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不知道他们走后还会有这事,这个时候,她大哥大嫂也已经下班回来,因为提前得了消息,他们手里也拿着饭盒:
“小妹,食堂里也没有多少好吃的,这都是你哥去国营饭店打回来的。”
汪大嫂是个刚满三十岁的、个子娇小的女人,她不管是在娘家,还是嫁到汪家,日子过得都还算舒心,所以一点看不出是生了三个孩子的女人。
这会儿拿着他们带回来的饭盒给青桐看,里面是他们打回来的红烧肉,另一边的魏大哥魏清维,手里则提着一网兜馒头。
“我们回来得急,倒是麻烦大哥大嫂了。”
青桐原先虽没跟自己这位大嫂相处几天,但她从记忆里得来的情况来看,她的这位大嫂,也是个很会算计的人。
魏大嫂就笑:
“都是自家妹子妹夫,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这也是你的家,你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
她还在厂里上着班呢,就有人给她带信,说自家小姑子和小姑爷开着小汽车回来了。
开始的时候她还纳闷,她家小姑子家里条件是不错,但回娘家,也从来没有开过汽车啊?
后来才听清楚,原来是自家最小的小姑子。
这可真是意外的消息!
前两年,她婆婆去了趟东北,回来差点没把自家小女婿夸出朵花来,可不是说家里都是普通工人,还有哥哥姐姐吗,怎么就能开上四个轮子的汽车了?
她也顾不得多想,眼看着就要下班,她也知道,公公婆婆肯定也是不知道小女儿要回来的,就赶紧喊了还在车间的丈夫,一起去食堂打菜。
在食堂,他们遇到了同样来打菜的公公,知道了更详细的消息,她一看不行,食堂里今天的菜色可是很一般,这才又和丈夫去了国营饭店。
青桐笑笑,接过她手里的饭盒放在了桌子上。
厨房里,汪妈妈也准备了两个菜,满满一大盘的炒鸡蛋,另外又烧了个白菜粉条,加上大哥两口子打回来的红烧肉,以及汪父在食堂打回来的土豆烧排骨,一筐子馒头,一人一碗加了肉臊子的面条,倒是也很丰盛。
饭菜上桌,青桐正准备问她二姐和小弟怎么还没回,她二姐汪清楠就提着个网兜,背着个挎包回来了,她后面跟着的,就是他们家最小的孩子,汪清伦。
“说是小妹回来了?”
人还没进屋呢,声音就传了进来。
青桐看着面前一米六二、六三,一张脸很是秀气,这会儿正面带笑意看她的女子,
“二姐。”
她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整个胡同都知道你们开着汽车回来了,我还以为说错了人,原来真是你们。”
她走近青桐,仔细看了看青桐的脸色,这才转向魏云枭,又是一番打量。
魏云枭早在听见声音的时候,就和青桐站了起来,这会儿在汪清楠的打量下,跟着喊了声“三姐”。
汪清楠从鼻子里“嗯”了一声,
“还算配得上我家小妹。”
接着将手里的网兜递给汪大嫂,
“大嫂,拿两个盘子装了,这是我买回来的卤味。”
青桐眨眨眼,这语气,怎么像是对魏云枭有点嫌弃?
“三姐,三姐夫。”
跟在汪清楠后面的汪清伦这时候也上前,跟青桐和魏云枭打过招呼。
小伙子长得很斯文,身高也有一米八左右。
他今年就要满十九岁了,去年高中毕业后,一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机会,汪妈妈刚刚还告诉青桐,他想去当兵。
“这才几年没见,比我高这么多?”
青桐比划了一下,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家,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注意家里的人,唯一记得的,就是当时十四岁的汪清伦差不多比一米六五的她矮了半个头。
这几年,可能是饮食上她没亏待自己,她居然还拔高了四公分,现在的她,可是有一米六九,但站在汪清伦身边,姐弟俩倒是倒了个个。
汪清伦笑得含蓄,他的目光和汪清楠一样,被桌子上的三个孩子吸引,照例的,姐弟俩对着三个孩子又是一阵挼。
等真正上桌吃饭,已经又是十多分钟后。
……
因为要开车,青桐就没让魏云枭喝酒,一家人依然热热闹闹地吃过饭。
饭后汪妈妈和汪大嫂去了厨房收拾碗筷,四个男人在客厅说着话,汪清楠则将青桐拉到了卧室:
“说说吧,这几年怎么样?”
也不等青桐回答,她又抿抿唇:
“小妹,你恨我吗?要是在之前,我报了名下乡,下乡的人怎么也不会轮到你了。”
青桐叹了口气,摇头。
她没从原身留下的情绪里感觉到任何对自家二姐的恨意,唯有对那里的人,恨、怕,
“二姐,不恨。其实,要说起来,我还应该感谢你,要不是我下了乡,也不会认识魏云枭了。”
这是实话,原身记忆里,对家人好像没有任何恨的情绪,就连她闹得那样厉害,父母不同意,她也只是无奈和委屈。
她来了之后,换了地方下乡,才有了认识魏云枭,并且和他结婚的机会。
所以,青桐是真的对这家人,尤其是对原身,抱着感谢之意的,要不是原身没有了活下去的想法,哪里会有她的到来?
汪清楠仔细看了青桐的神色,似乎是在分辨她说的真假,好一会儿,她才释然一笑:
“我这几年,一直在想,要是下乡的是我,会不会像你一样,早早地就随便找个人嫁了?”
她叹气:
“大概率还是会的。”
她有同学去了南方,也有同学去了内蒙,还有同学去了西南和东北,但是她们中很多人,几乎是十之七八,都很快就在当地结了婚。
她也有和她们通过信,知道下乡后的日子有多艰难,所以当时收到小妹的信,看着她字里行间的艰苦,她埋在被窝里一夜没睡。
她从小就是自私的,因为她知道,不自私一点,家里这么多孩子,她就会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她从小就懂得怎么规避风险,从小就懂得为自己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