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里有你

孤标傲世

首页 >> 我的故事里有你 >> 我的故事里有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孕期掉眼泪,佛子轻哄娇妻放肆宠 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糊咖一身反骨,就爱给人添堵! 穿到八零家属院:撩的兵王心尖颤 穿越六零,随军海岛养崽崽 真千金被读心后,人设崩了 六零:缺德女配在线夺笋 女扮男装,在男频科举文中当名臣 让你随军,没让你成为家属院核心 
我的故事里有你 孤标傲世 - 我的故事里有你全文阅读 - 我的故事里有你txt下载 - 我的故事里有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736章 瓷碗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林晚第一次在赵家吃饭,就注意到了那个瓷碗。

那是赵家一套祖传的瓷器,边缘带着淡雅的青花图案,碗壁薄如蝉翼,透着光能看见手指的轮廓。婆婆小心翼翼地把它从橱柜深处拿出来,递到她手里时说:“这是明远奶奶传给我的,赵家用了三代人了。”

当时林晚只觉得温暖,以为这是一种接纳的象征。五年后的今天,她才明白,那更像是一种所有权的宣告——这碗,这家,这人,都早已有了固定的归属,而她,不过是暂时借用者。

“晚晚,多吃点,看你瘦的。”婆婆李素琴将一盘红烧肉往林晚方向推了推,脸上的笑容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刚好符合一个关心儿媳的好婆婆形象。

林晚微笑着点头,夹了一小块肉放在碗里,“谢谢妈。”

饭桌上,赵家人聊得热火朝天。明远的姐姐赵明慧正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老街坊陈阿姨家的儿子考上公务员的事。

“你们还记得吗?那孩子小时候可调皮了,爬树摔断了胳膊,还是爸给接的。”明慧边说边看向父亲赵建国。

赵建国点点头,咽下嘴里的饭,“那孩子骨头长得快,三个月就拆石膏了。”

“陈阿姨那天在菜市场遇见我,非要给我带点她自己腌的咸菜,我说不用不用,她硬是塞给我...”明慧继续说着。

林晚安静地听着,小口吃着饭。这些名字,这些往事,对她而言只是零散的碎片,拼凑不出完整的图画。她试图插话,轻声问:“是住在西街那边的陈阿姨吗?”

桌上短暂地安静了一秒,婆婆接话道:“对,就是西街那家,你不认识。”然后话题又转回了陈阿姨儿子的婚礼办得如何热闹。

林晚低下头,用筷子轻轻拨弄着碗里的米饭。瓷碗触手生凉,即使在热气腾腾的饭菜熏染下,也久久不见温暖。她不经意间抬眼,看见丈夫明远正专注地听着姐姐说话,完全没注意到她刚才那微不足道的尝试和随之而来的忽视。

这样的场景,五年来重复了无数次。

饭后,林晚主动收拾碗筷,婆婆照例客气地说:“放着吧,我来就行。”

“没事的妈,您休息。”林晚坚持,端着摞起来的碗碟走进厨房。

那些精美的瓷碗在她手中发出细微的碰撞声。她小心翼翼地清洗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碎了哪一只。这是赵家的传家宝,她不止一次听婆婆说起这套瓷器经历了战乱、迁徙,如何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每一只碗背后都有着赵家人熟悉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没有她。

“晚晚,切点水果来吧。”明远在客厅里喊她。

林晚应了一声,擦干手,从冰箱里拿出苹果和橙子。当她端着果盘回到客厅时,听见明慧正在说小时候和明远一起爬树掏鸟窝的趣事。

“明远那次从树上滑下来,裤子扯了个大口子,怕妈骂,躲在同学家不敢回来...”明慧说得绘声绘色,全家笑成一团。

林晚也配合地笑了笑,把果盘放在茶几上。明远伸手搂住她的腰,把她拉到身边坐下,“我老婆肯定想象不出我小时候那么调皮。”

林晚微微一笑,“确实想象不出。”

她其实能想象出来,因为明慧已经讲过很多次这个故事了。每一次,她都像第一次听到那样笑着。赵家人的记忆仿佛是一张老唱片,反复播放着同样的旋律,而她永远是那个站在留声机旁的听众,熟悉了曲调,却从未参与过演奏。

