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

莫鞑

首页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龙魂侠影 王妃每天想和离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团宠真千金竟是玄门大佬 春满香夏 四合院:苟在轧钢厂保卫科很舒服 神医嫡女 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 
我在北大学考古 莫鞑 - 我在北大学考古全文阅读 - 我在北大学考古txt下载 -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186章 我说未名湖下有文物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自从蹭过一节赵先生的课以后,苏亦就蹭课上瘾了。

就算没课,也都喜欢去找对方。

因为,苏亦是真想学摄影,前世用的是数码相机,好多惯用的常识都不适用了。

这年头,相机不便宜,胶卷也不便宜,一按下快门,一张胶卷就没有了,一卷胶卷不够几次造。而且对光线运用不好,还容易曝光,一曝光胶卷就废了,而且,曝不曝光,还不知道,还要等去暗室看胶卷底片,哪里像数码相机随时随地的观看。

尤其是富士XT4这样的微单,又文青又好看又可以拍vlog还可以翻屏,绝对是给妹子拍片神器。

然而,七十年代哪有这样的幸运。

快门一按都是钱。

这年代的相机,除了样子复古,充满时代感,质感方面吊打大部分塑料感极强的相机之外,想要拍一张可以看得过去的照片,相当不容易。

有时候,为了防止曝光,还要多拍一两张保一保。

苏亦是见过相机的。

他对这个时代的相机也不陌生。

尤其是单反,他小叔单位就有一台珠江s201相机,而且,还是78年生产的。

之前,在会城镇待着的时候,就经常蹭着用这款相机。

这块相机,虽然使用珠江当品牌,但它的生成厂家跟广东没啥关系,是四川几家军工企业联合生产的照相机,后来各自生产,因为价格比较高,当时的价格在500元以上,主要是公安系统配备的相机。

实际上,72年的时候,珠江单反就已经是诞生了,一大堆具有军工背景的仪器厂,与广州轻工业产业进出口公司洽谈,然后决定生产35mm单反镜头反光相机,就是珠江s-201,不过这款相机一直到78年才正式生产。

不过这款相机也是山寨模仿。

就是模仿海鸥DF系列,而海鸥DF系列,则是以日本美能达为范本,都是相互山寨。

反正,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压根就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

国产相机产业,后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这个方面就吃了很多大亏。

不过珠江S-201的质感很不错,都是由金属件组合而成,可以算是时下国内最好的单反相机了。

甚至,后来,珠江照相机火了以后,关于这一商标的争议就出来了。

87年的时候,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商标先行完成商标登记,四川的“珠江”商标不能使用,原广州照相机厂生产折叠式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等照相机,全部使用“珠江”商标。广州毗邻香港,广州企业有较多机会接近和了解西方社会状况,完成商标注册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川这边的厂家,就惨了。

只能被迫把商标改为“明佳”,花费高额的广告费作宣传,但效果很不理想。

这个就是品牌的重要性。

后来,由于国外照相机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剧烈的市场竞争使负债累累的广州照相机厂出现经营不良,1998年宣告破产,“珠江”商标被单独拍卖。得知此消息的重庆厂家决定要拿回“珠江”商标,终于中标,并获得成功。当时拍卖出现白热化,预测应为9000元,最终中标时高达40万元。

还是中国知识产权法一个极为重要的案例。

那么现在珠江照相机去哪里了呢?

凉透了!

当年国内那么多热火朝天的相机品牌,几乎全军覆没,有人说,民族相机厂自废武功,才导致后来在相机行业才没立足之地。

然而,相机这玩意,它也真不容易赚钱,就算是奥林巴斯,最后也扛不住,选择停产了。

前世,苏亦最喜欢的两个品牌,奥林巴斯跟富士,为啥喜欢,主要是好看。

不过,没机会出国,想要购买这款产品,想想就好。相比较红梅HM-1,苏亦肯定更加喜欢珠江S-201,然而,两者之间的价格不是一个级别的,前者五六十,后者五六百。

而且,现在还没全面铺货,产能跟不上,优先出口。

五六十,苏亦有,但五六百,真没有,这可是普通职工全年收入了。

一想到这些东西,就让苏亦烦。

有时候,苏亦在想,自己是不是当个文抄公,先混一波稿费再说。当然,在78年当文抄公也不太划算。因为去年,也就是1977年,国家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通知规定实行低稿酬制度,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字数一次付给稿酬。着作稿为每千字2元—7元,翻译稿为每千字1元—5元。

这稿费低吗?

