于皇帝刘骜的绥和改制全力支持,而这件事情办成就好像消耗掉了刘骜所有的气力,疲惫之余回到了后宫,见到娇美的赵合德,脑袋一热,就把疲惫抛之脑后了,然后第二天一早起来,突然头晕眼花,一阵天旋地转之后就倒地不起了,这位被酒色掏空身体的皇帝,终于耗尽了自己的寿元,在未央宫突然中风驾崩。
刘骜,大汉的第十二位帝王,幼时深得祖父孝宣皇帝刘询的喜爱,一十九岁继位,谥号孝成皇帝,沉迷酒色,怠忽朝政,以至于外戚势力急剧膨胀,民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盗贼并起,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岁,葬于延陵。
孝成皇帝刘骜的隆重葬礼自不用说,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也在皇帝刘骜驾崩之后迎来了不同的命运,赵飞燕因为扶持了定陶王刘欣为太子,现在荣升太后,而赵合德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孝成皇帝刘骜突然驾崩,必须得找个替罪羊才行,而刘骜正巧又是在临幸完赵合德后的第二天早上中风的,因此矛头就无一例外地指向了赵合德,赵合德一边奋力反驳,一边却诡异地吐血消亡了。
这其中的是非曲折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刘骜已经成了先皇,现在皇帝宝座上坐着的是意气风发的新皇帝刘欣。
和刘欣同样意气风发的还有一个人,那人便是王莽,就在王莽扳倒淳于长的期间,大司马王根的病越来越重,最后已经严重到无法上朝了,虽然对王莽有所怀疑,但是在淳于长消亡之后,王根已经没有心力再去追查王莽了,更重要的是,自己一旦卸任大司马,继承大司马之位最合适的人选只剩下王莽了,所以王根也不再顾及那么多,就在重病中向皇帝上疏推荐了王莽为新任大司马。
这时候绥和改制正在进行中,孝成皇帝刘骜自然也没必要反对支持自己的王根,反正大司马一直都在王氏一脉,谁当对于刘骜来说都一样,所以就应允了,这一年作为王氏一脉的新秀,时年三十八岁的王莽,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司马之位,一时间位极人臣风光无两。
就在王莽以为自己会像自己的叔伯一样大展拳脚时,却愕然发现,现在大殿上的天子,可比从前纵情酒色的孝成皇帝刘骜精明不少。
新皇帝刘欣早就意识到王氏一脉过于势大,因此在登基之后,借着先皇刘骜的改制,把自己的母后和皇后一脉安插进了朝堂,而且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帝王做起事情来倒也雷厉风行,很快大汉朝堂上的外戚势力就换成了傅太后与丁皇后一脉,王莽这个大司马被打压的实在抬不起头,最后被逼到卸掉职务,回新都封地隐居了。
而此时的王莽名声已经在外,虽然看似走了背字儿,民间的影响力依旧在,为其忿忿不平的人不在少数,况且王莽一直行为检点,克己奉公,朝堂上虽然没人敢明目张胆地为王莽喊冤,却也都觉得王莽痛失大司马之位实在可惜,加之王莽读书时候的同门,此时也已经是类似扬雄这样的大儒,时不时感叹几句王莽的生不逢时,因此产生的影响力也着实不小。
对于王莽来说,自己的效仿的是儒学圣贤,是大汉忠臣,皇帝的任何安排,王莽都不会有任何怨言,带着家人就乖乖地去了新都,谁能想到堂堂大汉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家的行李,居然连一架马车都没有装满,这更是传为整个天下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