晚上回到家,林晚卸下妆容,看着镜中的自己。三十岁的女人,眼角已经有了细小的纹路。她想起五年前婚礼上那个满怀期待的自己,不禁苦笑。

“今天开心吗?”明远从后面抱住她,下巴抵在她肩上。

“挺好的。”她习惯性地回答。

“爸妈都很喜欢你,姐也是。”明远说,像在安慰她,又像在说服自己。

林晚没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手。这种话听多了,连她自己都差点信了。

第二天是周末,林晚起早去了商场,为即将到来的婆婆生日挑选礼物。她精心挑选了一条真丝围巾,颜色是李素琴最喜欢的墨绿色。又想到赵建国喜欢喝茶,特地绕到茶庄买了一盒上好的龙井。

回到家,明远还在睡。林晚轻手轻脚地准备早餐,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上次她送给婆婆的那件羊毛衫。当时婆婆笑着接过,连声说“破费了”,但林晚后来从未见她穿过。有一次她试探着问起,婆婆只是说“太贵重了,舍不得穿”,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

林晚把煎蛋盛进盘子,叹了口气。她不知道这次精心挑选的礼物,会不会又被打入“舍不得用”的冷宫。

“好香啊。”明远揉着眼睛走进厨房,从后面抱住她,“我老婆真能干。”

林晚转过身,递给他一杯刚榨的果汁,“快去洗脸,吃饭了。”

餐桌上,明远一边看手机一边说:“姐刚才发消息,说下周末想全家一起去郊游,爸的一个老战友开了个农家乐,邀请我们去玩。”

林晚点点头,“好啊,需要准备什么吗?”

“不用,姐都安排好了。”明远头也不抬地说。

林晚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明远,你觉得你家人真的接受我了吗?”

明远终于抬起头,有些困惑地看着她,“当然啊,为什么这么问?”

“没什么,随便问问。”林晚低下头,咬了一口面包。

郊游那天天气很好。赵家老战友的农家乐坐落在郊区一座小山下,院子里种满了蔬菜瓜果,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溪流过。

“这里真美。”林晚深吸一口新鲜空气,由衷地赞叹。

“是啊,老张把这里经营得不错。”赵建国满意地环顾四周,“当年我和他一起当兵的时候,哪想过退休后能有这样的日子。”

李素琴接话道:“记得你们那会儿在部队,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

林晚站在一旁,听着他们开始回忆往事。这些故事她大多听过片段,但拼凑不全。她试图加入对话:“爸当年是哪个部队的来着?”

“38军的,”赵建国回答,然后又转向明远,“就是你们单位小刘他父亲那个部队。”

明远立刻接话:“对啊,难怪上次刘处长听说您是我爸,态度一下子亲切不少。”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明远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林晚再一次被搁置在对话的边缘。她默默地走到小溪边,蹲下身,看着清澈的流水从指间穿过。

“怎么一个人在这儿?”明远走过来。

“看看水,很清凉。”林晚说。

明远在她身边站了一会儿,“走吧,要开饭了。”

午餐是地道的农家菜,摆盘不如城里精致,但味道鲜美。林晚照例得到了婆婆夹来的菜和关怀的话语,但她敏锐地察觉到,那些菜都是明远爱吃的,而非她喜欢的。

餐桌上,赵家人聊起了明远和明慧小时候的趣事。明慧说到兴奋处,拍着明远的肩膀笑得前仰后合。林晚安静地吃着饭,偶尔配合地笑笑。

“记得吗明远,你七岁那年,非要爬那棵老槐树,结果下不来了,哭得稀里哗啦。”明慧笑着说。

“最后是爸搬梯子把你抱下来的。”李素琴接话,慈爱地看着儿子。

明远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么久的事还提它干嘛。”

林晚轻轻放下筷子,“后来是怎么哄你不哭的?”

桌上安静了一瞬,明慧眨眨眼,“诶,这个我倒记不清了。”

李素琴想了想,“好像是给买了根冰棍吧?”

