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商社”的成立与运作,如同在看似平静的商海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剧烈,却持续扩散,悄然改变着某些固有的规则。
世家大族掌控的商行虽然依旧把控着大部分高端原料市场,但格物院凭借商社的整合力量,以及北境“采硝队”的初步成功,总算在原料围剿中稳住了阵脚,维持了信号火箭和新式军械的基本生产。
然而,叶明深知,这仅仅是权宜之计。被动防御永远无法赢得战争,他需要更主动的出击,更需要让格物院的影响力,突破技术本身,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而即将到来的“算学科”与“格物预科”招生,便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皇帝当初的允准,给了格物院一个名正言顺培养人才的渠道。招生告示一经贴出,并未如传统科举那般引起万人空巷,却也在京城特定的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告示上明确写着,不论出身,只考校算学基础、格物常识与动手能力,择优录取。
这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无缘正统科举,或者对经义文章不感兴趣,却对器械、数算有天赋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然,也引来了不少守旧士绅的讥讽,认为这是“奇技淫巧,不入流”,招的不过是些“匠户胚子”。
这一日,是格物院首次招生的考核日。院门前不像国子监那边车马簇簇、仆从如云,却也有百余名穿着各异的年轻人聚集,他们大多面色紧张,眼神中带着好奇、渴望,还有一丝不被主流认可的忐忑。有人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儒衫,显然是寒门学子;有人手上还带着做活留下的老茧,应是匠户子弟;甚至还有几个眼神灵动的商贾之家少年。
叶明没有亲自出面主持,他将考核事宜交给了几位在算学和格物上已有一定造诣的博士,自己则站在格物院内部的阁楼上,远远望着门口的场景。石柱陪在一旁。
“三少爷,来了不少人啊。”石柱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有些感慨,“就是不知道,能选出几个好苗子。”
“宁缺毋滥。”叶明淡淡道,“我们要的不是数量,是真正对格物之道有热情、有天赋的人。这第一次招生,能选出十个堪造就的,便是大成功。”
考核分三场。第一场是笔试,题目是叶明亲自出的,没有八股文章,全是实用性极强的算学应用题和对自然现象的简答。例如:“有田一亩,需施肥三斗,今有田五顷,需肥几何?”、“为何夏日井水冰凉,冬日反而温?”、“如何用一架简易天平与已知重量的砝码,最快找出十枚外形相同、仅一枚略轻的假铜钱?”
这些题目,对于死读经书的学子或许艰涩,但对于平日里就需要计算、观察的匠户或心思灵活的寒门子弟,却并非无法下手。
第二场是面试,由博士们询问考生对格物的理解、为何前来报考,观察其谈吐逻辑。
第三场,则是叶明特意增加的“实操”。场地内摆放着一些简单的木料、工具,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一张简单的图纸,制作一个小物件,比如一个标准的榫卯结构,或者一个平衡支架。
这一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耐心。
考核持续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结果出炉。参与考核者一百二十七人,最终录取者,仅九人。这九人中,有三人是匠户子弟,四人是寒门书生,两人是商贾之后。年龄从十六到二十二不等。
这个结果,在叶明的预料之中。他仔细翻阅了这九人的考核卷宗和评语,其中两人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一个名叫墨恒,十八岁,祖上三代皆是京城知名的木匠,他却在笔试中算学成绩最佳,尤其对叶明引入的新式算法掌握极快,实操环节制作的榫卯严丝合缝,远超旁人。
另一个名叫赵青川,二十岁,寒门书生,屡试不第,但在面试中对“为何铁船能浮于水”等问题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虽不尽正确,却逻辑清晰,敢于质疑经典,动手能力也不弱。
“墨恒,赵青川……”叶明默念着这两个名字,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这第一批“星火”,质量似乎比他预期的还要好。
九名新生很快办理了入院手续,住进了格物院后方新建的、条件简陋却整洁的学舍。他们穿上了格物院特制的、区别于官服和儒衫的深蓝色短褂,标志着一种新的身份。
开学第一课,叶明亲自授课。
他站在那间“技术研习室”改造的讲堂上,看着下方九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以及后面旁听的、以墨恒、赵青川为代表的第一批“星火”学员,神情肃然。
“诸位,”叶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你们今日坐在这里,并非为了科举入仕,博取功名。你们选择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格物致知,实干兴邦之路!”
“或许有人讥讽你们所学乃是‘奇技淫巧’,不屑一顾。但我要告诉你们,正是这些‘奇技淫巧’,造出了能承千斤的复合竹材,造出了能助边军破敌的信号火箭,未来,还可能造出更多利国利民、甚至改变天下格局之物!”
“格物之道,在于探究万物之理,并将其用于实处。小可改善民生,大可强兵安国!这,便是我们格物院存在的意义,也是你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他目光扫过众人,看到他们眼中逐渐燃起的火焰。
“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不断被验证的真理。我鼓励你们提问,鼓励你们质疑,鼓励你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探索,去创造!我希望你们记住,你们将来,或许不能位列三公,封侯拜相,但你们可以用你们的知识和双手,让这天下,变得更好!”
一番话,说得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被如此郑重地对待,从未听过有人将工匠之学提升到如此高度。
接下来的日子,这九名新生与七名“星火”学员一起,开始了系统而繁重的学习。
课程比之前叶明给“星火”学员开设的更加深入和系统。
除了《新算学》、《基础力学》、《材料学》,还增加了《基础化学初探》(主要围绕燃烧、氧化、酸碱等与当前技术相关的浅显知识)、《机械制图与原理》等。
叶明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上午学习理论,下午便在工匠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验证所学。他们学习使用各种测量工具,亲手参与信号火箭非核心部件的制作,甚至在小范围内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
墨恒在机械结构和制图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往往能举一反三;赵青川则对原理性的东西痴迷不已,常常捧着叶明编写的简易教材追问到深夜。
格物院内,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了一股蓬勃的朝气。
琅琅的诵读声、激烈的讨论声、以及工坊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与众不同的乐章。
冷锋依旧如影随形,但他发现,自己监视的重点,似乎渐渐从那些危险的“惊雷”试验,转移到了这间日益热闹的讲堂和这些埋头苦学的年轻人身上。他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呈报御前。
皇帝看着密报中描述的,格物院内学子们学习“新算学”、争论“力学原理”的场景,沉默良久,最终只在奏报上批了四个字:“雏鹰振翅。”
风起于青萍之末。叶明知道,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这些年轻的“雏鹰”,或许现在还很稚嫩,但他们代表着未来。当他们羽翼丰满,振翅高飞之时,必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掀起一场真正的变革风暴。
而他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撑起一片能够自由成长的空间,并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前路漫漫,但希望之光,已在这格物院内,悄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