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葛剑青,签收挂号信。”
在广播上的办事处,邮差上门派件,看着忙碌得像菜市场的办公室,只能大喊一声。
葛剑青埋头在文件上,听到喊她名字,一路小跑过来,“来啦,让一让,让一让。”
办事处在老板左向东回港之后,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每天出入的人来来往往。
尤其是这几天又新搬来了十几位新同事,整个办事处的环境显得有些拥挤和嘈杂了。
不过他们却不是办事处的人,而是新成立的紫荆漫画社职员,包括新招募回来的编审、校对、美术等职员,算是把这个架构给搭了起来。
漫画社目前只能寄居在办事处,跟大家一起「合署办公」,除了业务部门外,目前暂时会共用一套行政系统了。
办事处当初设立,原本是代理歌林唱片业务,随着左向东开始进行投资产业多元化发展,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只处理有关唱片的业务,其他业务也混在了一起。
左向东之前开过动员,这次很快会进行一系列的人事改组,预示着办事处的架构会重新调整。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会改善了,左向东开始着手换地方,在新的写字楼装修好前,现在大家暂且挤一挤。
香港的紫荆漫画公司在办事处挂牌成立了,公司是集创作、出版、代理等业务,将会根植在香港本土发展,面向整个东南亚的漫画市场。
这个漫画出版社在香港的成立并没有引起外界的一丝关注,在悄然无声中,横空出世了。
香港的对于这些文化出版社的管理的比较宽松,随便一个普通人就登记注册一个出版社。
只要你不是出版涉及治政、色情的刊物,不引起公众舆论,一般香港政府根本也不会去管你。
但是香港的漫画产业十分落后,本来就是零零散散,没有体系化的发展,个人主义非常强,基本是因人成事,靠在一个带头人,拉几个小弟,然后就搭起了草台班子。
这些漫画社的职员们,都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不同于一般的漫画出版社,这里的工作职责分明,他们就好像是工厂装配流水线的工人一样,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
他们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感到一点迷茫,又有一点期待。
不过紫荆漫画社已经筹备成立了一个月时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作品出版。
大家听说老板左向东这次回来香港,就是为了漫画社打造一部开山之作。
在会议室内,左向东把漫画社的五巨头召来,在开工作会议,还要讨论并定下漫画创作计划。
左向东坐在首位,小秘书赵娅之则是坐在角落,拿着纸和笔认真的听着、记着。
左向东这几天都在制定公司章程,趁着现在人齐,把漫画社的人事架构给确定了下来。
左向东是漫画社唯一投资人,亲自担任社长,负责全面主持漫画社的工作。
他把李慧珍提拔做他的副手,担任漫画社副社长,负责平时管理公司平时的行政事务。
曾念荣担任漫画社的剧本总编辑,主导整个漫画社的剧情内容创作方面的工作。
王司马担任漫画社的美术总监,统筹整个漫画社的项目组的工作。
黄玉朗担任制作一组主任,上官小保担任制作二组主任,两人都是漫画主笔。
漫画社目前是采取Ab股制度,即表决权和分红权分离,他们每个人都有10%的股权分红,但是要等到任职满五年后,真正拿到股权。
换而言之,现在紫荆漫画社的话事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左向东。
在座的这五位漫画家加盟了紫荆漫画,早就在摩拳擦掌,等待老板发号施令,大展身手了。
但是左向东一直在台湾,而黄玉朗和上官小保被临时抽调走,在曰本那边协助渡边兄妹制作曰本公司的部《假面骑士》。
两人在曰本东京呆了一个多月,终于协助完成了第一册的定稿,目前开始做后期的处理,很快即将在曰本市场开始上架销售。
如今老板左向东将紫荆漫画社的主脑人员齐聚,那么预示着就要开始新的征程了。
左向东看着几位手下大将,提出了他的要求,“我们紫荆漫画是一个专业的漫画公司,不是一个草台班子,在制作和生产上都要对标国际先进同行,都要做到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
美国漫画工业是最先进的,在制作过程上,以流水线的制作方式创作,编剧、人物、效果线、头发、衣服皱折、上色、彩稿……等每一细节、环节,都由专人各自独力负责,分工细密,以团队共同协力制作。
大家都在认真地听证,他们都是第一次听左向东提出了公司的具体化经营方向。
现在漫画社的规模和环境,还是有点寒暄的,但是老板左向东已经问鼎天下的野心了。
这位老板虽然不是专业的漫画家,但是他对如何发展漫画产业,却比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
曾念荣是第一个响应的人,“我非常赞同左先生的话,我们不但要做香港最好的漫画公司,也要有做全世界最好的漫画公司的雄心和壮志。”
他接着进一步说:“以我接触和了解的美国漫画产业,分工作业是标准化是漫画工业的基础,每个步骤均由不同的专人处理,故事、主角、背景、衣饰均由不同助理负责,以保证漫画质素,并减少脱稿,方便培养读者定期购买的习惯。”
曾念荣是美国留学回来建筑学高材生,但是个人喜欢绘画艺术,对漫画也有自己的兴趣。
他刚开始是通过魔术方块这个玩意,开始对左向东产生了兴趣,然后知道他在香港开设的漫画社,然后主动来投奔门下。
但是他愿意加盟紫荆漫画,并不是为了高薪厚报,主要是想要改变香港人对漫画的看法。
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漫画是一种大众娱乐艺术,但是在香港人的眼中,漫画是一种不入流的东西,坏小孩子看的东西,正经的孩子少接触为妙。
曾念荣心里对左向东越来越佩服了,紫荆漫画公司是参照了美国漫画工业的模式来打造,把整个漫画制造的流程,更加细化得具体和清楚,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
王司马接着提出了疑问,“左先生,我也赞同你的决定,不过这需要增加不少的人手,按现阶段的人手,恐怕是不够支撑这种模式运作的。”
王司马是资深的专业人士,原本是《明报》美术主任,是金庸小说的主要插画师之一。
这两年金庸只要精力都放在《明报》的经营管理上,小说几乎是停笔减产。
王司马的职业生涯到了瓶颈,刚好左向东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给了一份他无法拒绝高薪,他便决心带枪投靠,跳槽到了紫荆漫画公司。
左向东摇摇头,“既然我们要做一流的漫画公司,那么就不要偷工减料,人手一定要配足。”
他微笑地环顾着众人,“记住,公司以后只能人等工作,不能让工作等人。”
李慧珍马上会意,“香港不缺漫画工,如果需要增加人手方面,我会安排人招聘到位。”
黄玉朗和上官小保相互看了一眼,他们三位都争相在老板面前表现呢。
不过他们也不差,至少在协助制作《假面骑士》上,向左向东证明了他们在漫画的能力。
两人在香港漫画界小有成就,原本早就有了自立门户,靠自己出去闯,不想再寄人篱下。
但是在这趟曰本之行后,他们才明白漫画产业是非常复杂,自己那种小打小闹,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尤其是见识到老板左向东对漫画产业的布局后,他们才知道这世上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那不安分的心,暂时蛰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