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脚印飞舞

首页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雪满风刀 史上第一纨绔 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 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小阁老 大明:五年狗县令,震惊朱屠夫 开局截胡五虎上将 玄武裂天 北宋穿越指南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脚印飞舞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全文阅读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txt下载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1章 万石张叔列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话说这万石君,本名奋,他老爹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他们家就搬到了温地。那时候,高祖正在东边跟项籍打得火热,路过河内,万石君当时才十五岁,是个小吏,就负责接待高祖。高祖跟他聊了几句,觉得这小伙子挺恭敬的,就问他家里情况。万石君说:“我就一个老妈,还不幸失明了,家里穷得叮当响。不过我姐会弹琴。”高祖一听,乐了:“那你愿意跟我混吗?”万石君连忙点头:“当然愿意,我一定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就把他姐召进宫当了美人,万石君也成了高祖的贴身小秘书,负责接收文件和接待宾客。因为姐姐的关系,他们家还被迁到了长安的豪华住宅区。就这样,万石君一路混到了孝文帝时期,凭借积累的功劳,做到了大中大夫的职位。他这人没啥文化,但恭谨的态度那是没话说的,没人比得过他。

到了文帝时期,东阳侯张相如因为某些原因被免去了太子太傅的职位。文帝就开始物色新的太傅人选,大家都推荐万石君。于是万石君就成了太子太傅。等孝景帝即位后,万石君更是飞黄腾达,被任命为九卿之一。不过呢,因为他在朝廷里威望太高,景帝怕他功高震主,就把他调到诸侯国去当相了。

万石君有四个儿子:建、甲、乙、庆,都是遗传了老爸的优良传统,恭谨孝顺,个个都是官场上的好手,官职都做到了二千石。景帝看了都羡慕不已:“这万石君一家子都是二千石官员,真是把尊荣和宠爱都集于一身了。”于是就给万石君起了个外号叫“万石君”。

到了孝景帝晚年,万石君以大夫的身份退休回家养老,但每逢重要节日还是会进宫朝见。每次经过宫门的时候,万石君都会下车步行以示恭敬,看到皇帝的车马也会恭敬地行礼。他的子孙们如果担任小吏回来探望他,他也一定会穿着朝服接见他们,而且从来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如果子孙们犯了错,他也不会大声责骂,而是让他们坐在旁边,对着桌子不吃饭。然后让其他儿子互相责备,最后再由家里的长辈光着膀子诚恳地道歉求罪,直到犯错的人改正为止。家里如果有成年的子孙在旁边,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戴着帽子,保持端庄的样子。家里的仆人们也都恭恭敬敬的,一点都不敢马虎。皇帝赐给家里的食物,万石君一定会先磕头再吃,就像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家里办丧事的时候,也是哀痛得不得了。他的子孙们也都遵守他的教诲,这样做。所以万石君家以孝顺恭谨闻名于全国,就连那些齐鲁地区的儒生们也都自愧不如。

哈哈,这万石君一家可真是有意思啊!建元二年那会儿,郎中令王臧因为学问太多而实际行为太少,被皇上给收拾了。皇太后一看,觉得这不行啊,咱们得找个实打实的人来干这个活儿。于是她就想到了万石君家,这家人可是出了名的“少说多做”,于是就提拔万石君的长子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庆则做了内史。

万石君都老得白头发一大把了,身体还硬朗得很。建当了郎中令后,每五天回家洗一次澡,顺便拜见老爹。他进了自己的屋子,偷偷问侍者老爹的衣物放在哪儿,然后亲自给老爹洗衣服,洗完再交给侍者,还不敢让万石君知道,生怕他老人家觉得不好意思。建这人在外面可是能言善辩,但一见到皇上就紧张得像个哑巴似的,啥也说不出来。皇上觉得这货挺有意思的,就对他特别尊敬。

