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31,早上10:00,今天大盘很不好,但是天马科技居然涨了,那么我们理解为主力诱多,今天尾盘大家还是卖出吧,看来还要继续洗盘了。
云雾缭绕的青山脚下,张小凡望着爷爷留下的半亩坡地,眼神坚定。爷爷生前是当地有名的药农,种出的何首乌肉质饱满、药效醇厚,可随着爷爷离世,这片药田渐渐荒芜。“现在市面上的何首乌要么药效不足,要么掺了假货,要是能把爷爷的手艺传下去,种出最好的首乌,也算对得起他老人家。”张小凡摩挲着爷爷留下的竹编农具,下定决心重拾这份祖辈的营生。
彼时,张小凡刚大学毕业,学的是农业技术专业,可理论知识到了田间地头,却屡屡碰壁。何首乌喜阴湿、怕积水,对土壤肥力和酸碱度要求极高。他翻出爷爷的种植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清明播种,覆土三分”“夏至除草,忌用化肥”,可具体的土壤配比、病虫害防治方法,却只有寥寥数语。为了摸清土壤状况,他带着土样跑了三次县农科所,检测结果显示,这片坡地的有机质含量不足,酸碱度也偏碱,根本不适合何首乌生长。
不甘心的张小凡没有放弃。他查阅了大量古籍和现代农业资料,得知何首乌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中。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收集落叶、松针和腐殖土,再混合腐熟的羊粪和草木灰,一点点改良土壤。坡地排水不畅,他就顺着地势挖出浅沟,铺上碎石;光照太强,他就搭起遮阳棚,根据山间日照时长调整遮阳网的密度。半个月下来,他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裤脚沾满了泥土,原本白皙的脸颊也晒得黝黑,可看着改良后疏松肥沃的土壤,他心里满是期待。
播种后的日子,张小凡几乎长在了田埂上。他按照爷爷笔记里的方法,每天清晨查看土壤湿度,正午观察叶片状态,傍晚记录生长情况。可没过多久,何首乌的叶片开始发黄,边缘卷曲,这可急坏了他。他赶紧请教邻村的老药农,老药农蹲在田埂上看了半晌,指着根部说:“你这是浇水太多,烂根了。何首乌耐旱,土面发白再浇水,一次浇透就好。”张小凡恍然大悟,赶紧调整浇水频率,又小心翼翼地挖出几株病苗,剪掉腐烂的根系,重新栽种。为了精准控制水分,他还自制了简易湿度计,把土壤湿度严格控制在60%左右。
病虫害防治是另一个难题。何首乌易受蚜虫和根腐病侵袭,爷爷的笔记里写着“用艾草煮水喷洒”,可具体的配比和浓度却没有说明。张小凡反复试验,把艾草按不同比例加水煮沸,冷却后喷洒在叶片上,记录下防治效果。有一次,蚜虫大面积爆发,他连续三天凌晨起来喷洒艾草水,手上被蚊虫叮咬得满是红包,可看着蚜虫渐渐减少,叶片重新变得翠绿,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了从根源上预防病虫害,他还在田埂周围种上了薄荷和大蒜,利用气味驱赶害虫。
时光荏苒,三年过去了。张小凡的何首乌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当他小心翼翼地挖出第一株何首乌时,惊喜地发现,它的块根肥大饱满,表皮呈红褐色,断面纹理清晰,散发着淡淡的药香。经农科所检测,他种的何首乌有效成分含量远超普通品种,消息一传开,药商们纷纷上门收购,还有人专程来向他请教种植技术。
张小凡没有独享秘诀,他把自己总结的种植经验整理成册,免费分发给周边的农户,还牵头成立了何首乌种植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如今,青山脚下的首乌田连成了一片,每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满是欢声笑语。张小凡抚摸着刚挖出的何首乌,仿佛看到了爷爷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最好的何首乌,不仅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精心的照料,更需要一份坚守初心的匠心。这份匠心,让古老的种植技艺得以传承,也让平凡的田园长出了不平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