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老师所提出的规劝和建议,必然就像是把泥巴做的牛扔进大海里一样,永远不会得到回应或者反馈。毕竟嬴政制定的法律制度如同钢铁般坚硬且不可撼动,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去质疑或者反驳它。
更不用说这次事件已经严重到让秦王的后代几乎全部被消灭掉了!这简直就是关系到秦国皇室血统安全稳定与否的头等重要事情啊!无论是谁,如果选择对这种行为采取纵容或者庇护态度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最终引发无法预料的巨大灾难甚至祸及整个国家。
而那些敢于与甘家和杜家相互勾结并且出钱雇佣杀手来实施暗杀行动的人们,必须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一切后果才行。
所谓“诛灭九族”这样严厉残酷的惩罚手段,并不仅仅只是用来发泄心中愤怒情绪而已,实际上也是一种向全天下展示威严力量以及警告那些心怀叵测企图篡夺王位之人的有效方式罢了。
凡是知道此次嬴政如此行事真正意图的人,都会深刻地领悟到他想要追求的并不是什么仁慈宽厚之类的美名远扬,反倒是那种冷酷无情却又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才是其最为看重之物。
虽然说那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本身并没有犯下罪过过错,但是如果就这样轻易地将他放走任由其成长壮大起来,那将来势必会成为一股极其危险可怕的势力存在着。
想当年商鞅通过树立木头来建立起信誉从而使得法令能够顺利推行下去;还有韩非子主张运用权谋法术威势等多种策略方法来治理国家也都是出于同样道理呀!
如今这些豪门贵族竟敢如此心狠手辣地下毒手伤人害命,倘若长此以往不加制止约束的话,想必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纷纷仿效学习他们这般行径,到时候恐怕整个天下都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之中难以自拔啦!
但是这群儒家的人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个事情。他们执念于仁义之表,却不见乱世崩坏之实。
所以,虽然有的人觉得淳于夫子的做法很正确,但是他们觉得,这么贸然的跟秦王对上,恐怕自己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有的人觉得说,自己的 老师虽持仁义之志,然时势不容辩驳,强谏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好的方式,就是联合其他的人,一起劝谏,或许还好一点,毕竟秦王现在正在暴怒上。
说句难听的,如果是他们的自己的子嗣差点被人团灭了,不要说给什么证据,直接就是冲上去弄死他们了。还用的着废话?
所以他们即使心里也觉得九族尽灭有点太狠了,但是他们对秦王的做法还是挺能理解的。
第二天的朝会上,淳于越难得的也过去了,毕竟,他身为博士,日常是不需要上朝的,但是大秦有个好处,就是,如果你有什么利国利民的建议,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的建议都是可以提前一天报备后,第二天一起上朝的。
所以在昨晚,淳于越就已经让自己府里的人去了礼部去进行了报备。
所以今天他过来的时候,很多消息灵通的人也都知道了,因为对他过来一起早朝的事情,并没有感到有多少 的奇怪的。
毕竟这些能提前得到消息的,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对于这次淳于越过来上朝的原因是为什么,他们都知道的八九不离十。
虽然朝堂的人,对淳于越这种人没什么好感,但是基于他是长公子扶苏的老师的份上,还有表面上和和气气的打招呼。
毕竟要是在他面前稍微的倨傲一点,不用等到明天了,当场他们儒家的人都能把那人喷的狗血淋头的。没见淳于越平时为了刷自己的业绩,就天天逮着王上喷吗。
也就是前两年被几个公子联手做了个局,这才老实了几天。
所以他们平时见到淳于越直接就是躲着走的。虽然看着好像有点没面子,但是起码耳朵清净点。
毕竟他们这些人都是手上会功夫的,万一怒上心头,把人打了,这可就是无语了。所以,躲着走,起码安全点啊。毕竟他们都看到淳于越今天的表情可不怎么好。
。。。。。。
“上朝。。。。。。”随着传令内侍的声音传了出来,麒麟殿的大殿内,所有人都对坐在王座上的嬴政恭敬的行礼道:“王上万年,大秦万年。”
随着众人行礼结束,一晚上憋着睡不着的淳于越再也忍不了的第一个站了出来。
“王上,臣有要事要奏。”看着淳于越那一张憋得涨红的脸,嬴政心里默默翻了个白眼。知道这是对于甘家跟杜家那些个世家下手的事情,让这个满嘴都是仁义道德的儒家魁首坐不住了。
“淳于博士,有事情,但说无妨。”嬴政语气冷漠的说道。
“臣敢问,王上为何诛尽甘家,杜家满门?”淳于越一脸气愤的说道。
