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首页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孕期掉眼泪,佛子轻哄娇妻放肆宠 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糊咖一身反骨,就爱给人添堵! 另谋高嫁:这侯府夫人我不做了! 穿到八零家属院:撩的兵王心尖颤 快穿,我是年代文的悲惨炮灰 快穿:好孕爆棚,帝王掌中宝 穿到六零满世界找宝藏 反派!你人设歪了啊!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三第28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入。

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寤」,就是醒。览尘斯忆:「览尘」,就是打妄想,就跟参观游览一样。「斯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回忆。把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情像看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回忆,就好像游览一样。失忆为忘:想不起来的事情就算是忘记。

是其颠倒:这个回忆啊、忘记啊,都叫「颠倒」。怎么颠倒呢?按照我们生命的历程,是不是一直往前走啊?可是我们往往回想过去的事情,这是倒退了。

生住异灭:概括前面的回忆啊、忘记啊、睡觉啊、醒来啊,醒来的时候我们在做种种的回忆。这个意入所面对的是法尘——法尘是过去时、过去地、过去事留在头脑中的影子。「生住异灭」这四个字概括两个字就是「生灭」,这是从过程来讲。比如想见一个事情,想了就「生」了;然后把这个事情想完整了,是不是叫「住」?但我们不可能老想一件事啊——想吃苹果了,就变成「异」了;等到了想吃核桃仁的时候,前面吃苹果的那个念是不是又「灭」了?然后核桃仁往下,是不是继续进行这种过程呢?这是把我们心态变化的过程作了一种细致的描述,我们是不是一天到晚就是这种过程?

吸习中归:「吸」,在这里是吸收、收集。收集什么东西呢?收集我们以上醒来的时候所打的妄想和回忆,睡觉做梦中回忆,一天到晚心里想的、嘴巴讲的、身体做的,是不是都在头脑里形成回忆?这个「习」呢,就是以上生住异灭造的种种业(身业、口业、意业),是已经形成的一切的历史。「中归」,因为这里讲意入,意入就是讲意根,意根一般地说为第七识,也有的说为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叫意根;如果讲得详细一点,通过第七识吸入传送到第八识。所以「吸习中归」归到哪里呢?归到第八识。

眼、耳、鼻、舌、身在造种种的业,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境界上。吃了饭以后漱口,漱了口以后要散步……它一秒钟一秒钟地否定。但它能不能否定?不能,那怎么办呢?就要通过意根把前面一切的作为保存到阿赖耶识仓库,即第八识。

不相逾越: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三业,我们这个生生世世轮回的计划,与这个后浪、前浪一样,它也有个前后的顺序。先造的业要先成熟,但是也有例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点你这个业的影响力刻骨铭心太深太大,它可以先受报。这就是《楞严经》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圆顿大法一步登天,不立阶梯。「不相逾越」,是普遍性而言,因果报应不能逃脱;但对于大善大恶之人可以逾越,改变因果报应的流程,这是特殊性。

称意知根:「意知根」就是讲意入。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里的「意」包括意入,也就是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这个本体,「劳」,包括意入通过的眠、寤、忆、忘,以及通过的心脏、肉团、法尘等等,凡是涉及到我们这个心能够感受到的。「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十法界一切万法都是由一人一念之所变现。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刚才讲的「生、住、异、灭」四相是不是生、灭二相呢?睡和醒是不是也与生灭相对应?醒过来是生了,睡过去是灭了。睡和醒是两种妄相,回忆和忘记其实也是两种妄相,妄相就是妄尘。醒来和睡觉都可以回忆和忘记,在回忆的当下就是忘记。由于这两种妄尘「集知居中」——就今生今世而言,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能不能消灭掉啊?不能消灭。居哪个中呢?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就在我们意根之中。第七识既有组织作用,又有搜集、保存作用。这个时候它和第八识不分家了。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如果造恶业,在阿赖耶识里是不是也影响其它的第七识?那我们造善业,同样来讲,是不是也影响其它的第七识?所以一正一反,我们就知道怎样积累功德。一是自己积累功德,其次是随喜别人功德,要懂得用好心。

我们回想一下前面讲五种入——发见居中、发觉居中、发闻居中,这里不是讲「发」,是讲「集」。前五者居于哪里呢?居于眼根之中,居于耳根之中,居于舌根之中,它那个根是指色法。这是方便说,其实也是居识心之中,是尘。那么意入呢,不是居于肉根之中,是居于识心之中。第七识和第八识这段要分开。有的时候为了开导初学人,可以把它说为是心脏,但心脏不是意根。那为什么有时候把它说为心脏呢?因为心脏死了人是不是就没有知觉了?是从这个角度来讲。