“是。”赵建国纠正道,“街口老李头卖的。”

林晚微微一笑,没再说话。她只是突然想知道,在这个被反复讲述的故事里,是否有一个细节是专属于她的发现的。但显然,没有。

回家路上,明远开着车,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下周的工作安排。林晚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

“累了?”明远瞥了她一眼。

“有点。”林晚闭上眼。

那一刻,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在她娘家,饭桌上从来不会有人被冷落。妈妈总是细心注意到每个人的状态,爸爸则会刻意把话题引向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方向。而在赵家,她永远是那个需要主动寻找切入点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被排除在话题之外。

这种感受她从未明确向明远提起过。毕竟,这些都是如此微小的事情——一次被忽略的插话,一个不被接续的话题,一份根据儿子口味而非她的喜好准备的菜肴。单独拎出来任何一件,都显得她小题大做。但五年下来,这些微小的瞬间已经堆积成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婆婆生日那天,全家人在一家不错的餐厅订了包间。林晚拿出了精心准备的礼物,李素琴果然一如既往地表示喜欢,然后小心地收了起来。

餐桌上,大家举杯祝寿。林晚注意到婆婆用的是餐厅的餐具,而非她送的那套茶具——那是去年婆婆生日时她送的礼物。

“妈,那套茶具用着还顺手吗?”林晚忍不住问。

李素琴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太贵重了,收着呢,平时舍不得用。”

林晚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她想起明慧送给婆婆的那件针织开衫,第二天就出现在了婆婆身上。不是钱的问题,明慧那件开衫比她的茶具便宜不少。那是一种无形的界限,清晰地划分着“自己人”和“外人”。

那天晚上,林晚做了一个梦。梦中她捧着一只赵家的瓷碗,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脚下一绊,碗从手中飞出去,摔得粉碎。婆婆和明慧站在不远处看着她,眼神里没有责怪,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神情。她跪在地上,一片片拾起那些碎片,手掌被割得鲜血淋漓。

醒来时,枕头上湿了一片。明远在她身边酣睡,对此一无所知。

第二天,林晚回了一趟娘家。母亲做了一桌她爱吃的菜,父亲不停地给她夹菜,弟弟则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工作中的趣事。在这个饭桌上,她不需要刻意寻找存在感,自然而然地就是其中一员。

“晚晚,怎么瘦了?”母亲关切地问。

“没有啊,体重一点没变。”林晚笑着回答。

父亲看着她,“在赵家过得还好吗?明远对你好不好?”

“都挺好的。”林晚习惯性地说,然后停顿了一下,“就是有时候觉得...还是有点像个外人。”

母亲叹了口气,“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婆家都是这样的。时间长了就好了。”

林晚没再说什么。她知道,不是时间问题。五年足够让一个人熟悉另一个家庭的一切,但熟悉不等于归属。

转眼到了春节。赵家的传统是除夕夜全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林晚挽起袖子准备帮忙,婆婆安排她负责擀皮,而明慧和婆婆自己则负责包馅。

这个安排看似合理,但林晚注意到,这样一来,她就背对着其他人,无法参与到那边的谈笑中。面团在她手中滚动,擀面杖发出规律的声响,背后的笑声仿佛来自很远的地方。

“晚晚,皮擀薄一点,”婆婆回头嘱咐,“明远喜欢吃薄皮的。”

林晚应了一声。就连她手下正在制作的饺子,也是为了迎合明远的口味。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春晚正热闹地进行着。赵建国和李素琴坐在主位沙发上,明慧和明远挤在另一张长沙发上,林晚则独自坐在一旁的单人椅上。

手机震动起来,是大学同学群里的祝福信息。林晚低头回复着,突然听到婆婆说:“晚晚,别老是玩手机,一起来看电视。”

她抬起头,笑了笑,“好的妈。”

那一刻,一种奇怪的冲动涌上心头。她突然很想大声问:“我真的属于这里吗?”但最终,她只是调整了一下坐姿,把目光投向电视屏幕。

春节过后,林晚变得沉默了许多。她不再努力寻找话题,不再刻意融入赵家的谈话,不再为每个人精心挑选礼物。令人意外的是,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种变化。她在赵家的饭桌上更加安静,更像一个旁观者。

三月初的一天,林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明远和婆家人一起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她因为工作没能出席。回到家时,屋里一片漆黑。她打开灯,惊讶地发现玄关处放着一个熟悉的礼盒——那是她送给婆婆的生日礼物,那条墨绿色丝巾。

盒子上贴着一张便条,是明远的笔迹:“妈说这个颜色太艳了,不适合她,让你自己留着用或者送人。”

