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首页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普攻永久加生命,阁下如何应对? 花都太子 皇城司第一凶剑 末日诡异网游:我开局征服鬼女皇 村长的后院 我的老师美如妖 网游之命轮之主 网游:挂机百万年,我醒来成神 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 假冒贵族后我成神了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中的这段对话,看似简单平常,却藏着对 “圣人”“多能”“君子” 的深刻探讨。每当品读这段文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两个鲜明的形象:子贡对老师的崇敬与推崇,将孔子的 “多能” 归为天赋与圣明;而孔子本人却淡然回望过往,将 “多能” 归因于年少时的贫贱经历,还轻轻叩问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一推一辩之间,不仅勾勒出孔子谦逊务实的品格,更让我们对 “能力” 的来源、“君子” 的标准有了跨越千年的思考。

一、对话溯源:春秋语境下的 “多能” 之问

(一)人物与背景:对话背后的时代图景

要读懂这段对话,首先要走进它所处的春秋时代,看清对话中的每一个角色。太宰,是当时诸侯国中掌管宫廷事务的高官,地位尊贵,见识广博。能让太宰主动向子贡发问,足见孔子在当时已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其 “多能” 的形象已广泛传播,甚至引发了高位者的好奇与探究。子贡,即端木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不仅口才出众、善于经商,更对孔子怀有极深的敬仰,常常在他人面前维护老师的形象、宣扬老师的思想。当太宰抛出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的疑问时,子贡的回答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既是出于对老师的尊崇,也是当时人们对 “圣人” 的普遍认知 —— 在春秋时期,人们往往将超凡的能力与 “天赋”“圣明” 绑定,认为只有天生的圣人,才能拥有超越常人的才能。

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 “礼崩乐坏” 却又思想激荡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旧有的社会秩序逐渐瓦解,新的观念与思想正在萌芽。在这样的背景下,“圣人” 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上古时期遥不可及的圣王,而是开始与现实中的 “君子”“士人” 产生关联。人们既期待有 “圣人” 能站出来重建秩序,又对身边那些拥有出众能力、高尚品德的人充满好奇 —— 孔子正是这样一个被众人关注的对象。他不仅能讲授诗书礼乐,还懂农耕、会驾车、善算术,甚至能辨别草木鸟兽,这些 “多能” 的表现,与当时士大夫阶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的普遍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难怪太宰会发出 “圣者与” 的疑问。

(二)对话的核心:“多能” 与 “圣人” 的关联

太宰的提问,看似是对孔子 “多能” 的好奇,实则暗含着一个核心认知:“圣者” 必然 “多能”,“多能” 者或许就是 “圣者”。在春秋时期的观念里,“圣人” 是智慧与能力的化身,他们不仅能洞察天地之道,更能掌握各种技艺,以应对世间的各种需求。比如上古的伏羲氏,发明八卦以辨天地万物;神农氏尝百草、教农耕,解决民众的温饱;黄帝制衣冠、建舟车,推动社会进步 —— 这些 “圣人” 的形象,都与 “多能” 紧密相连。因此,当太宰看到孔子既懂礼仪、又通技艺,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时,自然而然地将他与 “圣人” 联系起来,认为他的 “多能” 是 “圣者” 身份的证明。

子贡的回答,正是顺应了这种普遍认知。他说 “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将孔子的 “多能” 分为两层:一是 “天纵之将圣”,即孔子的 “圣明” 是上天赋予的,这是本质;二是 “又多能也”,即 “多能” 是 “圣明” 的外在表现,是上天在赋予他 “圣” 的本质后,额外赐予的能力。这种回答,既维护了孔子的崇高地位,也符合当时人们对 “圣人” 与 “能力” 关系的理解。但孔子听到这番话后,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 他没有否认自己的 “多能”,却彻底打破了 “多能” 与 “天赋圣明” 的绑定,将 “多能” 拉回了现实的土壤,归因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回答,不仅颠覆了太宰与子贡的认知,更让 “多能” 有了全新的内涵。