吸撮内尘:「吸撮」,就是收集整理,这个「内尘」就是五种俱生意识。这五种俱生意识在时间改变、环境改变以后,已经不复存在,就变成我们的回忆,成为法尘。

见闻逆流:这是解释「吸撮内尘」。「吸撮内尘」,送到哪里去啦?「见闻」,以二概六。怎么概六呢?前面讲五种俱生意识,还包括我们的独头意识,就是六种意识啊。六种意识就是记载着我们造的种种业的那种回忆。「逆流」,本来我们六种意识心是往外攀缘的,时过境迁又返回到阿赖耶识仓库里,就是通过这个第七识把它回收进去。

流不及地:这个有几种解释,可以圆融起来。「不及地」,是指意识心所不能观照到的境界。由于六种意识心是把八识里的种子通过七识往外攀缘,养成了习气了,所以它不往里看。往里看要靠智慧。

比如,拳头变成手掌,我们习惯了眼睛只能看到手掌、手指,但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所以这个拳头就是「流不及地」。心能不能看到啊?所以这个「流不及地」唯智乃知。

名觉知性:「觉知性」,就是意根之性。佛在前面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要找到我们这个意根,显这个意根,是解决这个问题。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意根的这种觉知性如果离开睡觉、清醒、回忆、忘记这四相——注意,这生灭二尘包括四相,毕竟无体。

我们要相信,把这个《楞严经》听懂了,生生世世高枕无忧啊!我们肩上任重道远!一定要相信,真理不可战胜!在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的这段时期,我们发心去领众修行,能不能?(能!)佛当年在法华会上登台点将一般,说:「我灭度以后,谁敢在末法时代领众受持《法华经》?」那些阿罗汉们都是讲到其它佛土去,唯有菩萨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我们就是愿意到娑婆世界去,到最苦的地方去!」我们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当然度化的方法种种,可以表扬他、劝导他、鼓励他,可以哄他、骗他,也可以骂他、打他,还可以逗他——不拘一格,首先用心要正。不要怕人家议论,因为我们是宣传真理。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这个「如是」啊,在经典上出现最多。千经万论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特别是两个如是放在一起,「如是阿难,当知如是」,法味无穷啊!

昨天有个教授请我写几句话,因为今天讲到「如是」啊,所以我写:「如是我。我是如。我如是。此乃真如是我闻也。」这么几句话。他很有智慧,说自己虽然讲不出来,但是懂了。圆人讲法,事圆、法圆、语言都圆,问题你自己圆了没有?所以明心见性太重要了。你真正明心见性,是活嘴活下巴,怎么样讲都能叫人开智慧。

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这里是不是讲非因缘呢?圆顿大法就在这里。你不要讲破因缘法就是非因缘,你破不了。因缘是不是我?非因缘,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是随因缘而现之法。

我这个觉知性本来就是我的一个念,那睡觉、清醒、回忆、忘记,是不是还是我的一个念啊?是我自己的一个念变成了睡,变成了醒,变成了回忆,又来显现出我这个能知、所知。是不是我一个人在玩游戏啊?只有《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叫「示真实义」,《楞严经》讲到现在有没有讲什么善或者恶?完全是在讲一个真实。《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叫我们明白什么是佛。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如果讲它是从醒来的话,那么睡的时候觉知性就没有了。没有觉知性,是不是永远就醒不来?没有觉知性,我们睡觉的时候怎么能做梦啊?「将何为寐」,就是谁来睡觉啊?这下面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加一段,「若从寐来,醒即随灭,将何为醒?」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这个「生时有」应该讲回忆的时候有,死的时候这个觉知性就没有了,离开这个肉身了。回忆的时候有觉知性,那么当我们回忆不起来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觉知性了?没有觉知性的话:哎呀,这个事情我想不起来了——谁觉知你想不起来的?所以忘记也是一种觉知性。就像声音一样,动的时候是动音,静的时候是静音。那这个忆知性也一样,回忆的时候叫忆知,忘记的时候叫忘知。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如果从忘记的时候我才能生出这种觉知性,那回忆起来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这个觉知性啊?没有觉知性你怎么能回忆问题?回忆本身就是一种觉知性。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如果讲它是从根出,注意,醒和寐这二体本身它都没有着落,都不是一个实体,是不是虚中加虚啊?所以,「此觉知者」,这个意入,就是我们的这个觉知之性,「同于空华,毕竟无性」。在第二义谛,在十法界里,不能说它是谁生的,找不出娘家来,这是讲的非自生。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虚空是顽钝之体,而意入是一种灵体。无情不能生有情,顽钝之体怎么能生出个灵知性来呀?如果说虚空能够生出我们灵知性,它叫不叫虚空?不叫。虚空生出了灵知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意入没有一个可受、可用的真实的实体,但它就是存在。我就是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头脑什么也不想,你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啊?他那个东西随时可以叫你张口说话,随时可以叫你开眼看东西,随时可以叫你抬腿走路。「本非因缘」,它是由因缘而显现,不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从本质上来讲,它原来如此,法尔如是,是个真实存在。「非自然性」,是显示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妙用。

