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联盟核心区域,“公民意向征询”活动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这本是叶柔为了给未来的“东非共和国”铺垫民意基础而进行的试探性举措,旨在了解民众对政体改革的看法。
按照叶柔等人的设想,从“联盟”过渡到“共和国”,实行总统制或议会制,是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然一步,也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为EASU的区域化铺平道路。
然而,征询刚开始没多久,一股强大而汹涌的民意浪潮便席卷而来,完全偏离了高层设计的轨道。
在索国首都,那座曾经的海滨王宫前,如今已树立起一座巨大的叶柔、叶眉姐妹并肩而立的砂岩雕像。
雕像下的基座上,不知被谁用鲜花和彩带装饰起来,更有许多民众自发前来,不是参观,而是……跪拜。
“女王陛下万岁!”“愿女神保佑我们!”类似的呼喊声在征询点屡见不鲜。
征询表格上,关于“是否赞同未来国家实行共和制,由选举产生总统”的选项,在索国和马赛地区收到了大量的反对票。
许多民众甚至根本不理解“总统”是什么意思,他们在表格上画上圆圈(表示赞同现状),或者直接写上“我们要叶柔女王!”“叶眉女王是我们的母亲!”
在瓦萨镇,老农夫卡布拿着征询表,找到识字的联盟工作人员,焦急地问:
“这上面说不要女王了?为什么?是叶柔女王和叶眉女王不要我们了吗?”
他紧紧攥着口袋里用剩下的EASU货币买的太阳能灯钥匙扣,那是他心中的圣物:
“没有女王,谁给我们发种子,谁给我们打井?不行,绝对不行!”
小商贩阿依莎更是组织了一群市场里的妇女,联名写了一封按满手印的信,托人送往首都:
“我们只承认叶柔女王和叶眉女王的统治。她们是光明,是希望。什么总统?我们不信!”
库马村的女孩艾莎在学校里听老师解释了“共和”的意思,意味着领导者是选举出来的,不是世袭的。
她回到家,困惑地问母亲:“妈妈,如果女王不是女王了,我们还能上学吗?村里的诊所还会在吗?”
她的母亲,一位经历了从塔国混乱到联盟秩序的普通农妇,一把搂住女儿,语气坚定:
“别瞎想!女王就是女王!没有她们,我们现在还在喝泥巴水呢!什么选举,那是城里人搞的把戏!”
这股风潮迅速蔓延,其激烈程度让高层措手不及。
各地甚至开始出现小规模的集会游行,人们举着叶柔、叶眉的画像——有些画像明显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如同宗教圣像——高呼保留女王制度。
面对这股汹涌的民意,位于首都王宫的联盟核心层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激烈的辩论。
“看到了吗?这就是民心所向!”
杨三在军事会议上,难得地没有直接批评“共和制”,而是带着一种复杂的语气。
“士兵们,尤其是来自索国和马赛的老兵,对两位领袖的忠诚是绝对的。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打下了更大的江山,领袖反而要从‘女王’变成‘总统’?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降格,甚至是一种背叛!”
叶眉负责的宣传和情报系统迅速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深层根源:
对于长期处于动荡、贫困中的普通百姓而言,叶家姐妹领导的联盟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且直观的——
安全、工作、洁净的水源、孩子的教育、医疗。这种生活质量的飞跃,被民众简单而直接地归因于叶柔、叶眉的个人领导和恩泽。
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不是制度或政策的胜利,而是“明君”或“神眷者”的显现。
尤其是在非洲许多地区传统的酋长、长老权威体系下,一个强大、仁慈、能带来福祉的个人统治者形象,远比抽象的“共和”、“民主”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东非地区许多部落和民族有着深厚的英雄崇拜和母性崇拜传统。
叶眉的坚毅、果决被视作保护神,而叶柔的温和、亲民。她主导的经济改善和外交努力虽在幕后,但其成果惠及百姓,则被看作养育神。
这种二元一体的形象,恰好契合了某些古老的神话原型。
联盟宣传部门早期为了凝聚人心,也或多或少地强化了这种个人魅力型领导,如今却成了制度转型的阻碍。
尽管联盟努力推广教育和信息传播,但广大基层民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对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运作依然陌生。
“总统”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不确定、可能被换掉、可能代表某个小集团利益。
而“女王”,尤其是带领他们走向好生活的女王,则代表着稳定、传承和超越部落的公正。
一些在现有体系下获得好处的地方势力,比如因为忠诚而获得地位的部落长老、在联盟新秩序下崛起的商人等,也倾向于维持一个他们熟悉且能直接效忠的顶层结构。
担心共和制会引入新的权力分配规则,损害他们的利益。
“我们忽略了文化土壤的特殊性,”叶眉揉着额头,疲惫地说。
“我们以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民众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我们设计的现代制度。”
“但现在看来,他们是用自己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珍视——将其人格化,并顶礼膜拜。”
杨大从经济角度补充:“EASU的信用,某种程度上也和两位妹妹的威信绑定。”
“很多民众觉得,钱上有她们的印记,她们在位,这钱就值钱。换一个不确定的总统,他们担心手里的EASU会变成废纸。”
叶柔沉默地听着,墙上的地图标注着联盟辽阔的疆域,但此刻,她感觉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地图上的边境线,而是来自这片土地上深深植根于人心的观念。
夜深人静,王宫露台上,叶柔和叶眉并肩而立,眺望着远方零星闪烁的灯火,那是她们努力带来的光明,如今却仿佛成了束缚她们脚步的锁链。
“姐姐,”叶眉轻声开口,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我们好像成了自己成功的囚徒。”
叶柔叹了口气,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
“父亲说过,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或许走得太快了些,在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以为观念也能同步改变。”
她回想起叶雨泽的教诲,“硬道理”是发展,但这发展也包括了人心的建设,而人心的改变,需要更漫长的时光。
“民众的爱戴是真实的,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叶柔继续说:
“但这种将个人神化的崇拜,对于一个想要长治久安、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是危险的。”
“它缺乏制度的稳定性,一旦我们个人出现意外,或者后继无人,整个体系可能瞬间崩塌。”
叶眉点头:“杨三他们代表的军方,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这种个人效忠。如果强行推动共和,剥夺‘女王’称号,我担心会动摇军心,甚至给外部势力和内部残余分子可乘之机。”
她们意识到,简单地强行推行共和制已不可能,那会撕裂刚刚凝聚起来的民心,甚至可能引发动荡。
但退回到君主制,又违背了她们的初心和现代国家的构建蓝图。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叶柔的目光逐渐坚定,“一个既能尊重民众情感和传统文化,又能为未来制度演进留下空间的结合点。”
“或许……是一种特殊的共和?”叶眉思索着,“或者,保留某种象征性的、礼仪性的君主地位,同时建立实际运作的共和政府?”