二、孔子的 “多能”:贫贱经历里长出的能力之树

(一)“吾少也贱”:一段被忽略的成长岁月

“吾少也贱”,这四个字从孔子口中说出时,轻描淡写,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过往。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后来因不满纣王的暴政,投奔周王朝,被封于宋。但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叔梁纥只是鲁国陬邑的一个小武官。更不幸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颜徵在带着他离开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的阙里,独自抚养他长大。

在春秋时期,“贱” 不仅指家境贫寒,更指社会地位低下。失去父亲的庇护,又远离家族的支持,孔子母子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生存,年幼的孔子不得不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做那些当时被贵族视为 “鄙事” 的工作 —— 所谓 “鄙事”,就是底层民众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技艺与劳作,比如农耕、放牧、烹饪、驾车、管理仓库等。《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年轻时曾 “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意思是他曾在季氏家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还做过管理牲畜的官吏,让牲畜长得肥壮繁盛。这些工作,在当时的贵族看来,都是 “低贱” 的 “鄙事”,但对孔子而言,却是生存的必需,也是他 “多能” 的起点。

这段 “贱” 的经历,没有让孔子变得自卑或怨天尤人,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养分。因为要谋生,他不得不学习各种技艺;因为接触底层民众,他得以看清民间的疾苦,理解生活的真实;因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劳作,他学会了细致、严谨、务实 —— 这些品质,不仅让他掌握了众多 “鄙事” 的技能,更塑造了他后来 “仁者爱人”“务实入世” 的思想根基。多年后,当孔子回望这段岁月,没有丝毫避讳或羞愧,反而坦然承认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份坦诚与从容,正是源于他对这段经历的深刻认知:那些看似 “低贱” 的劳作,不是耻辱,而是让他拥有 “多能” 的真正原因。

(二)“多能鄙事”:从生存技能到人生智慧

孔子的 “多能”,不是空泛的 “样样都会”,而是每一项能力都扎根于现实的需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他会农耕,知道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的规律,能分辨五谷的好坏,这让他后来在讲授 “富民” 思想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能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他会驾车,熟悉马车的构造与驾驭技巧,甚至能在危难时刻驾车避险 ——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师徒曾多次陷入险境,驾车的技能多次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他懂烹饪,知道不同食材的特性与搭配,后来在谈论 “礼” 时,能细致地讲解祭祀时食物的准备与摆放,让 “礼” 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细节;他会管理仓库与牲畜,懂得如何记账、如何照料牲畜,这些 “管理” 的经验,也为他后来提出 “为政以德”“富民教民” 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现实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些 “鄙事” 带来的 “多能”,没有让孔子沉溺于技艺本身,而是让他从技艺中提炼出了人生智慧。比如,管理仓库时 “料量平”,让他懂得了 “公平” 的重要性,后来他强调 “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种经历的升华;照料牲畜时 “畜蕃息”,让他明白 “用心” 的价值,后来他主张 “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弟子都倾注心血,也是这种理念的延伸;甚至连驾车的技艺,都让他领悟到 “中庸” 的道理 —— 驾车时既要用力,又不能过猛;既要掌控方向,又要顺应道路,这与做人做事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的 “中庸” 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曾说 “吾不试,故艺”,意思是自己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各种技艺。但如果没有 “少也贱” 的生存压力,没有早年对 “鄙事” 的亲身实践,即便有再多的时间,他也未必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艺,更谈不上从技艺中领悟智慧。可以说,孔子的 “多能”,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 “圣人” 的光环,而是 “凡人” 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这种 “多能”,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傲慢,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怀。

三、“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眼中的 “能” 与 “君子”

(一)打破认知:“多能” 不是君子的核心标准

当孔子说出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时,无疑是对当时普遍观念的一次颠覆。在春秋时期,很多人认为,君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当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出众的技艺,“多能” 是君子的重要标志。但孔子却明确提出 “君子不多能”,这里的 “不多能”,不是说君子没有能力,而是说 “多能” 并非君子的核心追求与评判标准。