后来万石君搬到了陵里住。有一次,内史庆喝醉了回家,进了外门也不下车。万石君听说了这事儿,气得饭都不吃了。庆一看这架势,吓得赶紧光着膀子去请罪,但万石君就是不搭理他。于是庆就把全家人都叫上,包括他哥建,一起光着膀子去请罪。万石君这才发话:“内史啊,你是贵人,你进村子里,那些长老们都吓得躲起来了,你却坐在车里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像话吗?”说完才让庆起来。从那以后,庆和其他子弟进家门都得跑着去。

万石君在元朔五年去世了,长子建哭得死去活来,走路都得拄着拐杖。一年多后,建也去世了。他们这一家子都是孝子,但要说最孝顺的,还得是建,比万石君还孝顺呢!

建当郎中令的时候,有一次写奏折,写完一看,哎呀妈呀,写错了!“马”字后面应该写五个尾巴,结果他只写了四个,少了一个!这要是被皇上知道了,非得把他脑袋砍了不可!他吓得半死,赶紧想办法补救。你说这建啊,真是个谨慎到不行的人,平时做事也都是这样小心翼翼。

万石君家的小儿子庆,后来成了太仆,负责给皇上驾车。有一次皇上问他车里几匹马,庆这小子也是实诚,他直接用马鞭数了一下,然后举手说:“六匹!”哈哈,庆在兄弟几个中算是比较直截了当的了,但就算是这样,他也得数数才能回答皇上的问题。后来庆去齐国当了丞相,整个齐国的人都特别羡慕他们家的品行,都不用多说什么,齐国就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还特地为他立了祠堂。

到了元狩元年,皇上立了太子,开始选可以当太子师傅的人。庆就从沛郡太守升职为太子太傅,七年后又升为了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秋天,丞相犯了错被免职了。皇上下令让御史大人选新丞相,说:“万石君是先帝的尊臣,他的子孙又孝顺,就让御史大夫庆当丞相吧,再封他为牧丘侯。”那时候汉朝可是忙得不可开交,南边要攻打两越,东边打朝鲜,北边驱逐匈奴,西边还要讨伐大宛。皇上到处巡游,修古祠,封禅,搞礼乐。国家开支大,桑弘羊他们负责赚钱,王温舒他们搞严刑峻法,儿宽他们则推崇文学,一路升到九卿。反正那时候丞相就是个摆设,啥事都不归他管,他只要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坐着就行了。庆当了九年丞相,也没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有一次他还想弹劾皇上身边的红人,结果没成功,反而被人倒打一耙,只能自己掏钱赎罪。

元封四年,关东地区有两百万流民,还有四十万没登记在册的。公卿们商量着要把这些流民迁到边疆去。皇上觉得庆这老头子太谨慎了,不适合参与这种大事的讨论,就让他回家养老去了,然后让御史大夫他们继续讨论。庆一看自己这丞相当得这么失败,就上书说:“我真是愧对丞相这个职位啊,我没啥本事,国家也搞得一团糟,仓库都是空的,百姓都流亡了,我该被砍头才对,但皇上您又不忍心杀我。我请求辞去丞相的职位和侯爵的封号,回家养老,给有才能的人让路。”皇上看了这封信,就说了:“国家仓库都空了,百姓都穷得流亡了,你还想把他们赶到边疆去,这不是火上浇油吗?你还想辞职,你以为辞了职就能解决问题吗?”庆听了这话,羞愧难当,只好又回去继续当他的丞相了。

哈哈,这庆哥啊,确实是个谨慎得不能再谨慎的人,但也就仅限于给老百姓说几句好话了。过了三年多,太初二年的时候,庆哥就驾鹤西去了,被追封为恬侯。他儿子德,庆哥生前特喜欢这小子,于是皇上就让他继承了侯位。不过后来这小子当上了太常,因为犯法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还是花钱赎了罪,变成了平民。想当年庆哥当丞相时,他们家的子孙当官的,官职达到二千石的就有十三人。但自从庆哥去世后,他们家的官运就开始下滑,那孝顺谨慎的家风也日渐衰败了。

