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驿路的改革试点,在叶明精心设计的规则和持续的压力下,如同被注入了一股清泉,开始艰难地冲刷着沉积多年的淤泥。
定额包干的经费下达,起初让沿线各驿站的驿丞们叫苦不迭,以往那些可以灵活操作、中饱私囊的“灰色空间”被大幅压缩。
但“节余留用”的政策,又像一根胡萝卜,吊在了他们面前。
一些头脑灵活的驿丞开始精打细算,裁撤冗余的驿卒(多是关系户),精心喂养驿马,减少不必要的招待开销,甚至主动维护起年久失修的驿舍来。
绩效考评如同一把悬顶之剑。兵部新设的驿路稽查,虽人数不多,但行踪不定,核查严格。
一份紧要公文从京城发往北境,沿途各站的接收、转出时间都被严格记录。
第一次考评结果公布,几个因拖延、遗失公文而被罚俸、申饬的驿站成了反面典型,而几个传递迅速、账目清晰的驿站则得到了额外的赏赐和褒奖。鲜明的对比,让观望者再也无法安然处之。
变化是缓慢而真实的。以往需要十余日才能送达北境边关的普通公文,如今最快七八日便可抵达。
驿马不再像以往那样骨瘦如柴,驿卒的脸上也少了些麻木,多了些紧张。
虽然依旧有抱怨,有暗中抵制,甚至有驿站试图在账目上做些手脚,但在相对透明的规则和不定期的稽查面前,这些行为的风险大大增加。
消息传回京城,叶明看着王账房汇总上来的初步数据——传递效率提升近三成,同期驿站总开支下降两成——脸上并无太多喜色。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而且是在朝廷强力关注下的试点路线取得的成果。
要想将这套模式推广到全国数千个驿站,面临的阻力将会是几何级数增长。
但至少,京北驿路证明了,这套陈旧系统是可以被优化,是可以挤出水分、提升效能的。这本身,就是一份极具说服力的成绩单。
---
朝堂之外,国公府名下的田庄里,也悄然兴起了一股小小的“新算”之风。源头,自然是那位痴迷算学的小姐叶瑾。
自从上次成功帮佃户张老汉厘清了田租账目,叶瑾对算学的热情便从书本延伸到了实际应用。
她央求着母亲李婉清,允许她查看家中田庄的历年账册。
李婉清起初只当是小孩子好奇心重,便让管家叶福挑了些往年的旧账给她看,想着她看个新鲜也就罢了。
没想到叶瑾竟看得极其认真。
她发现田庄的记账方式极其粗放,收入支出混杂,各类作物收成、田亩产量、人工开销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总数,难以看出具体哪块田收成好,哪种作物更划算,人工费用是否合理。
她想起了三哥推崇的“明晰”、“数据”之法,便模仿着王账房的新式记账法,自己设计了一套更细致的表格。
她将田庄的土地按位置、肥力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录其种植的作物、投入的种子肥料、雇佣的人工,以及最终的收获。她还尝试着计算不同作物的“亩产”和“投入产出比”。
这项工作繁琐而细致,叶瑾却乐在其中。
她甚至几次拉着福伯,亲自跑到城外的田庄去,实地查看田亩情况,向老农请教不同作物的习性和种植成本。
叶福管家起初觉得小姐是异想天开,田庄世代都是这么管的,何必多此一举?但见叶瑾态度坚决,又想起三少爷对小姐的纵容和支持,便也只好由着她,并吩咐庄头配合。
一段时间后,叶瑾将自己整理的账册和分析拿给叶明看。
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条理清晰,数据分明。
她指着其中一项分析对叶明说:“三哥你看,庄子西头那几十亩河滩地,往年都是种些杂豆,收成一直不好。但我算了算,那里地势低,靠近水源,如果改成水田试种稻谷,虽然前期投入会大些,但根据往年粮价和预计产量,长远看,收益可能比种杂豆要高不少呢!”
叶明惊讶地看着妹妹,没想到她竟能想到这一层。
他仔细看了看叶瑾的分析,虽然对稻谷种植的具体成本和风险估计还有些理想化,但思路完全正确,正是基于数据分析的优化决策雏形。
“瑾儿,你做得很好!”叶明由衷地赞道,“管理田庄,乃至治理地方,都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用数据说话,找出其中规律,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断。你发现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得到三哥的肯定,叶瑾开心极了,更加坚定了继续钻研下去的决心。她开始尝试着用类似的方法,分析田庄里长工、短工的用工效率,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农事,减少窝工和浪费。
叶瑾在田庄里的这些“小动作”,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但随着她提出的几个基于数据的小建议(比如调整某块地的作物轮作顺序、优化肥料投放量)被庄头采纳并确实带来了些许改善后,庄子里的一些人开始对这个时常跑来、问东问西的小姐刮目相看。
虽然他们未必完全理解那些表格和数字,但却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小姐的法子,似乎真的能让田庄的产出更有效率些。
一股微弱却清新的气息,开始在国公府的田庄里弥漫开来。这与朝堂上叶明推动的驿站改革,看似毫无关联,却共享着同一种内核——对效率的追求,对数据的尊重,对旧有惯性的挑战。
叶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倍感欣慰。
他知道,真正的变革,其最深厚的土壤,永远在民间,在千千万万个像他家田庄一样的地方。
当计算与分析的思维,不再仅仅是朝堂精英的工具,而开始渗透到管理田亩、安排农事这样的日常活动中时,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积蓄起走向富足与高效的、最根本的动力。
驿路的新风与田庄的新算,正从庙堂与乡野两个方向,共同编织着通向未来的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