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越下越柔,像揉碎的云絮落在码头的青石板上,转眼就积起薄薄一层。穿蓝色外套的男孩踩着雪跑过来,怀里的雪莲裹着细雪,花瓣上凝着的冰珠顺着纹路滚落,落在小宝手背上,凉丝丝的,却让他笑出了声。
“我把雪莲藏在冰盒里带过来的,你看,还新鲜着呢!”男孩小心翼翼地展开裹着的绒布,洁白的花瓣透着淡淡的粉,像极了北极初升的晨光。小宝拉着他往阿婆的糖水铺跑,雪地上留下两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像串起的珍珠,从码头一直延伸到巷口。
阿婆早已熬好了热粥,陶罐里的海蛎干粥咕嘟作响,香气混着暖意从门缝里钻出来,引得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穿羊角辫的女孩捧着冰晶石,踮着脚往灶台上看:“阿婆,这冰晶石能放在粥边吗?它会把极光的光藏起来,这样粥里就有北极的味道啦!”
阿婆笑着点头,帮她把冰晶石摆在陶罐旁。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冰晶石上,折射出细碎的绿光,落在粥面上,像撒了一把星星。孩子们捧着粗瓷碗,小口啜着粥,海蛎干的鲜混着雪莲的清,在舌尖化开,比去年冬天在冰原上喝到的红豆羹,又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暖。
午后雪停了,渔民们带着孩子们去海边捡带雪的贝壳。海水退去后,沙滩上铺满了各色贝壳,雪落在贝壳上,像给它们裹了层薄纱。小宝蹲下身,捡起一枚扇形的白贝壳,雪在贝壳的纹路里积成小小的雪团:“这个像北极的冰屋,我们把它串成手链,戴在手上就像把冰原带在身边啦!”
穿蓝色外套的男孩眼睛一亮,立刻跟着蹲下来,手里的小铲子铲起雪,小心翼翼地填进贝壳里:“我要把这个送给老木匠,让他在上面刻上极光,这样木牌和贝壳就能凑成一对啦!”孩子们笑着散开,沙滩上满是弯腰捡贝壳的身影,海浪拍打着礁石,把他们的笑声卷向远方。
老木匠的作坊里,很快堆满了孩子们捡来的贝壳。他找出细钻,在贝壳上钻小孔,又拿出颜料,在贝壳背面画上海浪和极光。“等晒干了,串成风铃挂在船上,风一吹,就像你们在说话。”老木匠的手布满老茧,却格外灵巧,不一会儿,一枚枚贝壳就变得格外精致。
陈念雪举着相机,穿梭在孩子们中间。镜头里,有的孩子举着贝壳对着阳光看,有的趴在雪地上堆贝壳城堡,还有的围着老木匠,好奇地看着他手里的工具。她按下快门,把这些画面一一定格,心里想着,要把这些照片放进“渔村记忆册”里,让这份温暖永远留存。
夜晚,孩子们把串好的贝壳风铃挂在老槐树上。风一吹,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极了冰原上的风铃声。李星辰拿出磁带录音机,把风铃的声音、孩子们的笑声还有海浪声都录了下来:“等你们回去,听着这个就像还在渔村一样。”
孩子们围坐在槐树下,手里捧着热乎的海棠果蜜饯。穿羊角辫的女孩突然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唱起了北极的歌谣。她的声音清澈,像冰原上的溪流,其他孩子也跟着唱起来,歌声混着风铃的声响,在雪夜里格外动人。小宝跟着学唱,虽然调子有些生涩,却唱得格外认真。
离别的日子悄悄临近,孩子们的行囊里,装满了贝壳手链、风铃、录满声音的磁带,还有阿婆准备的海蛎干和海棠果蜜饯。穿蓝色外套的男孩把一枚刻着雪莲的贝壳送给小宝:“等夏天,我们在冰原上种上雪莲,就像你们的红豆树一样,等着你们来。”
小宝点点头,把一串贝壳风铃递给他:“风一吹,风铃响,就知道我们在想你们。”汽笛声响起,孩子们挥着手,眼里含着泪却笑着。渔船慢慢驶离码头,孩子们扒着船舷,手里的贝壳风铃在风中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
小宝站在码头,手里握着那枚刻着雪莲的贝壳,看着渔船渐渐变小。阿婆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别不舍得,他们还会来的。”小宝抬头,看见渔船的桅杆上,挂着的冰晶石在阳光下闪着亮,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
日子依旧在海浪声中流转,老槐树上的贝壳风铃,每天都在风中作响。小宝每天都会去码头看看,手里的贝壳被他摸得愈发光滑。他把捡来的贝壳一个个串起来,挂在屋檐下,等着下一次重逢。
又是一个夏天,码头的槐树枝繁叶茂。小宝正在树下串贝壳,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汽笛声。他抬头望去,只见一艘渔船正朝着码头驶来,船头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手里举着洁白的雪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小宝笑着跑过去,怀里的贝壳手链晃出清脆的声响。海浪拍打着码头,风铃在风中歌唱,那些跨越山海的约定,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成了永远的羁绊。而海与冰原之间,总有一束光,连接着两个遥远的地方,让牵挂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