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对于贾迎的这封信,贾探春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冷漠的,甚至是抗拒的。
只是对上面前那一双双充满试探的眼神儿,理智终究还是占了上风。
自己的那点儿自以为的自尊心和偏执的怨念重要,还是和女儿好好的活下去重要,这并不是一个多难选择的问题。
尤其贾探春从小就在王夫人与生母赵姨娘之间周旋,更在看懂贾宝玉在家中地位后,毫不犹豫的在贾宝玉和贾环之间做出了取舍。
她本就是最懂得取舍的一个人。
当理智重新占据上风,自然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当下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是而她沉默的接过了这封信,看到信封上完好的封印时,也只是微微惊诧了一下,随即哂笑。
是了,如今她那位二姐姐可是官太太,是高高在上的贵人。
尤其据闻她那位二姐夫去岁还刚刚升了职,如今可不是家中只出了几个知县的沈家轻易得罪的起的。
沈家这群人自来最会审时度势,连对她都还存着三分顾忌,这才给了她和女儿的喘息空间。
对她这位二姐姐,自然只会更客气几分。
这般想着,贾探春心中却似乎已经没有了从前那股疯狂蚕食着她的嫉妒,甚至莫名有种松了一口气的庆幸感觉。
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她知道,贾迎春的这一封来信,不管内容是什么,都无疑是在帮她。
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她如今在沈家的境况。
让沈家这些人清楚,即便她贾探春已经落到了如今这步田地,她也绝非自此再无人可依仗,只能任由沈家这些人搓扁捏圆,甚至被沈家后宅悄无声息的吞没。
拿着这封信回到房中,迎接贾探春的是正啼哭的女儿,和一旁手忙脚乱的丫鬟,一片狼藉的室内……
贾探春神色有些恍惚,却第一次没有怒气冲天,只是有些疲惫的上前,将女儿抱在怀里哄着,示意两个丫鬟赶紧将屋子里收拾好。
好不容易哄好了女儿,贾探春也没有将人放下,直接抱着孩子,坐到窗前的榻上,这才拆开贾迎春的来信。
虽然因为惜春始终坚持不愿意直接插手贾探春的事情,林黛玉与林岚玉也是一副以她们姐妹的想法为主,不会主动干涉她们二人的行为,也不会主动对贾探春伸出援手。
贾迎春纠结再三,还是不得不自己提笔写信,以她自己的名义,给贾探春送来这封信。
但因为林岚玉已经派人细细打探过贾探春这边的情况,甚至是确保过至少短时间内,不管是贾探春,还是她那个已经有半岁多,却至今没有定下大名的女儿,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了一些,但也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贾迎春给贾探春写这封信的时候,心态称得上平稳,也能够尽可能客观理智的分析贾探春当前的情况,尽可能心平气和的表达关心,并试探性的提出询问。
问贾探春如今日子过得如何,可有什么短缺,也问贾探春是否有什么地方需要姐妹们帮忙,虽说她们姐妹能力有限,但若贾探春遇上了困难,毕竟是自家姐妹,总归不会真的置她于不顾。
言语之中,倒是并不曾有半句指责,甚至不曾提起昔年贾探春在北疆的所作所为,带去的麻烦与事端。
但或许正是因为经历过了沈家这么多磋磨之后,再看到贾迎春这封措辞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戳到了她痛处的来信,才让贾探春愈发感受到这其中的不同。
感受到当初的自己那些偏执错的是多么的离谱。
看完贾迎春的来信后,贾探春才发现,不知何时,她早已泪流满面。