再来说说建陵侯卫绾,这位老哥是代大陵人。他呀,一开始是负责皇帝车队的,后来因为工作表现不错,被文帝提拔为中郎将。他这人也是那种老实巴交、没什么心机的类型。孝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次请皇上的近臣们吃饭,结果卫绾这家伙就装病不去。文帝临终前还特地跟孝景帝说:“卫绾是个老实人,你得好好待他。”文帝去世后,孝景帝即位,一开始对卫绾也是不闻不问,但卫绾依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

有一次孝景帝去上林苑游玩,叫卫绾一起坐车。回来后,孝景帝问卫绾:“你知道为什么我能让你跟我一起坐车吗?”卫绾回答:“我就是个赶车的,因为工作表现不错,被提拔为中郎将,至于为什么能跟您一起坐车,我还真不知道。”孝景帝又问:“我当太子的时候请你吃饭,你为什么不来?”卫绾说:“哎呀,那真是罪该万死,我那时候是真病了!”孝景帝听了,就赐给他一把剑。结果卫绾说:“先帝赐给我的剑一共有六把,我一直没敢用。”孝景帝惊讶地问:“剑是给人用的,你怎么一把都没用过?”卫绾说:“都还在呢。”孝景帝就叫人把六把剑都拿来,一看,果然都还在,连剑鞘都没拆过。

卫绾这人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能替人背锅。郎官们犯了错,他常常主动承担责任;有了功劳,他却总是让给别人。孝景帝觉得他人品不错,很廉洁,没有私心,就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后来吴楚之乱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将军,带领河间国的军队打败了吴楚联军,立了大功,被提拔为中尉。过了三年,因为军功卓着,孝景帝前六年的时候,卫绾被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孝景帝废了太子,杀了栗卿等人。他觉得卫绾是个老实人,不忍心处罚他,就让他回家养老去了。然后让郅都去处理栗氏家族的案子。等案子处理完了,孝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又把卫绾召回来,任命为太子太傅。过了很久,卫绾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又过了五年,他接替桃侯舍当了丞相。每次上朝奏事,他都是按照职责来,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从刚开始当官到成为丞相,他始终都是那个样子,没啥可说的。孝景帝觉得他敦厚老实,可以辅佐少主,所以对他非常尊敬和宠爱,赏赐的东西也特别多。

哎呀,这位直不疑老哥真是够豪气的啊!当了丞相三年后,景帝驾崩,武帝即位。建元年中,因为景帝生病时很多官员都被牵连进了无辜的案件,而直不疑觉得自己这丞相没尽到责任,就主动请辞了。后来直不疑去世,他儿子信继承了爵位,可惜因为“酎金”问题(古代一种祭祀用的金子,因质量问题被罚)被剥夺了侯爵。

说到直不疑,这位南阳老兄可是个传奇人物。他当郎官的时候,服侍文帝。有一次,他的同屋室友回家探亲,误拿了另一位室友的金子。金子主人发现后,怀疑是不疑偷的。不疑倒也不辩解,直接买了金子赔给人家。后来那室友回来,把金子还给了不疑,真正的“小偷”才羞愧难当。这事儿传出去后,不疑就被大家称为“长者”。文帝也对他赞赏有加,一路提拔他到了太中大夫的职位。

不过呢,朝廷里总有些人喜欢嚼舌根。有人就说:“不疑这小伙子长得是挺帅,但总拿他老婆和他嫂子之间的‘友谊’当话题,这合适吗?”不疑听了这话,淡定地说:“我压根儿就没哥啊!”但他也懒得去解释那些无聊的谣言。

吴楚之乱时,不疑老哥也是勇猛异常,带着兵马就去平了叛乱。景帝后元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天子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塞侯。可惜啊,到了武帝建元年中,他和丞相绾都因为一些小过错被免职了。

这位不疑老哥可是个“无为而治”的高手,他学的是老子的思想。他当官的时候,总是尽量保持低调,生怕别人看出他是个当官的。他也不喜欢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名声,一心只想做个“长者”。不疑去世后,他儿子相如继承了爵位,但孙子望又因为“酎金”问题被剥夺了侯爵。

再来说说这位郎中令周文,哦不,应该叫周仁。这位老兄是任城人,因为医术高超而得到赏识。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让他做了舍人。后来,周仁一路积功升迁,孝文帝时更是升到了太中大夫的高位。景帝即位后,更是直接提拔他为郎中令。这位周仁老兄,可真是医术高超,官运亨通啊!