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的核心是 “德”,是 “仁”,是 “礼”。君子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能 “克己复礼”,能 “仁者爱人”,能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次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 “义以为上”,能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最后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 “能”,无论是技艺之能,还是知识之能,都只是君子实现 “德” 与 “义” 的工具,而非目的。如果一个人只追求 “多能”,却忽视了品德的修养、价值观的塑造,那即便拥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称之为君子;反之,一个君子即便没有那么多 “鄙事” 的技能,只要他坚守 “德” 与 “义”,践行 “仁” 与 “礼”,就是真正的君子。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没有孔子那样的 “多能”,他不擅经商,不懂农耕,甚至连日常的生计都需要孔子的接济,但孔子却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认为他是君子的典范。为什么?因为颜回拥有高尚的品德,能 “三月不违仁”,能深刻理解孔子的 “仁” 道,并用一生去践行。在孔子看来,颜回的 “德”,远比那些外在的 “能” 更重要,更符合君子的标准。

再比如,孔子曾批评弟子樊迟 “请学稼”“请学为圃”,认为这些是 “小人之事”。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轻视农耕技艺,但实际上,孔子并非否定农耕的价值,而是希望樊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 “修身”“学道” 上 —— 作为君子,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教化民众,如何用 “仁政” 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个人的农耕技艺上。这并非轻视 “能”,而是强调 “能” 要服务于 “道”,君子的 “能”,应当是与 “德”“义” 相匹配的 “大能”,而非局限于生活琐事的 “小能”。

(二)君子之 “能”:服务于 “道” 的 “必要之能”

孔子说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并非否定君子需要能力,而是强调君子的 “能” 要 “精” 而非 “多”,要 “专” 而非 “杂”,要服务于 “道” 而非满足于个人的技艺炫耀。君子不需要掌握所有的 “鄙事” 技能,但必须拥有践行 “仁”“礼”、实现 “道” 的 “必要之能”。

这种 “必要之能”,首先是 “学道” 之能 —— 能学习、理解、领悟 “仁”“礼” 之道。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 “学”,核心就是学 “道”。君子要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懂得做人做事的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通过学习《诗》,君子能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能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通过学习《礼》,君子能懂得分寸与秩序,能在社会交往中践行 “礼” 的要求。这种 “学道” 之能,是君子所有能力的基础。

其次是 “行道” 之能 —— 能将 “道” 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孔子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 “行道” 之能,体现在修身中,是 “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不足;体现在处世中,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善意与尊重对待他人;体现在为政中,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让百姓信服。比如,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仅用三个月就让鲁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 “技艺”,而是因为他将 “德政” 的理念落到了实处,用 “礼” 规范社会秩序,用 “仁” 关怀百姓生活 —— 这就是君子 “行道” 之能的体现。

最后是 “传道” 之能 —— 能将 “道” 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理解并践行 “仁”“礼”。孔子一生 “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 “传道” 之能,不是靠华丽的言辞,而是靠 “因材施教” 的智慧与 “以身作则” 的示范。对于子路这样勇猛直率的弟子,他常常提醒他 “三思而后行”;对于冉有这样谨慎内向的弟子,他常常鼓励他 “闻斯行诸”;对于子贡这样善于经商的弟子,他引导他 “富而好礼”。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导,孔子将 “道” 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弟子心中,再由弟子们传播到天下 —— 这种 “传道” 之能,远比任何 “鄙事” 的技能都更有价值,也更符合君子的使命。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 “能”,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 “恰到好处”—— 够用来 “学道”“行道”“传道” 即可。多余的、与 “道” 无关的 “能”,不仅不是君子的加分项,反而可能成为负担,让人沉溺于技艺而忽视了品德的修养。这就是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的深层含义:君子追求的不是 “多能”,而是 “德能兼备”,是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行” 践行于 “道”。

四、跨越千年:孔子 “多能观” 的当代回响

(一)对 “能力” 的再思考:从 “技” 到 “人” 的回归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 “能力焦虑”:为了职场竞争,拼命学习各种技能,考无数的证书;为了跟上潮流,跟风学习编程、设计、短视频制作,生怕自己 “技不如人”。我们追求 “多能”,却常常忘记了 “多能” 的目的是什么 ——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标准?孔子的 “多能观”,恰好给了我们一剂清醒剂:能力的价值,不在于 “多”,而在于 “实”;不在于 “炫”,而在于 “用”。

