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完成后,水下古城的开发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围海堤坝已经全部修建完成,巨大的抽水机日夜不停地工作,将古城区域的海水抽干。
随着海水一点点退去,一座完整的北宋县城遗址渐渐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
城墙高约五米,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坍塌,但主体结构依然完好,城墙上的垛口、箭楼遗迹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当年士兵防守时留下的箭孔;
街道用青石板铺成,宽约三米,虽然历经千年海水浸泡,石板上的车辙印依然清晰,能想象出当年车马往来的繁华景象;
县衙位于古城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大堂、后宅、库房的遗迹保存完好,大堂中央还能看到当年官员办公时使用的案台遗迹,案台上的刻痕像是还残留着当年的墨渍;
商铺沿着街道分布,一共有五十多家,有的商铺里还能看到当年摆放商品的柜台、货架遗迹,甚至在一家商铺的角落里,还发现了当年用来称量货物的铜秤。
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也全部建成。
游客服务中心采用了仿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屋顶上还雕刻着精美的龙纹图案,门口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写着 “望海县古城遗址游客服务中心” 十个金色大字。
服务中心里面设置了咨询台、导游服务站、文物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穿着北宋时期的服饰,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
文物展示区里,摆放着修复好的竹简、陶片、青铜编钟等文物的复制品,旁边还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方便游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
停车场位于景区入口处,能同时容纳五百多辆汽车,地面铺着绿色的透水砖,不仅防滑,还能收集雨水。
停车场里专门设置了二十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还有十个无障碍停车位,方便不同需求的游客。
观光步道沿着古城的街道修建,采用了防滑的青石板材料,和古城的街道风格保持一致。
步道旁边设置了木质的护栏,护栏上挂着小小的灯笼,晚上点亮后,整个古城会变得格外温馨。步道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休息亭,亭子采用了北宋时期的攒尖顶设计,里面摆放着石桌石凳,游客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千年水下古城,林风主动担任了东渔村文旅项目的旅游大使,开始为古城的宣传造势。
他先是在东渔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闭关三天,写了一份详细的宣传策划方案。
方案足足有五十多页,里面不仅详细介绍了水下古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物价值,还结合东渔村的渔家文化,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的旅游体验项目。
“宋朝县令断案” 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穿上北宋时期的官服 ——
县令穿的绯色公服,县丞穿的绿色公服,主簿穿的青色公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
然后在县衙的大堂里,根据竹简上记载的民间纠纷案例,比如 “张家丢了鸡,怀疑是邻居李家偷的”“王家和刘家因为宅基地边界吵架” 等,进行断案。
工作人员会扮演原告、被告和证人,引导游客按照北宋时期的法律流程进行审理,最后根据游客的判决结果,讲解当年县令的真实判决,让游客感受古代官员的办案流程。
“古代商铺经营” 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修复好的商铺里,穿上古代商人的服饰,售卖北宋时期的特色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
这些商品都是根据北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仿制的,丝绸的花纹、瓷器的样式、茶叶的品种,都和当年一模一样。
游客需要学习古代的称重方法、记账方式,甚至还要用北宋时期的货币 —— 铜钱和交子进行交易。工作人员会扮演顾客,提出各种问题,比如 “这匹丝绸多少钱一尺?”“能不能便宜点?”,让游客体验古代商人的生活。
“渔家赶海体验” 项目,游客可以跟着东渔村的渔民,乘坐传统的木船出海。
渔民会教游客怎么辨认潮汐的时间,怎么使用赶海工具 —— 赶海铲、小渔网、水桶等,还会讲解各种海鲜的生活习性,比如螃蟹喜欢躲在礁石缝里,蛤蜊生活在浅滩的泥沙里。
游客可以亲手捕捞海鲜,收获的海鲜可以带到海边的餐厅里,由厨师加工成美味的海鲜大餐,比如清蒸螃蟹、辣炒蛤蜊、海鲜粥等,让游客体验从捕捞到品尝的全过程。
方案写完后,林风又亲自带队,开始拍摄宣传片。
他通过贺语嫣的关系,邀请了上海一家专业的摄影团队,团队里有曾参与过国家级纪录片拍摄的摄影师、导演和剪辑师。
为了拍摄出最好的效果,林风还特意协调了考古队、施工队和村民,确保拍摄顺利进行。
宣传片的拍摄花了整整十天时间。
开头的镜头从东渔村的码头缓缓推进,清晨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渔民们驾驶着木船出海,渔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发出清脆的叫声;村里的老人坐在家门口,手里拿着针线缝补渔网,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
接着,镜头缓缓潜入海底。
阳光透过海水,在古城的城墙、街道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是撒了一把碎金子;
一群群五颜六色的鱼儿在古城遗迹间穿梭,有的在城墙的垛口间捉迷藏,有的在街道的石板上摆尾巴,仿佛在守护着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
海底的珊瑚和海草缠绕在古城的柱子上,像是给古城披上了一件彩色的外衣。
然后,画面一转,巨大的抽水机开始工作,轰鸣声在海面上回荡,海水渐渐退去,古城遗迹一点点露出水面 ——
先是城墙的顶端,然后是街道的石板,最后是县衙的大堂。考古队员们穿着雨衣,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有的队员拿着小刷子,轻轻刷去竹简上的泥沙;
有的队员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陶片上的彩绘;还有的队员用特制的工具,将出土的青铜编钟抬到展柜里,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