林晚站在玄关,久久没有动弹。五年来积压的所有委屈、所有小心翼翼、所有强颜欢笑,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她慢慢蹲下身,抱起那个礼盒,泪水无声地滑落。

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坐在黑暗的客厅里,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第一次见明远家人时,她多么希望能被喜欢;想起婚礼上,她多么真诚地喊出那声“爸妈”;想起这五年来每一个努力融入却被无形屏障弹回的瞬间。

她想起那套精致的瓷碗,想起它冰凉的触感,想起无论盛多少热饭热菜,都难以传递到碗壁外的温度。

凌晨两点,明远回来了。打开灯,看见坐在沙发上的林晚,他吓了一跳。

“怎么不开灯?这么晚还不睡?”明远走近,才看见她脸上的泪痕,愣了一下,“怎么了?”

林晚抬起头,平静地看着他,“明远,我们谈谈。”

那场谈话持续到天亮。林晚第一次把所有感受和盘托出——那些微小的忽视,那些无形的界限,那些努力却始终得不到真正接纳的疲惫。明远从一开始的困惑、辩解,到后来的沉默、深思。

“我以为这些都不重要...”明远最后说,“我以为只要我对你好就够了。”

“你对我好,我很感激。”林晚轻声说,“但我嫁的不只是你,而是你的整个家庭。在那个家里,我永远是个客人,一个需要小心翼翼、不能犯错的客人。”

明远握住她的手,“那你要我怎么做?我该怎么帮你?”

林晚摇摇头,“我不知道。也许有些界限是永远无法跨越的。”

那次谈话后,有些事情悄然改变了。明远开始在家庭聚会中刻意把话题引向林晚,留意她是否被冷落。但这种刻意的维护,反而让气氛更加尴尬。林晚看得出婆婆和明慧眼中的不解,甚至是一丝被冒犯的不满。

清明时节,全家去扫墓。这是林晚第一次参加赵家的扫墓活动。墓园里,赵家人整齐地站成一排,林晚自然而然地站在明远身边。但当仪式开始时,婆婆却轻轻拉了她一下,示意她往后站一点。

那一刻,林晚明白了。在这个代表着血脉与传承的仪式中,她这个没有赵家血液的人,理所应当地站在外围。

回家路上,谁都没有说话。车内的空气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到了家,林晚直接走进卧室,关上了门。明远跟在后面,在门外站了一会儿,最终没有敲门。

晚饭时间,林晚没有出来。明远端着一碗粥走进卧室,看见她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夕阳。

“吃点东西吧。”明远把碗放在桌上。

那是赵家的瓷碗,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林晚转过身,看了一眼那碗粥,轻轻说:“明远,我不想再用那个碗了。”

明远愣了一下,“为什么?那不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吗?”

“正因为是传家宝。”林晚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它传的是赵家的血脉,赵家的记忆,赵家的传统。那里面,没有我。”

明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林走到衣柜前,开始收拾行李。明远慌了,拉住她的手,“你要去哪?”

“回我妈家住几天。”林晚平静地说,“我们需要一些空间,好好想一想。”

“想什么?就因为你觉得自己像个外人?”明远的语气中带着不解和委屈,“每个媳妇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妈和姐不也都是这样吗?”

林晚停下手中的动作,直视着他的眼睛:“所以这就是理由吗?因为每个女人都会经历,所以我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因为传统如此,所以我应该默默接受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明远颓然坐下。

林晚继续收拾着行李,“五年来,我一直在用那只碗吃饭。它很美,很精致,但也很凉。即使用再热的饭盛进去,碗壁也很快就会变凉。我一直以为,时间久了,总会暖和的。但现在我知道了,有些东西,本质就是凉的,捂不热。”

她拉上行李箱的拉链,“就像有些关系,不是你努力就能改变的。”

明远低着头,声音哽咽:“所以你要放弃我们吗?”