孔子的 “多能”,是源于生存需求的 “实用之能”—— 每一项能力都能解决现实问题,都能服务于生活与他人。比如,他会驾车,是为了出行方便,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会管理,是为了谋生,也为了后来能更好地理解为政之道。而我们今天追求的 “多能”,很多时候却脱离了 “实用” 的本质:有人为了 “显得有能力”,盲目学习各种技能,却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有人为了 “内卷”,跟风考证,却不知道这些证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意义。这种 “为了多能而多能” 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容易让人迷失在 “技能堆砌” 的陷阱中,忘记了能力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孔子的 “多能观” 提醒我们,在培养能力时,要先想清楚 “为什么学”,再去思考 “学什么”“怎么学”。如果一项技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那它就值得学习;如果一项技能只是为了 “跟风”“炫耀”,那即便学会了,也无法真正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价值。

比如,在教育领域,很多家长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绘画、编程…… 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未问过孩子是否真正感兴趣,也从未思考过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结果,孩子不仅学得痛苦,还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家长能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真正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技能去培养,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 “能” 虽然不像钢琴、绘画那样 “显眼”,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职业发展中,很多人也陷入了 “多能” 的误区,认为掌握的技能越多,职场竞争力就越强。于是,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拼命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不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市场分析能力、品牌策划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反而去考取与工作无关的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发展。实际上,在职场中,真正有竞争力的不是 “技能数量”,而是 “技能质量”—— 是那些与职业需求高度匹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孔子的 “多能观” 告诉我们,职场中的 “能”,应当是服务于职业目标、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实用之能”,而非盲目堆砌的 “证书之能”。

(二)对 “君子” 的再认知:在当代践行 “德能兼备”

孔子的 “多能观”,本质上是与 “君子” 标准紧密相连的 —— 君子不追求 “多能”,但必须 “德能兼备”。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再用 “君子” 来定义一个人,但 “德能兼备” 依然是我们评判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的人生目标。

在个人层面,“德能兼备” 意味着我们既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又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在社会立足的基础。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如果品德败坏,自私自利、弄虚作假,也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反之,一个人即便能力有限,但品德高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赢得他人的认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坚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弘扬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和睦相处。这些 “德” 的践行,看似平凡,却是我们成为 “大写的人” 的基础。

能力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工具。在注重品德修养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拥有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 “资本”。这种能力,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通用能力。专业技能是我们立足职场、实现职业目标的核心,比如医生的诊疗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师的设计能力等;通用能力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德” 指引 “能” 的方向。

在社会层面,“德能兼备” 的理念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做到 “德能兼备”,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发展也会更加健康。比如,在企业中,如果员工都能 “德能兼备”,既遵守职业道德,又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那么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发展也会更加可持续;在政府部门,如果公职人员都能 “德能兼备”,既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具备较强的执政能力,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大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孔子的 “多能观”,虽然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但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多能” 的同时,不要忘记 “德” 的重要性;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不要忘记能力的本质是 “实用”“服务”。只有做到 “德能兼备”,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传承与践行:让孔子 “多能观” 照亮人生之路

(一)在教育中融入 “多能观”:培养 “实用”“有德” 的人才

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让孔子的 “多能观” 在当代发挥作用,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 “多能观” 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 “实用”“有德” 的人才。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 “知识传授” 转向 “德能并重”。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导致很多学生 “高分低能”,甚至 “有才无德”。我们要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将品德培养和能力提升纳入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品德,提升实用的能力。比如,在学校教育中,要开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教育内容上,要从 “单一学科” 转向 “实用导向”。传统的教育内容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和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很多学生学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我们要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实用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与生活、与未来的职业需求相结合。比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增加生活技能课程,教学生如何做饭、如何理财、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在高等教育中,可以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与职业需求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在教育方法上,要从 “填鸭式教学” 转向 “因材施教”。孔子提倡 “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与他的 “多能观” 是一致的 —— 每个学生的 “德” 和 “能” 都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培养。我们要借鉴孔子的 “因材施教” 理念,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 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辅导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二)在生活中践行 “多能观”:做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