这个六入,到这里告一段落。需要强调一点,每一种入的后面,以及前面五蕴的后面,都可以加一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更圆满。因为前面有问,「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五阴也是的,「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果加上去呢,就显得头尾呼应。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是不是十二处?佛采取开色合心的办法来开导,其实就是一个心分为色法和心法来展开。这十二处也是我们在自己跟自己捉迷藏,也是我们这一念在显现呐!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这是正面提出,第一处就是眼入和色尘从何而来。眼入是能见,色尘是所见。是因为所见的色相生出了能见的眼见?还是因为眼见生出了色相?「只陀树林」,就是佛和他的弟子们修行的道场,也叫只树给孤独园。「只陀」,就是只陀太子,他供养树木花草。「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的一个雅号,因为是他买下的地皮。所以全称叫只树给孤独园。

「色生眼见、眼生色相」——某生某,这是方便说。前面讲了「法生心生,心生法生」,我们分析过了。在这里的这个色相,注意,只能是它的颜色,而不能指这个固体物。眼睛所生的固体物,这是不可能的。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现在提出第一种假设。如果说眼根能够产生出红、黄、黑、白、亮、暗这种种色相的话,那么虚空里没有一切的色相。「色性应销」,就没有办法谈什么色不色的事情。「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讲到底,如果没有色相的话,还有什么东西啊?固体物如果没有色相的话,你能不能判别出来啊?「色相既无,谁明空质」,我们平时之所以知道有虚空,是因为有形有相的物质跟它相对待。连一切色相都没有,你还说什么虚空不虚空?

「空亦如是」,这四句是把上面这段经文里的这个色相换成了一个空。怎么「如是」呢?「若复眼根生空相者,见色非空」,是不是换过来了?是眼睛生出的空,而不是外界的虚空。「空性应销」,在外界没有空,空就销掉了。「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虚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空相既无,谁明色相」,色相与空相对,没有空相怎么识别色相?叫「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如果讲这个色尘能生出我们眼睛能见的这种见,会造成什么样的反常呢?那我们仰头看虚空的时候,虚空中没有色,没有色是不是没有见啊?没有见你能不能看到虚空呢?(不能)。见不到空的人能不能见到色?也见不到。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既然见不能生色,色也不能生见,它们是不是都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种逻辑推理。「俱无处所」,这里就是讲非因缘所生法。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没有实体,没有来源,又明明白白现在当下。见与色、与空、与眼本来就是我们的性具功德,本来也是我们的事造功德。无形无相也是真,有形有相也是真,因缘和合并不是因缘所生之法。谁也生不了谁,为什么?只能自己把自己变现。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只陀园中,食办击鼓:吃饭的时候就要敲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一撞钟大家就知道赶快到大殿集合,或者到哪里集合,就有事了。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就这个现象来展开耳根与声音这两处,把它会归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伐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如果说是因为声音来到耳边,那我在室罗伐城乞食的时候,只陀林就没有我了。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那这个声音一定是只来到阿难的耳朵,那么目连迦叶在只陀林和鼓那里,他们应该不应该听到啊?(不应该)。那其实是不是这种情况?不是的。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钟一敲,大家就都听到钟声了,就都去吃饭处吃饭了。这就解决了耳处与声处那个声尘不能生出我们那个能听的那种声识。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同一个比喻。我回来了,那舍卫大城还有没有我这个佛了?没有了。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耳朵到了击鼓之处,那现在跟我在一起的阿难还有没有耳朵了?既然耳朵到了击鼓之处,那么「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你的耳朵到了击鼓的地方,那这个钟声你应该不应该听到啊?不应该听到。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其实不然,耳朵到鼓那里去了,钟声照样听到,而且牛叫、马叫、鸡飞狗跳统统都能听到。所以能不能讲耳朵能够生出声音来呀?不能。声音也生不出耳朵能听的那个东西。注意,耳入是一种能觉,不是能够分别声音的耳识。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没有耳与声这种来往,我们也不能产生耳识。这是非不因缘,也就是破非因缘。上面「耳不生声,声不生耳入」是破因缘法,所以佛法这样研究,我们是不是感到特别亲切啊?就是在研究耳朵、鼻子,就是研究当人当下以及我们所面对的周边环境。我们作为一个人呐,必须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