“双轨制?”叶柔沉吟,“或者,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古代智慧?比如,‘垂拱而治’?”
“我们居于更高的象征位置,确保国家的稳定和方向,而将具体的治理权力交给一个由选举或选拔产生的政府?”
这个想法让两人眼前一亮。这既安抚了民众对“女王”延续的心理需求,又为逐步建立成熟的行政、立法体系留下了空间。
经过连续数日的高强度磋商,联盟核心层终于拿出了一个妥协的、富有创造性的新方案,暂命名为《东非共和国过渡时期政治架构设计》(又称“王宫共识”)。
这个方案的核心在于“虚君实共和”的二元结构:
设立一个超越政治纷争、代表国家统一和延续的象征性职位。叶柔和叶眉被共同推举为首任“终身守护者”。
这个职位是终身的,拥有一定的尊荣和礼仪性权力,如主持重大典礼、颁布法律(形式上)、在极端危机时充当国家最终仲裁者等。
她们的地位得到宪法确认,神圣不可侵犯,以满足民众对稳定和精神象征的需求。
“守护者”称号本身也经过了精心选择,既避免了“女王”可能带来的封建世袭联想,又强调了其保护国家与人民的职责。
实际行政权力由“执政官”行使。执政官由即将成立的“人民治理院”(过渡议会)选举产生,对治理院负责,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叶柔在过渡时期被推举为首任执政官,负责组建内阁,处理日常国家事务。这实际上将她定位为政府首脑,而非国家象征。
代替原先设想的“临时人民议会”,名称更强调“治理”功能。
其代表构成基本不变,但明确其作为国家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的地位。
初期,守护者和执政官(叶柔兼任)对治理院的决议拥有一定的否决权或延迟生效权,以确保平稳过渡,但最终目标是实现治理院的完全立法独立。
这个方案巧妙地将叶家姐妹的个人威望制度化了。
“守护者”满足了民众对她们神化般的崇拜和心理依赖,确保了最高权力的稳定和国家的象征性延续。
而“执政官”和“治理院”则搭建了共和与法治的框架,为未来的权力交接和政治参与打开了通道。
方案通过宣传网络向全民公布,解释称这是为了“既保持我们团结的核心,又开创人民共同治理的新时代”。
宣传重点强调,叶柔、叶眉作为“守护者”,将永远守护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具体的治理工作,将由她们领导下的、由人民代表参与的政府来完成。
新的方案如同一种精准的政治安抚剂,迅速平息了各地的激烈情绪。
瓦萨镇的老卡布听到联盟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后,恍然大悟:
“哦,守护者!就是说,女王还在,永远保护着我们,只是具体活儿交给别人干了,对吧?”
“这样好,这样好!女王太辛苦了,是该有人分担。”
他放心地收起新的宣传册,觉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库马村的艾莎母亲也对女儿说:“看,女王还是女王,只是换了个更好的名字‘守护者’。她们会一直看着我们,保佑我们。”
艾莎似懂非懂,但她知道,自己能继续上学的事实没有改变。
小商贩阿依莎和她的姐妹们更是欢欣鼓舞,她们觉得这是她们的请愿起了作用,保住了她们的精神支柱。
军队中,杨三向各级军官解释了新架构,强调叶柔和叶眉作为执政官依旧掌握军权(军队效忠于“守护者”领导下的国家),而“守护者”的存在确保了军队核心价值观的稳定。
士兵们,如哈吉和莱瓦,虽然不太明白复杂的政治设计,但听说叶家姐妹领袖依然是他们的最高统帅,也就安心了。
潜在的权力交接和未来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则在知识分子和部分地方精英中引起了积极反响,他们看到了在保持大局稳定前提下,逐步参与国家治理的希望。
一场可能引发分裂的危机,暂时被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了。
叶柔站在露台上,看着恢复了平静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她深知,这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如何在这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下,真正培养起公民意识和法治精神,如何确保“守护者”制度不会在未来僵化,如何平稳地将权力完全过渡到共和制度,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至少,他们尊重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和人民的情感,没有用粗暴的“理性”去切割鲜活的生活。
发展的硬道理,不仅在于经济和军事,更在于对人心的细致体察和耐心引导。
? ?谢谢大佬们的票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