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委员会收到了超过数百份有效的提名信函。我们的责任,是从中遴选出那些真正为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卓越且持久贡献的成果。”
秘书处开始将一份份装订精美的候选档案分发给每一位委员。
这些档案里,浓缩了过去一年全球科学界最顶尖的智慧结晶。
当一份封面印有“枢纽蛋白理论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范式革新”字样的厚重档案被摆上桌面时,几乎所有委员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
档案首页,是陆时羡那张年轻却已透出宗师气度的照片,以及他那篇四年前发表在《细胞》特刊上、如今已被引用超过数万次的里程碑式论文的首页。
“我们终于正式审议陆时羡博士的提名了。”希尔伯特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这份提名,由超过二十位不同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发起。”
“其声势在近年来的提名中,实属罕见。”
一位来自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生理学与医学奖委员会成员率先开口:“距离陆时羡教授在《细胞》上系统性提出枢纽蛋白理论,已经过去整整四年。”
“这四年,是对一个理论最严格的检验期。而事实证明,它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其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他翻动着档案中的数据页。
“根据我们的统计,全球已有超过一千个实验室的研究,直接建立在枢纽蛋白的理论框架之上。基于该理论开发的三种候选药物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
这种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本身就证明了其非凡的价值。”
紧接着,一位化学奖委员会的成员补充道:“从化学的角度看,枢纽蛋白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为我们理解生物大分子如何在复杂细胞环境中实现其功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系统性的视角。
它超越了传统的结构生物学,将蛋白质的研究从静态的‘结构’带入到了动态的‘网络’和‘功能’层面。这无疑是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
会议室内开始了深入的讨论。
委员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他们的审议绝非走过场,而是充满了尖锐的质疑和审慎的权衡。
“我必须提出一点.”一位以严谨甚至苛刻着称的委员说道:“枢纽蛋白理论固然出色,但有人认为,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框架’,而非一个具体的‘发现’。诺贝尔奖的传统,更倾向于奖励那些具体的、可清晰界定的发现或发明。”
这个问题直接切中了要害.
也是过去几年里,陆时羡成果虽轰动却始终未能获奖的关键争议点之一。
然而,另一位资深委员立刻进行了反驳:“我不同意这种看法。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当年,同样是一个‘概念模型’,但它开启了一个时代。”
“枢纽蛋白理论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和‘透镜’,让我们能够重新理解和解读细胞这个复杂的系统。它发现的不是一颗新的‘星星’,而是描绘‘星系’运行规律的新‘天文学’。”
“其意义,远比一个孤立的具体发现更为深远。”
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委员们仔细审视着档案中记录的每一项关键验证实验、每一个重要的应用突破、以及全球学界尤其是持不同意见者的批评与反证。
“那么,我们现在进行初步表决。”希尔伯特教授在讨论暂告一段落后,依照程序宣布:“关于是否将陆时羡博士及其枢纽蛋白理论,列入20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终候选短名单。”
委员们神情郑重地投下了自己的票。
票数统计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
片刻后,希尔伯特教授抬起头,环视全场,清晰地说道:“我宣布表决通过!”
“陆时羡教授的提名,将正式进入下一轮的最终审议环节。”
......
尽管诺贝尔奖评选过程以严格的保密性着称,但当陆时羡及其枢纽蛋白理论正式进入最终候选短名单的消息,如同透过致密筛网的水珠般悄然渗出时,依旧在全球学术界和新闻界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知识海啸。
第一个做出反应的,是有着科学界风向标之称的《细胞》杂志。
《细胞》杂志在其官网头条位置,以罕见的肯定语气发布了快讯:《枢纽蛋白理论获诺奖垂青,四年验证终成经典》。
文章开篇写道:四年前,当陆时羡在《细胞》特刊上抛出他那颠覆性的枢纽蛋白理论时,学界在震撼之余,不乏审慎的观望。”
“四年后,随着数以千计的独立验证、数十项临床应用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整个细胞生物学研究范式的因此重塑,当初的审慎已化为广泛的共识。”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可,标志着生物学的一个新时代得到了最权威的加冕。
《科学》杂志的评论员文章则更具历史纵深感:从孟德尔的豌豆到摩尔根的果蝇,从沃森-克里克的双螺旋到陆时羡的枢纽蛋白,生物学史上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一种新的、能够统一解释复杂现象的理论框架的诞生。”
“陆时羡的成就,在于他将细胞生物学从零件清单时代,推进到了系统蓝图时代。这份荣誉,他实至名归。
紧接着,全球主流媒体闻风而动,开启了全方位的报道盛宴。
bbc 制作了专题纪录片《东方的生物学革命:从追赶到引领》,详细梳理了陆时羡从燕京大学求学,到创立繁缕研究院,再到提出枢纽蛋白理论并主导建设国家生命设计大科学装置的传奇历程,将其定义为中国科学崛起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弄潮儿。
cNN 则在其王牌财经节目中,着重分析了枢纽蛋白理论潜在的经济价值:基于该理论开发的精准医疗策略、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和合成生物技术,正在催生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新兴产业。诺贝尔奖若最终落地,将极大提振全球资本对这一领域的信心。
《纽约时报》 的视角更为独特,其长篇报道《孤独的天才与他的科学之城》生动描绘了南江如何从一座普通省会城市,在陆时羡和繁缕研究院的带动下,蜕变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者心驰神往的麦加圣地。报道中引述了一位匿名西方科学家略带酸涩的话:现在,我们最好的博士后,开口闭口都是如果能去南江做一期博后就好了
在国际学术圈内部,反应则更为直接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