《法华经》《楞严经》是超哲学的哲学,我们要珍惜这个法缘呐!我们要明白我是谁呀。我们是研究一步登天的大法。研究哲学就是研究世界观,就是在拓宽我们的心量。唯有心量宽广,我们才能得到大自在解脱。我们要发心为一切的众生来服务,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谁把这个心发得真实,你当下就是不动地。

所以佛在这里,是用一声不能遍灌多耳,一耳不能遍往多声,来破除所谓声尘能够产生耳识,还是耳识能够产生声尘——破除这种所谓的因缘所生法。那么又要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声来耳去,那我们能不能成就这个耳识?也不能。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与刚才以上解释眼处与色处是一样的道理。「即听与声」,这个「听」就是耳入、能听;「声」,就是那个声音的震动与静止两种声尘。耳入也好,听到的声音也好,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一个念,就是一个东西。耳根就是耳识,耳识就是声音,声音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就是眼睛,就是脑袋。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就是一个本体,万法都是这样。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铢:就是二钱五,四分之一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说明这种香很殊胜。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如果你的鼻子能够生香气。称鼻所生:进一步确定为鼻子所生的。当从鼻出:鼻子生出香气是不是往外出啊?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鼻子不是栴檀,它怎么能生出栴檀气来呢?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那么我们闻到这个香是闻进来的,不是你呼出去的。那么你鼻子生香,应该是呼出去才有香气啊,你自己不应该闻到啊。如果自己鼻子生香气的话,你能不能闻到香气啊?不能。鼻中出香,说闻非义:鼻子里有香味出,你不能讲闻到,闻一定是闻进来。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如果讲香气从空而生的话——那空还能叫空吗?有了香气就不空了嘛,那就算是空生的——「空性」是「常恒」的,那这个香是不是应该常在?如果香常在的话,你能不能闻到香?你天天在香中,没有区别对待了,你就闻不到香了。何藉炉中,爇此枯木:那就是说,炉中没有燃这个栴檀木的时候你应该闻到啊,可事实不然呐,不燃烧这个栴檀木我们就闻不到香味。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非鼻生,非空生,那现在还是找木头。因为它一燃就闻到香气了,那你说香气就是木头生的话,那我们鼻子闻的话是不是应该先闻到这个烟气啊?可是我们闻香的时候,往往是闻到香味闻不到烟气。烟气近在咫尺你却闻不到,香气远在四十里你却闻到。好好用心,这是什么道理?如果我们大家的同分妄见都认为这个栴檀木一烧就是柴油味,请问大家,燃栴檀木的时候我们应该闻到什么味啊?柴油味。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香」是指香尘,「鼻」是指鼻根,「闻」是指鼻入。怎么没有处所呢?谁也没有生谁,查不到根源。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实际上仍然是「香鼻与闻,二处虚妄」,把「鼻」与「闻」可以说成一处。「即嗅与香」,这里的「嗅」又变成前面的香鼻与闻,这个闻就是这里的「嗅」,就是能闻的闻性,叫嗅精;「香」还是香尘。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当下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酥酪醍醐,名为上味: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辣椒能不能生甜味?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应该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雪中悍刀行 大奉打更人 剑来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玄鉴仙族 嫁反派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福艳之都市后宫 龙魂侠影 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男欢女爱 恶毒雌性,开局就送五个兽夫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 艳海风波 魔艳武林后宫传 重生大时代之王 第九特区 我的诡异人生 从卖鱼摆摊开始的幸福生活 
经典收藏虚空塔 抗战时期!我在四零靠空间开挂 重生七零:知青在北大荒 带空间穿越六零:抄光仇家去下乡 七零:娇娇军嫂搬空仇人钱财养崽 军嫂重生,夺回千亿空间去随军 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穿越六零年代:我有了首都户口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快穿,我是年代文的悲惨炮灰 末世女穿越年代的肆意生活 四合院:带着仓库来到1959 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 杀手穿六零暴揍极品去下乡 综漫:外挂竟是我自己 谍战:我其实能识别间谍 六零:缺德女配在线夺笋 四合院:小郎中的女角收集院 长生修仙:从沙漠开始肝经验 双重生之错失贤妻 
最近更新云夏的快穿之旅 深入骨髓下的恶魔 斩神:炽天使机甲,缨子摸哪儿呢 穿越女只会针灸术 偏执爱恋 王妃有病,治起来很麻烦 玄天:鸿蒙造化诀 杀猪女的逆袭:强制爱滚蛋 哈利波特:从麻瓜表哥到概念法神 瑾墨 下乡知青带着空间去当兵 超级战队之我是好人 大佬重生后放飞自我 世子爷,夫人她太凶残了 重生后高冷前夫和疯批亡夫打起来 重生女帝之天尊掌中三寸金莲 技术牛马的日常 海贼:获得书书果实后,我躺了 合欢九尾狐,以媚术迷惑众生 原神:在平行世界带萌新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