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殿。
魏忠贤接下朱由检的旨意之后,没有动用暗卫,而是从李若琏处借调了重启后的锦衣卫(原内卫),快速包围了仁寿殿。
“锦衣卫办案,速速退避。”
仁寿殿的内监们见到大批锦衣卫到来,当即便有人快步离开,前去通报李康妃。留在门口的内监则准备和锦衣卫对峙一番,争取时间。
“大胆,仁寿殿乃是当今陛下养母所在,尔等若是惊扰了康妃娘娘,就不怕陛下怪罪吗?”
见到内监们色厉内荏的样子,跟着一起过来的魏忠贤,一眼就看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
“废什么话,全部拿下,仔细搜查一番,不可漏下一个。有反抗者,就地格杀!”
“是!督主。”
众锦衣卫闻言,当即拔刀出鞘,如狼似虎的上前将门口的内监女侍全部拿下,随后大队人马快速自宫殿大门涌入,四处搜查抓人。
李康妃寝宫,内监刚刚来通报情况不久,魏忠贤便带着锦衣卫闯了进来。
在李康妃身边伺候的总管太监见状,指着闯进来的锦衣卫大声斥责起来。
“放肆!尔等未经通报,擅闯康妃娘娘寝宫,乃是死罪,还不速速退下!”
此时,便见魏忠贤从人群中走出。
“仁寿殿有人私通贼人,欲行不轨。陛下有旨,凡仁寿殿所有内监侍女,全部锁拿,一律打入昭狱。动手!”
“是!”
随着魏忠贤传旨完毕,众锦衣卫当即开始搜查抓捕康妃寝宫内的内监侍女。一众内监侍女慌乱异常,纷纷向李康妃求救。
“康妃娘娘…快救救奴婢吧…”
“娘娘…”
当李康妃听闻大批锦衣卫包围了仁寿殿的时候,便知道事情败露了,此时她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人被锦衣卫给拖了出去。
“魏忠贤…是你?呵呵…皇帝打的一手好牌啊,连本宫都骗过去了…”
听到魏忠贤的声音,李康妃很快便认出了戴着面具的魏忠贤。只见魏忠贤嘿嘿一笑。
“康妃娘娘怕是认错人了,老奴叫魏忠君,什么魏忠贤?老奴不认得。”
“这人,老奴就先带走了,烦请娘娘安生的在此处待着,可别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了,否则…皇爷很难做啊…”
李康妃见大事已去,犹自狡辩。
“哼!魏忠贤,你化成灰,本宫都认得你,就别装了。至于毒害陛下一事,本宫一概不知。不过今日之事,本宫记下了…”
魏忠贤闻言,眼神变的阴翳起来。
“老奴可从未说过毒害陛下之事,娘娘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老奴如今有皇命在身,得罪了…”
说着,魏忠贤再次转向锦衣卫下达命令。
“锦衣卫听令,即刻起,仁寿殿戒严,康妃娘娘不得踏出寝宫一步。违令者,斩!”
“是…”
见魏忠贤要走,李康妃依旧端着太妃的架子,居高临下的看着魏忠贤:
“魏忠贤!本宫劝你做事留一线,你可别忘了,你我之间的事。皇帝大行之期不远,你就不为自己想想?”
魏忠贤闻言停住脚步看向李康妃。
“康妃娘娘,老奴方才说过了,老奴叫魏忠君,魏忠贤干的事,与我魏忠君有什么关系。至于皇爷…呵呵…还请娘娘好自为之,老奴告退…”
说着,魏忠贤冷冷一笑,转身离开。随即,李康妃寝宫的大门被缓缓关上。
魏忠贤刚走到门口,一名暗卫便匆匆来到魏忠贤身边汇报。
“督主,方才有一名内监,趁乱逃离了仁寿殿,往宫外去了。要不要抓回来?”
魏忠贤冷冷一笑。
“不必,方才李康妃不是要本督留一线吗?哼哼,正好,放他出宫,顺藤摸瓜,看看他跑去了哪里。”
“是!督主。”
暗卫应了一声,随即快速离开。
门内的李康妃见自己的后手被发现,再也没了从容,歇斯底里的拍着门喊叫起来。
“魏忠贤,你不得好死!”
“放了本宫,快放了本宫!”
听着门内李康妃歇斯底里的叫喊声,门外的魏忠贤心中难免泛起一股兔死狐悲的涟漪。但此刻,他没得选,只能跟着朱由检一路走到黑了…
…
与此同时,宫外。
北京城逐渐有一些流言开始出现,朱由检病入膏肓,药石无医的消息越传越广。
时间不长,又传出张景岳被下狱,王承恩等权臣慌乱异常,开始到处寻找偏方,求神问药的流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着越传越广的流言,喧闹的北京城反倒是出奇的平静下来…
…
碧云寺。
北京城内的流言蜚语也传了过来,一直在碧云寺为朱由检祈福的宣懿太妃听闻消息,心急如焚。此刻,刚在佛前念完经的宣懿太妃,匆匆命内侍准备车驾,准备赶回宫看望朱由检。
正在这时,一名老太监快步走进宣懿太妃所在的房间。
“太妃,翰林院检讨,庶吉士李若琳求见…”
(李若琳,位列《贰臣传》,天启二年选庶吉士,天启七年,官至翰林院检讨。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乃是李若琳三弟。)
宣懿太妃此刻手握佛珠,心中念着朱由检安危,听闻李若琳求见,微微皱起眉头。
“本宫不曾认得这个李若琳。现在外面流言满天飞,本宫忧心皇帝,哪有心思见这个什么李若琳,让他走吧。让下面人手脚勤快些,咱也好快些回宫…”
看太监闻言,当即跪倒在地,大着胆子禀报。
“太妃…李若琳说…说他有办法可以治好皇爷的病…”
宣懿太妃一听,手里的佛珠都握不住了,激动异常。
“此话当真?快宣他进来…”
“是…”
看太监答应一声,随后快速退下。很快又引着李若琳回来。
“臣,翰林院检讨,庶吉士李若琳,拜见宣懿太妃,千岁千岁千千岁。”
宣懿太妃此时心系朱由检病情,当下顾不上什么礼节了,急切的看向李若琳问了起来。
“李大人快快请起。刚刚内监说你有办法能救治陛下,此言当真?”
