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31早上10:40,今天天马科技走势感觉要涨停了,大家拿稳了,目标价维持28元,未来两个月之内股价肯定翻倍到28元,主力走势不好判断啊。
初夏的阳光洒在村口的田埂上,张小凡蹲在自家的三分地里,望着眼前稀疏发黄的玉米苗,心里五味杂陈。去年跟风种的普通玉米,产量不高,口感还干涩,拉到集市上根本卖不上价。“现在人都爱吃绿色健康的,要是能种出又甜又嫩、无农药的玉米,肯定受欢迎。”下乡收购农产品的批发商临走时说的话,在他心里生了根。
张小凡打小在田埂上长大,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可“绿色香甜玉米”说起来容易,种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他先是跑到县农科院,请教了玉米种植专家。专家告诉他,绿色种植的关键是拒绝化肥农药,香甜口感则取决于品种和种植环境。根据家乡的气候土壤条件,专家推荐了“甜糯8号”和“水果玉米”两个品种,还叮嘱他:“要想玉米甜,得保证土壤肥沃、水分适宜,病虫害防治得用生态方法。”
回家后,张小凡立刻行动起来。他把家里的田地深耕了三遍,清除掉杂草和碎石,又拉了十几车腐熟的羊粪和秸秆,均匀地铺在地里,翻耕入土。为了改善土壤透气性,他还特意掺了些河沙,按照专家教的方法,调节土壤酸碱度到中性。妻子看着他整天泡在地里,打趣道:“你这是把地当宝贝疙瘩疼呢。”张小凡笑着回应:“好土才能种好粮,这可是绿色玉米的根基。”
选种育苗时,张小凡格外细心。他把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催芽,每天换水、观察发芽情况,剔除掉不饱满的芽苗。育苗棚里的温度和湿度都要严格控制,白天保持在25c左右,晚上不低于15c。他自制了简易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每天定时记录,稍有偏差就立刻调整。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育苗棚里的温度骤降。张小凡连夜找来塑料薄膜,在棚外又加了一层保温层,还点了几盆炭火升温,守在棚里一夜未眠,总算保住了大部分幼苗。
移栽定植后,新的挑战又来了。没有化肥,玉米苗长得比别人家长得慢,叶片也不够翠绿。张小凡急得团团转,再次请教专家后,才知道可以用腐熟的豆饼水做追肥。他立刻回家收集了大量黄豆,发酵成豆饼水,每隔十天就给玉米苗浇一次。为了让养分均匀吸收,他还在每株玉米根部周围挖了浅沟,把豆饼水缓缓倒入,再用土覆盖。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周后,玉米苗渐渐长得粗壮挺拔,叶片也变得浓绿油亮。
病虫害防治是绿色种植的重中之重。玉米刚抽穗时,蚜虫开始泛滥,看着叶片上密密麻麻的虫子,张小凡心疼不已。他没有用农药,而是按照老辈人传下来的方法,把大蒜和辣椒捣碎,加水煮沸后过滤,制成天然杀虫剂,用喷雾器小心翼翼地喷洒在玉米叶上。为了增强防治效果,他还在玉米地周围种上了驱蚜的薄荷和香菜,形成了天然的“防护带”。此外,他每天清晨都会到地里巡查,亲手捕捉玉米螟等害虫,手上常常沾满泥土和虫子的黏液,却从不叫苦。
玉米灌浆期是决定口感的关键时期。专家说,这个阶段水分不足会导致玉米干涩,水分过多又会影响甜度。张小凡每天查看土壤湿度,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却不积水。他还特意在玉米地旁边挖了一条浅沟,引来了山泉水,既能保证水分供应,又能让玉米吸收到天然矿物质,让甜度更上一层楼。
盛夏时节,张小凡的玉米地迎来了丰收。一排排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饱满的玉米棒裹着翠绿的外衣,露出金黄的玉米粒,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清甜的香气。他摘下一个剥开,咬上一口,汁水饱满、甜糯可口,完全没有普通玉米的干涩感。批发商闻讯赶来,品尝后赞不绝口,当场以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订购了全部玉米。周边的村民们也纷纷来打听种植技巧,张小凡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还牵头成立了绿色玉米种植合作社,统一选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如今,每到玉米成熟的季节,村口的田垄上就飘满了甜香。张小凡的绿色香甜玉米不仅走进了城市的超市和农贸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他站在金灿灿的玉米地里,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田垄上的甜香,不仅是玉米的味道,更是坚守绿色理念、用心耕耘的收获。而这份来自土地的馈赠,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心怀匠心、尊重自然,就能在平凡的田地上种出不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