也不低了。

毕竟,再过五十年,写网文,月更十二万,也不定有七八百块钱。

不过在过一两年,到了1980年,国家又制定了新的稿酬标准,适当提高了基本稿酬,着作稿提高到千字3元—10元,翻译稿则是千字2元—7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此后的十多年间,付酬方式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制。

这就是黄金时代的稿费薪资了。

一不小心火了,就可以在北京混到几套四合院了。

想想都让人有点小心动。

不过这些事情,先放一边。

还没学到屠龙术呢,就天天想着当斩龙人。

不合适。

还是老老实实,先跟赵先生学照相术吧。

考古教研室的大本营就是在文史楼,赵先生的工作室也在文史楼。

而且,他的工作室还是一个洞天福地。

是由文史楼原来的厕所改成他照相工作室的暗室。

苏亦对暗室还蛮感兴趣的,因为,这是他前世,基本上没机会接触的东西,因此,上了一些赵先生的考古摄影课以后,他就经常去。

反正,赵先生对他不陌生。

之前在课堂上,他熟练的掌握相机的使用方法,让赵先生对他极为印象深刻,一看,就是有过相机的使用经验。

再加上,赵先生知道他父母都是广美的老师,两人可以聊的东西就比较多了。

比如说什么是光感,什么是构图,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需要赵先生过多解释,苏亦一点就通,就算不点也通,这些东西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面的东西。

有了这样的基础,具体到拍照层面就容易得多了。

整个北大,都知道赵先生的技术非常好。

当然,这个好,也不是一开始就好的,赵先生也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发展,他本来只懂一般的照相,后来他真成了一个照相专家了。

他懂照相机,冲洗的技术也懂。当时在50年代的时候,在外国彩色照片比较多了,中国压根没有,市场上没有彩色胶卷,也没有人会冲。但是他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彩色胶卷,就开始照,照出来的效果跟现在大不一样,效果不好。

效果不好,就继续摸索。

这玩意,可没有啥教程,都是前辈一点一点的模式出来的经验,因此,在这个方面,赵先生就是先驱。

他在暗室里面自己琢磨,自己冲洗,甚至照相机坏了他都能修理,这就非常牛了。

这哪里还是一个摄影师啊,完全就是一个相机匠人。

就算是苏亦,也觉得赵先生非常了不起。

这也让,赵先生名声在外。

在国内考古文物系统,赵先生可以说是摄影权威了。

不仅北大考古专业有事找赵先生拍照,其他单位有事,也喜欢找赵先生。

五十年代,张正烺先生还在历史所任职。为配合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的编写作为国家三个大型的科研项目之一(另外两个大型项目是《中国史稿》和由郭沫若先生主编、胡厚宣先生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全部编写工作一直由张政烺先生负责领导。

当时,这项任务难度之大。

因为当时的历史所,一无文物,二无图片,三无照相专业人员,四无拍摄文物的照像器材。

就这样情况之下,《图谱》项目就上马了。

当时,张先生跟北大历史系和考古所协商,借调赵思训、姜言忠两位摄影师参与其中。

姜言忠是谁?

他是考古所技术室的摄影师,当年参加定陵发掘全过程,在当初考古队勘察明十三陵的过程之中,全程由姜言忠先生跟拍,对方可以说是国内考古摄影方面的权威了。

赵先生能够参加这个项目,本身就说明赵先生的能力。

《图谱》项目最开始,张政烺先生就带领着赵先生他们去历史博物馆拍摄照片。

其实,当时历史博物馆、定陵博物馆都派来了从事文物拍照的专业人员,他们都带来了当时德国最好的专业照相机(名叫“林哈夫”),还有全套灯光设备、进口胶卷、胶片,冲印胶片全用的暗室。

因此,苏亦过来这边厮混的时候,赵先生常常感慨,还是历博的暗室条件好。

当然,这也是感慨而已,真要把他抽调过去历博,估计赵先生都不乐意。

作为国家级的《图谱》项目,其实,历尽波折,从五十年代立项,一直到2005年才正式出版,历经60年,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把这书给出版了。

可,这书第三次立项的时候,一开始都没有什么出版社愿意出版,因为,这玩意就是亏钱。

这书出版以后定价多少呢?

普通版,一套书七千多块,精装版一套书九千多块,就算如此,这书还是亏本。

为啥呢?

