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节在春分。
自从滦州地龙翻身之后,来自于各地府县报灾的奏本便像是雪花般呈递进宫,而原本应辅佐天子处理朝政的重臣,勋贵甚至还有,纷纷以各种各样的由头往乾清宫跑,让朱由校的心情烦上加烦。
不同于前年那场发生在山东兖州的地龙翻身,这京畿之地可是大明的核心枢纽,作为大明朝的核心圈层,谁家在北京城外没有个庄园宅院,谁家没有个门生故旧?
灾民们越聚越多,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走投无路之下自然会将目标对准这些平日里在地方上的。
这几日,朱由校不断收到来自于东厂缇骑和锦衣卫的消息,声称北直隶各地已经出现灾民抱团冲击,乃至于威胁到县城的情况。
永平府滦州乃是核心,受灾情况最为严重,自然不用多说;而保定府乃是保定巡抚的驻地,临近的河间府和大名府虽然一直以而闻名,但受灾的百姓们却不敢贸然靠近,毕竟这几个地方不仅驻扎着府兵,又有乡绅们结寨自保,身强力壮的护院家丁不仅会阻拦流民靠近,还会先入为主的主动扑杀。
故此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下,除了靠近京师的百姓们会主动前来天子脚下避难,余下与永平府接壤的灾民们反倒是纷纷自讨苦吃的朝着永平府集结,以免遭受到官府的驱逐。
卢龙县,迁安县,阜宁县,昌黎县,滦州,这些隶属于永平府的州县们已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
永平乱,则北京乱;北京乱,则天下乱。
在这等情形之下,哪怕明知晓天子并非那易怒之人,但乾清宫内外的宫娥内侍在说话间仍是带着小心,就连一向深受天子宠爱的中宫皇后张嫣也只是前来探望了天子两回之后,便乖乖回到了坤宁宫。
...
...
窗柩半开,夹杂着一抹花香味的微风飘入朱由校的鼻腔中,令他紧皱多时的眉头舒缓许多,手中那封奏本也被他搁置于一旁。
见状,已是从旁伺候多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赶忙奉上一杯热茗,并手脚利索的收拾起案牍上乱作一团的奏本,并将朱由校已经披红的奏本交由角落处的随侍宦官,由文渊阁中当值的官员们执行。
南直隶那边的局势可稳定下来了?
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后,身着常服的大明天子斜靠在鎏金龙椅上,任由身后的宫娥为他小心翼翼的按摩着肩膀,日渐犀利的双眸则是看向另一侧的曹化淳。
作为一国之君,朱由校的目光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京畿之地,而是要将大明的两京十三省尽数扛在肩上。
别看眼下奏报北直隶各地灾情的奏本一封接着一封,就连朝中的公卿和外戚们也是不断哭诉灾民的,但朱由校最为放心不下的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南直隶。
如若说京师是大明朝的心脏,那么扬州府,凤阳府,常州府,淮安府,这些地方便是大明朝的五脏六腑,稍微出现些动荡便可让整个大明陷入衰竭。
回禀陛下,闻言,御马监提督太监曹化淳赶忙上前一步,郑重其事的禀报道:魏太监在接到陛下旨意后,便率领三千标营,亲临扬州府平乱。
另外淮安府那边,奉命提督漕江的惠安伯张庆臻也于第一时间上奏朝廷,由麾下的精锐之士维持当地秩序,并确保漕运安稳。
截止目前,断绝数日的漕运已是基本恢复了航行,各地灾情的情况也得到了控制。
天佑大明!
多亏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龙翻身是发生在今年二月,而不是天子刚刚登基的那段时间。
在经历了白莲教首徐鸿儒起义,以及淮安府漕军之后,世镇南京的魏国公府和灵璧侯府已是轰然倒塌,主宰一方的南京户部尚书汪应蛟早已安然离职,南京大营的军权也被天子通过南京守备太监魏忠贤牢牢握在手中。
至于曾经嚣张跋扈,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们在经过之后也是老实恭顺了许多,不仅规规矩矩的向税课司纳税,还将手中的交予朝廷,再没有了与朝廷打擂的资本和底气。
做的不错。
听闻南直隶的灾情已是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朱由校那张有些疲惫的脸颊上终是露出了一抹满意之色。
这北直隶的灾情已足以让他焦头烂额,假若南直隶那边依旧乱作一团,恐怕他还真会有些分身乏术。
陛下,见朱由校的心情不错,默默收拾完桌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在犹豫片刻之后,终是小心翼翼的摸出了一封被他专门标记的奏本,并在朱由校骤然犀利的眼神中禀报道:滦州同知上奏..
城外的灾民已是围城数日,城中粮草即将告罄,恳请朝廷尽快发饷发粮,以解燃眉之急..
嘶。
此话一出,乾清宫暖阁内顿时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不远处的曹化淳毫不掩饰的脸上的骇然之色。
灾民围城数日,这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即便是他这位常年待在紫禁城中的内侍,也是心知肚明。
朕不是已经命户部和工部先行派人赈灾了嘛,并令翰林院的官吏们随行监督..
另外怎么是滦州同知上奏,滦州的知州呢?
闻言,朱由校便是微微坐直了身子,脸色有些严肃的说道。
滦州乃是地震核心,灾民人数过多,他倒是可以理解,但州城粮仓正常的情况下,应该不至于这么快便告罄,更何况他此前已经筹措了一批粮草。
回陛下,司礼监掌印太监将头垂的更低,但脸上却没有太多的怀疑和惊怒,反倒是耐心的解释道:奴婢核查过了,滦州的知州已于前段时间卸任,朝廷还没有委任新的知州..
另外在滦州的翰林们也同时上奏,向朝廷请粮..
而且永平府那边,向朝廷索要的粮食更多...
奴婢觉得,此事应当不至于存在猫腻..
一语作罢,朱由校脸上的怀疑之色隐去,转而点了点头:那就尽快让户部和工部办理,以免地方不稳。
他这回之所以力排众议,将自诩的翰林们派遣至地方赈灾,便是想让这些终日待在京师的官员们趁机体会一把人间疾苦,并杜绝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的情况。
毕竟翰林院乃是京师诸多署衙中,与地方上交集最少的署衙。
陛下英明。
轻轻颔首之后,司礼监掌印太监蹑手蹑脚的收回这封朱由校亲自批示过的奏本,并未太过在意奏本末尾署名的翰林当中,有一人名为孙之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