听到这,朝堂上的所有人都不免看傻子一样看着淳于越的,毕竟,谁不知道杜家跟甘家居然敢让刺客刺杀王上的公子跟公主,关键,还是想团灭的那种,这对于谁家,都是不能忍的事情的。这如果都能忍下去,那么大秦的王位都得换世家上来坐坐了。
嬴政那双如鹰隼般的眼睛,紧紧盯着淳于越,随后说道,“怎么,淳于博士是不知道他们被诛杀的原因吗?寡人记得寡人有昭告大秦上下的啊。”
淳于越挺直了脊背,义正言辞道:“臣自然知晓他们犯下大罪,可株连九族,实在过于严苛。那些无辜的妇孺孩童,他们何罪之有?王上此举,有违仁德之道啊。”
嬴政冷哼一声,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淳于越,“淳于博士,乱世当用重典。若此次不严惩,日后世家大族皆有效仿之举,我大秦王室安危何在?天下秩序又何以维系?那些妇孺孩童虽无辜,可他们身处世家,享受世家带来的荣华富贵,便也需承担世家犯错后的后果。寡人要的,是大秦长治久安,是铁血秩序,而非妇人之仁。”
朝堂之上,众人皆屏气凝神,不敢言语。淳于越却毫不退缩,继续说道:“王上,仁者爱人,若一味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虽能震慑一时,却难以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望王上三思啊。”
嬴政怒极反笑,“淳于博士,你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可这天下,若没有强硬的手段,如何能统一?如何能安定?那些世家大族,仗着自身的势力,肆意妄为,若不加以严惩,他们只会更加猖狂。寡人此举,正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警示,让他们知道,犯我大秦者,虽远必诛,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
淳于越还想再争辩,嬴政却一挥手,打断了他的话,“此事寡人已决,淳于博士不必再多言。若再有此等妄议朝政、阻挠法令之举,休怪寡人不念你为扶苏老师之情。”说罢,嬴政不再看他,目光转向朝堂众人,“还有何事要奏?”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人皆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淳于越站在原地,面色涨红,眼中满是不甘与愤懑,却又不敢再出言反驳。
此时,李斯微微抬起头,小心翼翼地看了眼嬴政,又迅速低下,心中暗自思忖,这淳于越也真是大胆,竟敢在朝堂之上如此直谏,也不看看如今王上的态度。
王老将军则是一脸凝重,他深知王上此次的决心不可动摇,这淳于越怕是难以改变局面了。
过了一会儿,朝堂上一位大臣犹豫了片刻,缓缓站了出来,躬身行礼道:“王上,臣有一事要奏。近日边境传来消息,有异族在边境蠢蠢欲动,似有侵犯之意。”
嬴政听闻,眉头微微一皱,眼神中闪过一丝凌厉,“传令边境守军,加强戒备,若有异族敢来犯,格杀勿论。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探明其意图,若其有归降之意,可酌情接纳;若执迷不悟,那便让大秦的铁骑踏平他们的部落。”那大臣连忙应道:“遵旨。”
随后,又有几位大臣依次奏报了一些各地的事务,嬴政都一一做出指示。朝堂上的气氛渐渐缓和了一些,但淳于越依旧站在原地,神情落寞。
他心中明白,自己的谏言未能改变王上的决定,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挫败。他一直秉持着儒家的仁义之道,希望王上能够以仁德治理天下,可如今看来,自己的想法与王上的理念相差甚远。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陆续退朝。淳于越失魂落魄地走出麒麟殿,两个同为儒家出身的大臣对视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前去。其中一个轻声说道:“淳于夫子,王上心意已决,此事怕是难以更改了。您又何苦在朝堂之上如此强谏呢?”
淳于越长叹一声,“我身为大秦博士,长公子之师,若不能为那些无辜之人发声,又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只是可惜,我这番苦心,怕是无人能懂了。”
说罢,他摇了摇头,缓缓离去。留在原地的两个大臣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皆是感慨万千。
要知道嬴政以法为剑,斩断私门勾连,虽血腥却立威信。淳于越之怒,是旧世儒生的悲鸣;而嬴骜之决,则是新秩序的奠基。
雨声淅沥,仿佛天地亦在低语:乱世用重典,非暴也,乃不得已也。嬴骜看着窗外,听着小黑说的今天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后,收回目光,低声叹道:“法若无威,国将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