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吃完饭,考究了一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顺便了解了一下长安城的税务问题。
这里的很多孩子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平时下了学,有的会去城门口坐车去工坊学习帮忙。
有的会去晋王庄外的农田,学习种田,有的会去长安城的报社,饭馆,路边摊去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更有甚者,直接去找武曌,要跟着她学习怎么打理生意。
武曌自然知道有些孩子的内心想法,但是如果这些孩子够聪明,将来与自己一起打理晋王的生意帝国,也不是不可以。
长安的商税部门在孩子们的运作下,非常正规正常,可以说是大唐效率最高,办事最快,最廉洁的公署了。
其实条条框框只要和孩子们讲清楚,怎么收税,怎么算只要掌握了大唐算数的都会。
而且孩子们做这种事,彻底断绝了某些商户贿赂走后门的想法,你想给孩子们使点绊子吧,你还不敢。
那小税官出门查税,办差,后边跟着的可都是金吾卫。
就算金吾卫你糊弄过去了,你在试试王鹏手下那些游手好闲的弟兄们答不答应。
所以不配合纳商税的,基本已经全部倒闭了。
来长安贸易的商人商户最多,但是其中也有部分不做长安生意的,比如远在江南的商户们,他们在南方的财务状况是商税部无法查实的。
所以李恪想着趁着闲下来这段时间,把商税部门彻底落实到每一个商户身上。
等户部有钱了,自己也能去要一要账。
李恪几人在星星别院待到孩子们将要入睡的时候,才准备离开。
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正准备悄悄退出去,就被李依依拉住了大手,“蜀王哥哥,我有个小秘密想告诉您”。
李恪点点头,“那咱俩出去说,别让别人听见了”。
李依依点点头,二人来到孩子们宿舍之外,李依依想了想说道“蜀王哥哥,最近书院里有些大孩子仗着自己身高体大的欺负小孩子,而且还恐吓他们”。
李恪一听这话,直接皱起了眉头,李依依接着说道“咱们别院的孩子倒是还好,别院的孩子都很团结,没人敢欺负”。
“但是那些较远的村里的,或者城里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就老是被欺负”。
李恪立即想到一个词,校园暴力,声音有些低沉的问道“那先生或者学正就不管么?”。
李依依“管呐,怎会不管,但是这些被欺负的孩子离家远,总有先生和学正照顾不到的地方,告诉学正之后反而会迎来更加凶狠的报复,时间久了也就没人敢告诉学正了”。
李恪眉头紧锁,“嗯,哥哥知道了,你说的这件事情非常严重,我会马上处理的,你快回去早早休息吧”。
李依依点点头,扭捏了一下“蜀王哥哥,我还有个悄悄话要告诉你”。
李恪没想到有其他,把耳朵凑了过去,不曾想,李依依轻轻在李恪的脸上亲了一下,随后红着小脸跑开了。
这一下把李恪干懵了,这才是个十来岁的娃娃,这学校一天天都教啥,殊不知李依依是偷看到了某位学正与他未婚妻的操作之后学会的。
当然这件事情李恪后来也命人去查了,得知真相以后,直接颁布了一条新教规,在书院内教书先生及一切工作人员不得谈情说爱。
李恪与王仁表几人走在回府的路上,高藏好奇的问道“那小姑娘跟你说啥呀,神神秘秘的”。
李恪叹息一声,“哎,校园暴力,真扯呀,这才是大唐,没想到这么早就有这种事了”。
几人一听这问题,也是眉头紧锁,高藏插话道“这校园暴力一定要严肃处理,孩子都还这么小,不处理好对以后的心理影响还是非常深的”。
“遥想我小时候,我们村附近有两座桥,一座叫灞桥,一座叫柳亭桥,我回家必经其中一座桥,有天放学下午,在灞桥上遇到了我们学校的校霸”。
“校霸扯着我的衣领问我要钱,我当时一毛都没有,然后就被那几名校霸踹了几脚,并且勒令以后不许我在走灞桥,哎”。
说到这,高藏叹息一声,在没有后文。
看到高藏没有了说下去的意思,王仁表直接急了,“不是,你这孙子什么毛病,说话说一半,后来呢”。
高藏挺了挺腰,“哥当时多牛逼,说一不二的主,老子一咬牙,一跺脚,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走过灞桥”。
这个回答有点出乎李恪和王仁表的预料,因为大学的高藏非常勇猛,宿舍唯一的肌肉男,啥都不怕。
高藏没有去管二人的表情,自顾自的继续说道“后来长大了,每次路过灞桥,都会想起小时候那不堪的岁月”。
“虽说只是小时候的一段插曲,但是估摸着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这座桥了”。
第二天下午,李恪已经将整个长安周边十八所学堂的情况全部摸清,校园暴力若是想去查,凭借李恪手中的势力,是非常简单的。
远处的不说,长安城周边的所有书院,用的都是李恪工坊里出来的教科书。
不管是一开始的私人书院,还是后来的官办书院,在李恪提供教科书和一系列政策之后,多多少少都和李恪沾点关系。
看到手中的几份名单,李恪也想不到,这种情况,竟然每一座书院都有。
放下手中的名单,李恪看向王仁表“表啊,别的地方咱不知道,在义务教育方面,咱亲眼看过的只有咱这长安周边和你们河东道”。
“别的地方会不会阳奉阴违咱没亲眼所见,也不予评价”。
“我现在什么意思呢,咱们私下里成立一个教育监察机构,就和后世教育局一样,所有的书院不再受当地衙门管理,而是由教育局直接对接”。
“教育局呢,直接和咱们对接,长安城附近,和河东道咱们二人都能做主,这样也不用通过朝廷,咱俩就能把事情办了”。
“后边效果好的话,咱们在上报朝廷,新增这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