只是虽然心中早已懊悔,也只恨不能回到过去,抽死那个一心想要让沈昌珉身体恢复,为此不惜赌上一切的自己。
贾探春也很清楚的知道,她不仅早已消耗掉了林岚玉和林黛玉对她那本就不多的姐妹情谊,甚至就连惜春,如今对她怕是都心存不满。
也就只有她二姐姐这般性格,才会到了这种时候,还一心想要拉她一把。
可贾探春更清楚,如今她别无选择。
哪怕明知道她二姐的身份虽说会被沈家忌惮一二,却不足以让沈家同意她和离,更不要说她不仅自己想要离开沈家,她还要带走自己的女儿。
这个因为她的偏执,才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却从一开始,就根本不被她的父亲所喜爱,甚至还被其所憎恶的孩子。
贾探春很清楚,整个沈家上下,甚至包括沈昌珉的父母,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女儿,但这不代表他们会允许她轻易将这个孩子带走。
倘若林岚玉或者林黛玉出面,沈家自然是屁都不敢放一个,只当这个孩子不存在。
毕竟左右只是个女儿,且这孩子连满月宴都不曾大办过,除了沈家自己人,以及如王熙凤这般密切关注着贾探春动向的人,还真没几个人将这个孩子放在心上。
带走了也就带走了,刚好还方便沈昌珉日后重新娶个正妻回来,免得被占去了嫡长女的名分。
可以贾迎春的身份,却是不够的。
至于那些被沈家人以各种方式和手段从她手里弄走的嫁妆,如今跟她和女儿两人的自由比起来,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
若不赌上一把,贾探春无论如何也不甘心。
是而虽然不好意思,虽然知晓自己这次的请求,依旧十分过分且冒昧,贾探春给贾迎春的回信里,还是表达了她想要与沈昌珉和离,且想要带走孩子的心愿。
当然,她也知晓想要带走这个女儿很难,只是她更清楚,若是她不将这个孩子带走,在沈家这种吃人的地方,这个孩子很难存活下来,更不要提长大成人。
是而倘若不能带着孩子一起走,贾探春也只能选择留在沈家,继续忍耐,她不能就这样丢下这个孩子不管不顾,自己一个人脱身。
若是这般,她只希望贾迎春能帮她诚恳的向惜春和林岚玉、林黛玉等人道歉。
她已经深切意识到自己当年错的有多么的离谱,也已经体会到了当年自己的任性酿成的苦果。
如今幡然醒悟,不敢祈求众人原谅,只求众人能够看在大家姐妹一场的面子上,偶尔与她维持一些书信往来。
倒不是为她自己,她只是很清楚沈家这些人的秉性,若没有林岚玉和林黛玉姐妹二人的庇护,她跟女儿在沈家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艰难。
后面的一连串悔悟之言,以及她会日日为林岚玉姐妹二人抄经祈福之类的话语,林岚玉直接忽视。
且不提她有没有这一份信仰,她也不缺了人为她祈福。
不过贾探春的表现,林岚玉勉强还算满意。
至少她哪怕是在如今这般困难的情况下,也终于不再是只想着自己,只惦记着自己凭什么是姐妹三人中过得最差的那一个,凭什么林岚玉和林黛玉对她如此不公之类的念头。
而是倘若她不能带着那个至今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更不可能被沈家记入族谱,只贾探春院子里人自己以“大姑娘”为称呼的孩子,一起离开沈家。
为了这个孩子,贾探春宁愿舍弃脱离沈家,获得新生的机会,也要留下来,护住这个孩子。
“做了母亲的人,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林黛玉这般说着,眸色温柔。
林岚玉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想了想如今已经惨兮兮开始启蒙了的小朝朝,也跟着十分认真的点点头。
“算了,就当看在这个孩子的份儿上,再帮她最后一次吧。”
林黛玉笑眯眯的斜了林岚玉一眼,到底没有拆穿她的嘴硬心软,只是跟着点头。
