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咖啡就蒜

首页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洛公子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慕爷,团宠夫人又掉马了 深空彼岸 闪婚军官后,炮灰在七零开挂逆袭 美食:随机摆摊,顾客追我十条街 重生后,我成了省委书记的女婿 神医嫡女 重生之官路商途 重回1982小渔村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咖啡就蒜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全文阅读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txt下载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1691章 他为什么?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主持人话音落下,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更多是程式化的礼貌,为刚刚结束的精彩,也为即将开始的新篇。

然而,这掌声听在邹杰耳中,却像是一阵阵催促的鼓点,敲得他心慌意乱。

吸口气,仿佛要将周围所有稀薄的氧气都压进肺里,好给自己虚浮的身体注入一点力量。

邹杰整理了一下其实早已熨帖无比的西装下摆,这个动作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寻求心理安慰的仪式。掌心里的U盘已经发烫,那里面存储着他准备了数月、自认为凝聚了心血和“创新”的成果。

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的周帆担忧地看着他,小声鼓励着,“邹老师,加油!”

邹杰点了点头,脸上挤出一个极其僵硬的笑容,迈步,脚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踉跄,仿佛那双锃亮的皮鞋踩着的,不是坚实的地板,而是刚刚被烈火烧过的滚烫的灰烬。

当与正走下台的李乐擦肩而过时,李乐脸上依旧带着那抹淡淡的笑意,甚至微微颔首,像是在说“到你了”。

这笑容在邹杰看来,却充满了怜悯和嘲弄,刺眼得让他几乎想要别过头去。强行控制住面部肌肉,回以一个极其短暂的、几乎只是肌肉抽搐的点头,随即加快脚步,几乎是逃也似的站到了报告台后。

李乐这孙子不知是有意无意,在下台时,还把麦克风往上掰了一下,到李乐额头的高度,让邹杰手忙脚乱地调整着,金属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在安静的会场里格外突兀,尴尬又添一分。

摆弄好之后,邹杰又看了眼台下,那些刚刚为李乐报以热烈掌声和会心微笑的面孔,此刻大多显得平静,甚至有些疲惫和心不在焉。

前排,森内特已经重新调整成了一个更舒服的瘫坐姿势,半眯着眼,仿佛在养神,玛丽女士优雅地端起水杯,小口抿着,菲茨杰拉德则低头摆弄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没什么表情的脸上,组委会的副主任,牛津的系主任.....

强迫自己将目光从这些能轻易影响他心态的大佬身上移开,落在了自己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点下了翻页笔,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他精心设计的ppt封面:深蓝底色,烫金字体写着标题——《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初探》,下面是他的姓名和单位,几个字被他特意加粗放大。

标题本身,与李乐那份《网络社会学:概念梳理与理论路径的一些探索》相比,就显得更为中规中矩,甚至带点笨拙的学究气,缺乏那种直指核心的锐利。

“各....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邹杰开口了,声音带着明显的干涩和紧张,远不如李乐那般松弛流畅。他刻意放缓了语速,试图找回平日里演练了无数次的、那种沉稳自信的语调。

“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我们课题组关于网络社会学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的一些初步探索......”

最初的几分钟,邹杰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和反复演练的本能在进行。

阐述着研究背景,强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措辞与李乐开场时有七分相似,但少了那份举重若轻的框架感,更像是在罗列现象。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关系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延伸、重构与.....映照。”

邹杰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用了“映照”这个词,试图与李乐的“延伸、重塑与挑战”区分开来,但内核的相似性让这种刻意的区分显得苍白无力。

他引入了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性”来解释线上行动的制约与赋能。他提到了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概念,试图将网络平台看作新的“场域”,将关注度、影响力视为新的“资本”形式。

这些理论的引用本身并无问题,甚至是当前分析网络社会的常见路径。

然而,问题在于他的阐述方式。

李乐是在与这些理论进行深度对话,甚至试图超越其局限,而邹杰的讲述,则更像是在进行理论搬运和名词堆砌。他反复强调“整合”与“构建”,但“整合”了什么,“构建”了何物,听起来却有些空泛,缺乏一个像李乐那个“技术、社会、文化三重互动模型”一样清晰有力的核心骨架来支撑。“

他提到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提到了传统社会学理论在面对网络新现象时的解释力局限。

这些论点,与李乐报告的开场部分,在核心逻辑上高度重合,只是表述的词汇和引用的具体案例略有不同。

邹杰能感觉到,台下一些听众的眼神开始变得有些飘忽,有人甚至悄悄打了个哈欠。

当他开始讲到网络权力时,这种对比愈发明显。

“......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权力呈现出一种弥散化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平台作为关键行动者,掌握了规则制定、数据掌控和.....和注意力分配的权力。”邹杰努力想使用更专业的词汇,但“注意力分配”这个词,在李乐精辟的“注意力经济”和“算法规训”面前,显得粗糙而缺乏理论深度。

他甚至也引用了福柯,提到了“微观权力”,但仅仅是提及,并未能像李乐那样,将其与算法的具体运作机制、数据的商品化深刻联系起来,只是浮于表面的概念借用。

也试图提出一个“基于资源控制与规则制定的二元权力分析框架”,听起来结构完整,可在李乐那充满动态感和哲学思辨的“液态权力”、“算法权力”分析之后,这个框架显得静态、呆板,甚至有些过时。

邹杰并非没有自己的“创新点”。他花了相当篇幅强调自己研究的“实证检验”部分,展示了一些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论坛数据,以及针对特定网络社群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初步结果。

展示了几张图表,试图说明线上互动频率与社群认同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工作在李乐之前那套贯通宏观结构与微观实践、融合哲学批判与方法论反思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像是....零碎的补丁。