孔子的 “多能观” 不仅适用于教育和职业发展,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践行 “多能观”,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个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不追求 “多能”,但要让自己的 “能” 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 “实用” 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需要多么 “高大上”,但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会做饭,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学会理财,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稳定、更加有保障;学会沟通,能让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更加和谐;学会解决问题,能让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加从容。这些 “能” 虽然平凡,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家人和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守 “有德” 的底线。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品德的底线,不做违背道德、违背良心的事情。比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德,不损害公共利益;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不做伤害家人的事情。这些 “德” 的践行,虽然简单,但能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更加安宁。

(三)在社会中弘扬 “多能观”:营造 “德能并重” 的社会氛围

要让孔子的 “多能观” 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社会中弘扬 “多能观” 的理念,营造 “德能并重” 的社会氛围。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宣传教育等方式,弘扬 “德能并重” 的理念。比如,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要改变 “唯学历”“唯证书” 的评价标准,将品德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让 “德能兼备” 的人才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在社会宣传中,要大力宣传 “德能兼备” 的先进典型,比如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榜样,引导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媒体要发挥传播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宣传孔子的 “多能观” 和 “德能并重” 的理念。比如,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门的栏目,解读孔子的 “多能观”,分享 “德能兼备” 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 “多能观” 的内涵和意义;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人们分享自己践行 “多能观” 的经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发挥实践作用,将 “德能并重” 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和活动中。比如,企业在招聘和培养员工时,要注重员工的品德和能力,不只是看重员工的学历和技能;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参与者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实用的能力,比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参与者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六、结语:以 “多能观” 为镜,做 “德能兼备” 的现代人

孔子与太宰、子贡的对话,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中蕴含的 “多能观”,却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多能” 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 “圣人” 的光环,而是 “凡人” 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孔子还告诉我们,“多能” 并非 “君子” 的核心追求,“君子” 真正追求的是 “德能兼备”—— 是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行” 践行于 “道”。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 “能力焦虑” 的困扰。孔子的 “多能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 “能力” 的本质,也让我们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多能” 的同时,不要忘记 “德” 的重要性;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不要忘记能力的本质是 “实用”“服务”。

愿我们都能以孔子的 “多能观” 为镜,在教育中培养 “德能兼备” 的人才,在生活中做 “务实”“有德” 的普通人,在社会中营造 “德能并重” 的氛围。让我们在 “德” 的指引下提升 “能”,在 “能” 的支撑下践行 “德”,做一个 “德能兼备” 的现代人,用自己的 “德” 和 “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人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的 “多能观”,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让我们传承这份智慧,践行这份理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 “德能兼备” 之路,让孔子的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她是剑修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权力医途 重生2014,暴富从世界杯开始 这才不是我所热爱的游戏王!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道士不好惹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急!全世界都知道我养了五条鱼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男欢女爱 NBA:开局一张三分体验卡 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 作为玩家,您能正常点吗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 全民求生:别种了,物资装不下了 漫威世界的替身使者 四合院何雨柱之偷天换日 傲娇三宝:总裁爹地宠上天 全民末世游戏,我开局无限增幅 斗罗之不想成神的我居然成神了 全民领主:我的兵种变异了 花都太子 小兵传奇 暗影谍云 美利坚驱魔男神 亮剑:开局手搓飞雷炮,老李乐疯了! 领主求生之天赋合成 文明建设指南 内卷猝死后,我在海洋求生当大佬 
最近更新斗罗:退婚后,深陷强者修罗场 开局寄生邪神!萌主她总是扑克脸 拜托,超级英雄也会染上班味的 神印:成为骑士后,我是魔族团宠 盾勇:寒怒屠穹 惊骨 神印:我,白玲轩,强娶魔神皇 网游:开局获得混沌体 人间之万象 斗罗叶骨衣:穿回过去,还称帝? 用读档专抢敌人机缘后,我飞升了 传奇法爷:开局隐身戒指 在尘埃之上:米兰球神纪 穿越古代成了女帝 首席指挥官的自我修养 山海经中山的故事 火影:我宇智波,选择做老曹 大道污染:靠模拟杀穿克鲁苏! 普攻斩杀,我全点攻速你不炸了?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