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战事已停歇,吐蕃大军也脱离了接触。松州城头的号角声裹挟着霜气,在崇山峻岭间回荡。
西域王凌云手握鎏金错银的玄铁剑,望着天边南飞的雁阵,李靖等将领跟随,耳边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报——!\"亲卫翻身下马,披风上还沾着边关的沙尘,\"陛下已册封江夏郡王之女为文成公主,不日将启程入吐蕃和亲!\"
凌云的瞳孔骤然收缩,剑柄在掌心勒出深深的红痕。
他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雪山,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长安城中那个温婉的身影。
文成自幼随父在军营长大,骑马射箭、兵法韬略虽不及男儿,却也能说个一二。
每次随军出征归来,总会带着自己亲手做的点心去看望军中将士。
按辈分,文成该唤他一声伯父,如今却要远嫁吐蕃,从此隔着万水千山。
\"王爷?\"亲卫小心翼翼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凌云缓了缓神,目光转向西南方向——那里,是吐蕃的方向。
作为镇守西域的主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吐蕃的野心。
松赞干布求亲,究竟是真心修好,还是另有图谋?和亲的消息传来,吐蕃军营是否会有所异动?
他的思绪又转到了自己的女儿凌嫣身上。
凌嫣与文成年纪相仿,自幼养在深闺,虽不通武艺,却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曲好琴。
若是陛下当初属意凌嫣和亲,他又该作何选择?想到此处,凌云的心猛地揪紧。
作为父亲,他如何舍得让掌上明珠远嫁苦寒之地;可作为大唐的西域王,他又深知和亲背后关乎万千百姓的安危。
或许,也会权衡利弊!
\"传令下去,全军进入一级戒备!\"凌云突然下令,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吐蕃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和亲期间,务必加强边境巡逻,严防敌军趁虚而入!\"
“王爷,没想到长安做出如此抉择!明明,我军松州之战,扶州之战皆是胜利,陛下还会同意松赞干布的求亲?”
“就是,末将想不明白!”
“末将也不服!”……凌云身后,诸多武将自己议论起来。
其中,李靖等人和李道宗更是私交深厚,多有打抱不平的意思。
“陛下既已决定,李道宗也无话说,我等做好份内之事吧!”凌云的语气中,有深深的无奈。
亲卫领命而去,凌云等人却站在城头,望着暮色中的军营陷入沉思。
作为镇守边关多年的老将,所有人都见过太多因战争而破碎的家庭,深知和平的珍贵。
既然陛下已决定和亲,他们便要尽自己所能,确保文成公主顺利入藏,在吐蕃站稳脚跟。
\"来人,备马!\"凌云突然转身,大步走下城楼。
其他人跟随,凌云要亲自巡视各营,确保防御部署万无一失。
同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形——在文成公主进入吐蕃之前,他要让吐蕃人见识到大唐军队的威严,为这位宗室之女造势!
松州城外的演武场上旌旗招展,鼓声震天。
凌云数万精兵,进行大规模军事演练。刀光剑影间,骑兵如离弦之箭般冲锋,步兵方阵整齐划一,弓弩手的箭雨遮天蔽日。
凌云决心这场演武要持续多日。一直到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到达。
烟尘滚滚中,骑兵往来驰骋,步兵方阵变换有序,刀光剑影映照着将士们坚毅的面容。
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练,令松州城中的李靖等老将心生疑惑。
李靖在书房中展开松州地形图,眉头紧锁,对着刘进达等人长叹:“王爷这是何意?与其大费周章演武,不如整顿兵马,真刀真枪与吐蕃拼杀一场。
只要打痛了他们,才能真正树立大唐威严,文成公主入藏后也能挺直腰杆!”
“将军说得对!”
“将军,要不您去和王爷说说?”一众将领纷纷附和,认为唯有铁血征战,才能让吐蕃彻底臣服。
面对质疑,凌云神色沉着。他遥望吐蕃方向,目光深邃如渊,对李靖道:“如今和亲大局已定,大战绝不可取。陛下以和亲换和平,是为苍生谋福祉。
若此时挑起战事,不仅辜负圣意,更会将文成公主置于险境。”他握紧腰间佩剑,字字铿锵,“演武看似虚张声势,实则暗藏玄机。我们要让吐蕃明白,大唐军队枕戈待旦,公主身后是万不可轻犯的天威。
唯有如此,松赞干布才会权衡利弊,不敢对文成公主有丝毫慢待。”
事实证明,凌云的策略恰到好处。这场持续多日的演武,如同一记警钟,让吐蕃真切感受到大唐的强盛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