因为没什么人买啊。

就算是大学图书馆,也没有多少家舍得买这一套书。

但这一套书,重要吗?

当然重要。

不说后来的,就算五十年代,张先生就带人在历史博物馆共拍照了约八百件国家一、二级重点文物。

要是,五六十年代能早点出版,这书的影响力就更加的巨大了。

这样的项目,有点类似于后来的故宫数字文物库,为了弄成数字故宫,故宫在这个方面花了多少人力物力。

对比之下,五六十年代编写《图谱》项目的艰辛就可想而知。

可最终这个项目,张先生去世了,依旧未能完成。

有些跑题了。

之所以提及这点,主要是说明赵先生的拍摄技术相当厉害,在考古文物系统里面,是绝对的顶尖存在。

他照器物、照图表什么的,都有他的一些办法。他甚至还有很多发明。

甚至,苏亦在跟赵先生厮混这段时间,也学到了赵先生一个发明技术。

这项技术是啥呢?

比如说这个书上的一个拓片,一个黑白的拓片,拓片你要把它复制你就要照相。

但照相不太好照,一个是过去的照相机跟现在的数码不一样它的焦距很短,它不可能照很小的东西,这是其一。

其二,照出来的比例也不对,你还得调整。

但他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他就拿一张印相纸,把书上的拓片往印相纸上一扣,然后在灯光下感光。

这样一来,有啥用呢?

这样一来,拓片的黑白完全印在底下那张相纸上,这个相纸你把它印出来以后,它跟原来的是相反的,把黑的变成白的,白的变成黑的。

然后再拿这个相纸再去印在相纸上,这样子就复原了。

想要复制拓片,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为实用的办法。

他的方法太简单了,就拿书往相纸上一扣,一扣它就出来了,这个就很省事。否则的话照相很费事,你还要放大。

要没赵先生教。

苏亦哪里能够想到这些东西。

在拓片的复制上,这一招,不要太实用。

尤其是对研究美术史,研究书画史方面,经常跟拓片打交道,此外,古文字方面也会需要复制大量的拓片。

这种技能,在数码时代还没到来之前,受用一生。

苏亦觉得,以后,没事干应该多跑赵先生的工作室了。

这玩意属于技术工种,跟翻书看文献不一样,看书多,脑子瓦特的时候,过来赵先生这边放松一下心情,应该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苏亦在赵先生这边混了一周,基本上都跟他混熟了。

因为他俩共同爱好比较多,历史、考古、美术、书法啥的,苏亦都会。

因此过来,这边,就可以天南地北的聊。

混熟以后,好处就多了。

不仅可以跟赵先生学一些课堂上没有的东西,甚至还可以借照相机。

嗯,除了胶卷不外借,相机随便使用,当然,也就苏亦例外了,其他人想要借,门都没有。

这事,充分证明学习美术史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然,董其昌是谁都不知道。

苏亦借相机干啥?

自然是古建保护协会的活动要开始了。

第一站,就是未名湖。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武道凌天 我一个神豪,当渣男很合理吧 虚空塔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我不是戏神 我接受联姻离开后,言总哭红眼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庶得容易 绍宋 明尊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官运:从遇到美女书记开始 庶子夺唐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蛊真人 道士不好惹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修仙路人未还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 都市极乐后后宫 艳海风波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明星系列多肉小说 魔艳武林后宫传 都市皇宫 后宫春春色 洛公子 四合院的大力钓鱼佬 渔港春夜 动漫之后宫之旅 都市花缘梦 重生80靠赶山狩猎实现财富自由 极品透视 开局九色神龟,纵横两界修长生 四合院小市民 重生大时代之王 
最近更新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穿书被鞭打,我抱上黑化首辅大腿 与病弱兄长共梦 我在板鸭很开心 换嫁随军,谁家凶兽奶呼呼呀! 殿下,你抢的王妃是顶级大佬 野欲诱吻 于他怀中轻颤 净水迎帆 我女朋友是学医的 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 荒年肉满仓,缺德后娘养歪女主! 和死对头双穿,冷面丈夫成了权臣 恶毒公主觉醒后,他们都想当驸马 开荒躲乱世,我家过的太富裕了! 六零娇娇作精,糙汉老公带我躺赢 女配她过分美貌 狂龙战枭 领证爽约?我转嫁你哥哭什么 这明星很抠?捐百座小学曝光,全网泪目 
我在北大学考古 莫鞑 - 我在北大学考古txt下载 -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 - 我在北大学考古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