“这件事儿,你别管了,让你哥哥安排人去就是。”
以林岚玉的身份,最重要的是她如今已经步入孕晚期的身体情况,贾探春和沈家的那些事情,也确实不值得她花费太多精力去亲自插手。
而且,这件事若论起来,可比当初惜春脱离贾家的时候,内里的龌龊事儿还要多得多,林黛玉也不希望林岚玉为此烦心。
左右早在她知晓贾迎春此番来吉安的目的之时,就已经与水溶通过书信,夫妻二人有过一些短暂的交流。
后来林岚玉借着水溶手底下的人去查贾探春的事情的时候,水溶和林黛玉也就猜到了几分林岚玉的心思。
以林岚玉的性子,她真的不喜欢,且打定主意不愿意管的人和事儿,她是绝对不会愿意多花费心思去打听的。
就算是八卦,她都不愿意。
而不管是看在谁的面子上,林岚玉既然在听闻贾探春和她所生的女儿如今日子过得艰难后,愿意费心思关注,就代表着她态度的软化。
只是贾探春这样的性格,水溶是不会允许她出现在林岚玉或者林黛玉身边的。
就算是将她和那个孩子从沈家接出来,也不可能允许贾探春来吉安或者去北疆。
水溶打算将贾探春送回贾家去。
左右如今贾家二房也算是已经在当地重新站稳了脚跟,虽说没有了昔日富贵的生活,但在京郊那样的地方,能够拥有庄子和田地,只要不败家,做个普通的富家翁还是没有问题的。
贾政此人,虽说没什么太大的本事,但好在胆量也不够大,闯不出多大的祸事来。
尤其是王夫人被处决之后,贾政大多数时候不过是将自己关在屋里看书,没事做两首酸诗,自哀自怨一番罢了。
贾宝玉从前虽说是个绣花枕头,但如今也一点点慢慢立了起来,至少能够撑起贾家。
再加上渐渐长大的贾环,没有了赵姨娘的撺掇和王夫人的打压,虽说性子难免顽皮,却也到底渐渐板正许多,有时也能在贾宝玉忙碌的时候帮忙打下手。
虽说想要过得多好是不可能了,且他们兄弟二人都不能科举,贾政对二人读书之事便也没有那么执拗,只要贾环不长歪,贾政也懒得管两人。
这反倒让贾环的日子过得比在贾家的时候要舒服很多,性格也开朗了,跟贾宝玉兄弟两个人的关系也渐渐亲近起来。
如今贾探春若再回去,倒不必因为这兄弟二人的原因,再夹缝里做人。
再加上贾探春昔日出嫁之时,大家给她凑的嫁妆也还算丰厚,带着这些嫁妆回去,贾探春不管是想二嫁,还是日后就守着女儿和嫁妆过日子,只要她自己立得起来,这日子都不会难过到哪里去。
不过这些都是需得贾探春自己日后慢慢去经营了。
当下,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水溶安排的人到了平安州之后,如何立起来,在那些人的协助下,夺回她自己的陪嫁,并让沈昌珉签下和离书。
和离这件事,自古以来算不得多稀奇,但发生在普通平民百姓家中,却并不多见。
甚至一开始的时候,沈家是坚决不同意和离的,沈昌珉更是非常坚定的表示,贾探春想要离开沈家,可以,但只能是休妻。
而且那个大姑娘也必须得留下,那是沈家的孩子,不管受不受宠,受不受欢迎,都没有道理被贾探春带走。
但很可惜,沈昌珉的态度坚决,水溶派去的人态度更坚决。
他们只听贾探春的意愿,只要贾探春坚持要将孩子带走,他们就寸步不让。
甚至将沈家的某些“不方便被说出来”的秘密,也全都隔日抖搂了出来。
这些人的态度和疑似都非常坚定,若说沈家愿意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解决这件事情,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他们也只是按照主人家的吩咐半是,当然是希望也简单越好。
但如果沈家不愿意,他们不仅手上又权利,又威慑,且也列知道一些沈家的民米。
至于这些秘密被公布出来之后,沈家主的家住滋味还做不做的问,甚至沈家会不会因此受到打击,那就不管他们的事情了。
左右他们的目的只要达成了,只要能够将贾探春和这个孩子带走,就行。背的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