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外资车企在进入华夏的时候,本来的想法是华夏的汽车技术落后,自己拿一些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老车型来生产,靠着华夏低廉的人工成本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赚大钱。
在历史上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一开始华夏汽车产业一无所有的时候,靠着不需要再次设计的老车型轻松在华夏市场赚取利润。
之后在华夏汽车产业逐渐发展之后,又联合起来把华夏车企排斥在外,使得华夏车企始终难以突破世界燃油车市场。
要不是后来新能源汽车爆发,华夏车企还不知道要被压制多久。
不过在这个时代,有鸿安汽车这个变数存在。
虽然华夏其他的车企依旧没什么竞争力,有能力的只有鸿安一家。
但又结合上了冷战的特殊背景,那些外资车企不敢像在其他市场那样,靠着资本和制度对鸿安进行联合绞杀,只能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因为过去那些老旧车型几乎全都被鸿安的对应车型压制,虽然也不是没赚钱,但利润比想象的要少。
过去不太成功的经历让各家车企也开始认清现实,明白了鸿安不是一般的对手,靠着十几年前的老车型想要与鸿安对抗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年在鸿安推出骏马轿车之后,各家车企也拿出了更先进,更新款的车型来应对。
这些车型普遍比老款的更加先进,尤其是在外观上。
毕竟大多数消费者买东西第一时间注意的就是外观,各家车企此次推出的新车大多是适合华夏市场的大气硬朗风格,让消费者挑得眼花缭乱。
至于油耗,加速度,操控性这些东西,掺水的难度并不高。
毕竟现在华夏没什么专业性的汽车测评平台,跟汽车有关的电视节目也就是报道一下什么车企有什么新车上市了,照本宣科地念一下车企给的参数。
只要那数字别太夸张地偏差几倍,加上购买中档轿车的用户一般很少会有三四辆不同车企的轿车平行对比,所以很难凭着自己的驾驶感受分辨这些数据到底有什么差异,就算买到油耗较高,或者驾驶体验较差的车,在换新车之前也会以为汽车都差不多是这样。
加上有之前鸿安用一代宝马跟桑塔纳的对比广告先例在前,现在各家车企的宣传也是骚操作玩得飞起。
有车企专门找人写了一套广告词,这广告词像是打油诗一样朗朗上口,然后把自己汽车的名字和别家汽车的名字加入进去,暗中拉踩别家的汽车不如自己。
有些车企的宣传方式简单粗暴,就是打广告。
不过广告词写得一个比一个夸张,毫不吝惜地使用‘世界最强’、‘天下第一’、‘世界上最好’、‘超越别家二十万车型’等夸张的宣传语。
反正现在这些外资车企也知道了华夏还没设立广告法,广告宣传再夸张,只要没涉及到明目张胆地诈骗消费者就没人管,以前他们不清楚情况,还因此在鸿安汽车的手上吃了亏,如今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充分利用华夏还缺少广告法管理的时间窗口,以各种夸张的词句宣传自己的汽车。
要是换到21世纪,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消费者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到太多的信息,什么东西都见过了,自然对这种过度夸张的宣传不会太感冒。
不过现在华夏还没进入互联网时代,只是经济爆发发展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接触到的信息还很有限。
加上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很多人的信心 对这种大而浮夸的宣传反而还相当能够接受,因此有不少人都因为广告的吸引而买车。
鸿安在广告宣传上自然也不肯落于下风,鸿安有自己的操作。
在其他车企纷纷采用夸张宣传的同时,鸿安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态度,就算别家车企靠着这些宣传手段从自己手中抢走了不少客户也不在乎,而是默默地向华夏商业发展部提交了一份文件。
文件的标题是《关于恶性宣传抑制商业正常发展的报告》。
文件中指出现在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激烈的广告宣传攻势,如果是正常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自己品牌的产品这也无可厚非,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但问题在于,很多企业过度重视广告宣传,甚至在广告中掺杂虚假的信息欺骗消费者,反而在最重要的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
这样的竞争显然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反而会让更多的企业走上邪路,因此鸿安汽车建议商业发展部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去限制现在越发扭曲的广告宣传。
这份文件一公开,各家车企纷纷痛骂鸿安汽车无耻至极。
毕竟在华夏市场上,先用恶劣宣传攻击其他车企的本来就是鸿安汽车。
83年的事情可就在一年多之前,当时桑塔纳率先上市而且卖得不错,在鸿安的初代宝马上市之前就抢占了不少的市场,可谓是宝马上市之后要面对的第一个敌人。
可是鸿安上市之后马上就搞了个骚操作,把两台对撞之后宝马和桑塔纳放在一起展览,让消费者看出在同样的对撞之下,宝马受到的损伤明显比桑塔纳更轻,这一波恶意宣传直接重创了桑塔纳的销量。
让宝马销量一骑绝尘的同时,当时最先上市的桑塔纳反倒是逐渐跌落到了中档汽车销量的最末尾上去。
当时大众公司也因此想起诉鸿安的恶意宣传是对自己企业的抹黑,但当时鸿安就是借着华夏还没有广告法的机会,让大众投诉无门,只能忍着恶心咽下这口恶气。
如今大家有样学样模仿鸿安的骚操作,但偏偏鸿安这次反其道而行之,之前利用华夏没有广告法的家伙,这次反倒开始支持出台广告法了。
这真是……怎么就这么恶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