林晚在他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不,我不是放弃我们。我只是终于明白,我不必强求自己融入一个永远无法真正接纳我的圈子。这不妨碍我爱你,也不妨碍我尊重你的家人。但我需要找到一种更舒服的相处方式——为了我自己。”

第二天,林晚回到了娘家。母亲什么也没问,只是给她准备了一间整洁的客房。在这里,她用着普通的陶瓷碗吃饭,不再担心会打碎什么传家宝,不再小心翼翼地衡量每一口饭的温度。

几天后,明远来看她。他们坐在小区花园的长椅上,阳光很好。

“我和爸妈谈过了。”明远说,“姐也在。”

林晚点点头,等待下文。

“他们说...从来没有故意排斥你。”明远艰难地组织着语言,“只是...习惯了一种固定的相处模式,没意识到这会伤害你。”

“我明白。”林晚轻声说。

明远转过头看她,“那我们...还能回去吗?”

林晚沉默了一会儿,“我可以回去,但不会再勉强自己用那只碗吃饭了。”

明远似懂非懂地看着她。

“我的意思是,”林晚解释道,“我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强求在你们赵家的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可以尊重你们的传统,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明远握紧她的手,“那我该怎么做?”

“理解我,支持我,这就够了。”林晚靠在他肩上,“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和家人对立,只需要你明白,有些界限是真实存在的,不必假装它们不存在。”

周末,赵家又有一场家庭聚餐。林晚准时出席,带着自己买的水果和点心。餐桌上,那套传家宝瓷碗依旧摆在每个人面前,包括她的位置。

但当大家入座时,林晚轻声说:“抱歉,我最近手有些不舒服,怕拿不稳这么珍贵的碗,我用这个就好。”她从包里拿出一个自己买的木碗,质地温和,触手生暖。

桌上有一瞬间的寂静。婆婆李素琴看了看那个木碗,又看了看林晚平静的脸,最后看了看儿子。

明远开口了:“用什么都一样,吃饭吧。”

那顿饭,气氛有些微妙,但比想象中顺利。林晚用着她的木碗,吃得比往常自在许多。她依然无法参与赵家人的童年回忆,但不再为此感到焦虑和失落。她接受了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独特位置——一个后来者,一个不必强求完全融入的成员。

饭后,林晚依旧帮忙收拾碗筷。当她洗着自己的木碗时,婆婆走了过来。

“那个碗...挺别致的。”李素琴说。

林晚微笑:“谢谢妈。木质的感觉很温暖,我很喜欢。”

婆婆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下次...你也给我买一个吧。年纪大了,也觉得瓷碗有点凉。”

林晚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的妈。”

那一刻,她没有感受到彻底的接纳,但感受到了一种可能的妥协与共存。那或许不是她五年前期待的完美答案,但已是今天能到达的最好境地。

她依然会用那只木碗,在赵家的饭桌上,吃着自己的饭,守着自己的温度。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武道凌天 我一个神豪,当渣男很合理吧 虚空塔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我不是戏神 我接受联姻离开后,言总哭红眼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庶得容易 绍宋 明尊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官运:从遇到美女书记开始 庶子夺唐 学霸:回到初中当卷王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道士不好惹 大日我都吞了,你说我练错了?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经典收藏虚空塔 抗战时期!我在四零靠空间开挂 重生七零:知青在北大荒 带空间穿越六零:抄光仇家去下乡 七零:娇娇军嫂搬空仇人钱财养崽 军嫂重生,夺回千亿空间去随军 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穿越六零年代:我有了首都户口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快穿,我是年代文的悲惨炮灰 末世女穿越年代的肆意生活 四合院:带着仓库来到1959 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 杀手穿六零暴揍极品去下乡 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 穿越五零:我要啃小 喂!宿主!叫你生子没叫你攻略 胎穿七零:大佬心尖白月光 女配重生今天也要和师姐贴贴 瑾色香江:四合院里的少年梦 
最近更新千恋万花:怀刃绽华 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 人在九零,当了神婆 海贼:人在白团,老爹莫忧 在诡秘之主里当保姆的日子 涅盘重生:千金逆袭撕渣录 独孤剑典 西湖谜案 我有一个交易系统 少年长九,问鼎仙界 寻遗珠之四小姐 四合院:我居然是刘光齐 Fate最弱士郎与最强金闪 终极报复:系统让我做鬼也能升级 老祖宗快穿极品作死先护我崽! 【民间故事】合集 灵根太多了 六零换嫁,大小姐随军西北赢麻了 怀了末日反派的崽后,她骗吃骗喝 穿成早死首长的妻子!被全家团宠 
我的故事里有你 孤标傲世 - 我的故事里有你txt下载 - 我的故事里有你最新章节 - 我的故事里有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