李瑞林当即叩首。
“回太妃的话,微臣自听闻陛下中毒起,便开始四处搜寻拜访名医,为陛下求药。索幸黄天不负有心人,让臣遇见了一位云游的神医。神医见臣一片忠心,又诚心求药,便给了臣一副神医亲自炼制的药丸,言此药丸可解夹竹桃之毒。”
“臣自求到神药起,一刻不敢耽搁,日夜兼程赶回京师,本欲进宫献药,奈何此刻宫城紧锁,臣不得进。听闻太妃在此为陛下祈福,臣斗胆来此,向太妃献药,以救陛下于为难…”
宣懿太妃听了李若琳的叙述,勉强压下激动的心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云游的神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这药丸能吃吗?万一是个江湖骗子,岂不是置皇帝于险境?”
李若琳却是胸有成竹,笃定药物没有问题。
“太妃,臣当时和您想的一样。于是臣在归途中命人打探了一番。这位神医确有其事,他路过的地方有很多人都被其救治过,有些疑难杂症也是药到病除,百姓都称其为神医。”
“至于这药,太过稀缺,臣不敢动,但是既是神医所赠,当不会有假。”
说着,李若琳再度诚恳跪拜。
“太妃…陛下已中毒多日,臣听闻陛下已药石无医,危在旦夕,有此神药,何不大胆一试?再拖延下去,陛下怕是会也更加危险啊…”
李若琳的意思很明确,朱由检现在已经无药可治,而且马上就要死了,现在有这个药在,干脆死马当活马医,也好过朱由检被火火毒死…
宣懿太妃自然是听明白了李若琳话里的意思。斟酌良久,最终还是打算试一试。
“罢了,便依你所言。你带着药,随本宫一起回宫吧。若是治好了陛下,你便是大功一件。若是出了什么意外,本宫定然严惩不贷!”
李若琳一脸决然的回复。
“臣一片忠心,可昭日月。我李家深受皇恩,只要能救陛下,臣百死无悔!”
宣懿太妃见李若琳态度诚恳决绝,心下也稍微放松一点。在车驾准备好后,宣懿太妃一行人便快速离开碧云寺,往紫禁城而去。
…
(李若琳,字完之,号雍来 ,出生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新城县,籍贯直隶顺天府上林苑监蕃育署 ,民籍。 五经治《诗经》。
天启元年以庠生身份举顺天府乡试第8名,
天启二年联捷会试第393名 ,为时任礼科都给事中东林党干将惠世扬的门生。 殿试三甲第64名,着都察院观政 ,六月二十四日,选庶吉士。 本年丁忧。
七年四月十八日,与士民在蕃育署建魏忠贤生祠。 七月二十二日,授翰林院检讨。 十月初九日,补日讲官。
崇祯元年二月二十四日,御史甯光先以建生祠事弹劾 ,三月十日,免官。
崇祯二年三月十五日,钦定逆案七等 ,若琳以“颂美”列第六等“交结近侍又次等” ,徒三年输赎为民。
顺治元年,原官起翰林院检讨。
六月初三日,升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署詹事府事。
七月十八日,起荐故明词臣陈具庆、韩四维、林增志、高尔俨、张悬锡、成克巩等。
十月初四日,升詹事府少詹事,管国子监祭酒事。 十一月初一日,上疏满汉群臣子弟有志向学者,可入国子监读书,上从之。 六日,以詹事府裁撤,改翰林院侍读学士,管国子监祭酒事。
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奏请改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下礼部议,最终决定改称,称大成至圣先师。
四月十三日,升内翰林弘文院学士。
五月初二日,充《明史》副总裁官。
七月十三日,升礼部左侍郎,仍兼原衔。
若琳作为冯铨的党羽,平庸懦弱没有操行,被诸御史弹劾,因睿亲王多尔衮庇护,未果。
五年七月十四日,升礼部尚书。
六年十月十一日,加太子太保。
八年闰二月十八日 ,皇帝亲自审定各汉官事迹,冯铨以“无所建白”首当其冲,若琳作为铨党羽,亦被罢官,永不叙用。
祖,李道宁。赠武略将军。
父,李世茂。武举 ,官至锦衣卫理刑千户。
兄弟,
李若珍,若琳二弟。县学生。
李若琏,字成甫 ,号方山 ,若琳三弟。 崇祯元年武进士 ,官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使。
李若琛,字公远 ,若琳四弟。 顺治三年进士,官至福建道御史。
《天启壬戌科进士同年序齿录·李若琳》
《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履历·李若琳》
赵尔巽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二 冯铨附李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