哈哈,这位周仁老兄可真是有意思!他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经常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连裤子都尿湿了,好像故意要显示自己不干净似的。但没想到,就这种“邋遢”样,居然让景帝对他刮目相看,经常带他进后宫玩“秘戏”。直到景帝驾崩,周仁还是郎中令,但人家就是一言不发,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武帝即位后,看在他是先帝老臣的份上,也对他十分敬重。后来周仁因病退休,拿着二千石的俸禄安享晚年,他的子孙也都混得风生水起,官运亨通啊!

再来说说这位御史大夫张叔,原名张欧,是安丘侯说的庶子。在孝文帝时期,他就因为擅长处理刑事案件而名扬四海,还因此被太子召见。但你别看他是搞刑法的,其实人特好,特别厚道。景帝时期,他备受尊重,一直担任九卿的要职。到了武帝元朔四年,韩安国被免职,张欧就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他当官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说人坏话,总是以诚待人,让人觉得他是个长者。他的下属也都很尊敬他,不敢在他面前撒谎。武帝问他案件的时候,他觉得能放人的就放人,实在不能放的,才会含泪签字。可见他这人真是有爱心啊!

后来张欧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就请求退休。武帝也爽快地批准了,让他以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养老。他的家也搬到了阳陵,子孙也都混得不错,都是大官。

太史公说:“孔子曾经说过,‘君子要少说多做’,这不就是说的万石君、建陵侯、张叔他们吗?他们虽然不严厉,但教育有方;虽然不苛求,但治理有术。塞侯虽然有些小聪明,周文虽然擅长阿谀奉承,但君子也不会因此就讥讽他们,因为他们至少还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真正有品德的君子啊!”

哈哈,万石君孝顺谨慎,成了国家的楷模;周仁数马,虽然有点傻,但也显得可爱;绾无他肠,直来直去;塞有阴德,做好事不留名;刑名张欧,虽然严肃但也有人情味。他们这些人啊,都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典型代表,值得我们学习啊!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小妻太水嫩:陆教授花式宠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剑帝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魔艳武林后宫传 渔港春夜 穿成奸臣嫡女,她本色出演 都市偷心龙爪手 何不同舟渡 这个人仙太过正经 神医嫡女 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 春满香夏 深海余烬 四合院:刘光齐的自赎之路! 快穿女配专抢女主剧本 逼我下乡?科研军嫂搬空你全家 四合院之我养了一万只野猪 重生藩王:我有一款辅助系统 权力巅峰:从借调市纪委开始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抗日之铁血使命 北宋大丈夫 抗战之烽火燃血 谍影:命令与征服 雷武 诸天从星汉灿烂开始 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 爸,这好像是北宋 我的谍战岁月 我在大雍以武称帝 师士传说 游戏民国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大唐之最强酒楼 我的食客来自历史 我以我血挽山河 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 晚明 
最近更新带着美女闯三国 云尧长歌 三国之开局被捆到刘备军营 大唐:九五至尊 大明:老朱偷看我日记,绷不住了 天幕:海外遍地银山金树,速抢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 大唐:灵气复苏,全民修仙! 穿越原异界寻仙 一条路要走多远才会是尽头 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 关于我魂穿汉末玩争霸这小事 开局穿成奶娃子 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 穿宋,造反!【变宋】 风入邺 才下刑场,便上战场 大汉天子,我能开启群臣天赋 重生赘婿人生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脚印飞舞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txt下载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