仿佛是在一栋已经初具规模的宏伟建筑旁,努力证明自己手中几块砖头的质量和用途。他的数据和分析本身或许扎实,但缺乏一个足够有力的理论问题作为牵引,使得这些实证工作像是无根的浮萍。

明眼人,尤其是刚刚认真听了李乐报告的人,立刻就能看出,这些个图表,与李乐提出的“技术架构、社会互动、文化表征三重互动模型”在结构上和核心要素上惊人地相似,几乎可以看作是后者的一个简化版或同构表述。

唯一的显着区别可能在于,邹杰的图表配色更花哨一些,箭头更多,看起来更加的.....复杂。

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邹杰的眼神多次不自觉地飘向前排。他看到森内特教授歪着头,手指抵着下巴,眼睛半开半阖,那表情与其说是在沉思,不如说是在.....忍耐?

偶尔,森内特会侧过头,对身旁的玛丽女士低语几句,玛丽女士则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平和,但邹杰总觉得那平和之下带着一丝审视,甚至是若有若无的惋惜。

他看到菲茨杰拉德教授百无聊赖地玩着手中的钢笔,偶尔抬头瞥一眼屏幕,嘴角那惯有的嘲讽弧度似乎更加明显了。

最让他难受的是李乐。李乐就坐在森内特旁边,身体放松地靠着椅背,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既没有得意,也没有不屑,只是平静地看着,听着。

但偶尔,当邹杰在某个理论衔接处出现磕绊,或是试图强调某个自以为创新的观点时,邹杰似乎捕捉到李乐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那细微的动作,像是在说,“大哥,这里,好像不太对劲?”或者,“兄台,这个,我好像之前提到过?”

这种无声的评判,比任何公开的质疑都更让邹杰难以承受。他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借鉴、所有的力不从心,都在台下那双平静的眼睛下一览无余。

邹杰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进入下一个环节,实证检验初探。这是他认为可以扳回一城的部分,也是他武田直树和藤岛一再强调要突出的“扎实”之处。

又展示了几组数据图表,试图用量化数据来支撑他的理论框架。

“我们通过对国内某大型网络论坛的活跃度、用户互动频率、版主管理行为等数据进行追踪分析,初步验证了技术规则对互动模式的塑造作用,以及非正式权力结构在线上社群中的生成机制.....”

然而,这些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分析方法的严谨性,在李乐刚才提到的“数据获取陷阱”、“算法黑箱”等方法论反思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和传统。

更重要的是,他所“验证”的这些现象和机制,恰恰是李乐在早年的论文中就已经深入剖析过,并在刚才的报告中置于更宏大理论视野下重新审视的“旧酒”。

邹杰的工作,看起来更像是对李乐已有发现的一次数据化的、略显笨拙的“证实”,而非真正的创新性探索。

甚至引用了李乐去年在《社会学研究》文章作为参考文献,这在他原本的计划里是为了显示自己研究的承继性和对话性,但在当前语境下,却仿佛坐实了李乐刚才那句“引用自己过去的文章很正常....总比去引用一些自己还没完全消化理解的二手理论要来得踏实一些”的暗讽。

慢慢的,台下的气氛愈发沉闷。偶尔有纸张翻动的声音、轻微的咳嗽声,以及座椅挪动的吱呀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周帆坐在台下,双手紧紧攥着裤子,手心全是汗,不敢抬头看台上的邹杰,也不敢看周围听众的反应。

邹杰的语速不自觉地加快,试图用信息的密度来填补内容的苍白和吸引力的缺失。

讲到网络身份的多重性、线上线下的互动影响、讲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与冲突.....每一个点,都在努力想讲出深度和新意,可是每一个点,似乎都精准的踩进了刚刚李乐以更精辟、更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过的“坑”。

可他,像是在奋力追赶一个远去的背影,却发现自己连对方扬起的尘土都看不清。

就连原本准备穿插其中的、用以活跃气氛的几句幽默用语,台下也是一点反应都欠奉。

终于讲到结论部分,邹杰再次强调自己的研究如何“系统整合”了经典理论,并为其提供了“实证基础”时,台下依旧一片沉默。没有听到预想中的、表示赞同或感兴趣的低声议论,只有一种礼貌的、甚至是冷淡的寂静。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仁批评指正。”

邹杰感觉像是跑完了一场极其耗力的长跑,后背的衬衫已经湿透,紧紧贴在皮肤上。他站在台上,微微鞠躬,等待着。

台下响起了掌声。

稀疏、零落、缺乏热情,带着明显的礼貌和程式化,很快便消散在空旷的报告厅里,甚至没能完全掩盖住某些座位上提前起身离开时座椅发出的声响。

仿佛在说:“好了,你讲完了,我们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了。”

果然,主持人说道,“oK,下面进入提问和讨论环节,时间十五分钟。”

。。。。。。

主持人宣布提问后,全场连个涟漪都没泛起,呈现出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会场里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和偶尔不知从哪个角落传来的、压抑着的咳嗽声。

邹杰站在台上,双手抠着讲台边缘,脸上努力维持着镇定,但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台下,像落水者寻找着救命稻草。

前排,森内特抱着抱枕,头一点一点,似乎真的睡着了。玛丽女士低头翻看着会议手册,纤细的手指划过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菲茨杰拉德不知何时掏出了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递给了身边那位从李乐报告时就板着一张僵尸脸,一言不发的的沃尔夫冈教授,对台上的邹杰毫无兴趣。

其他几位大佬,或交头接耳低声说着什么,或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目光却没有焦点。

后排的学者和学生们,有的在低头看自己的笔记或电脑,有的则相互交换着眼神,那眼神里混杂着同情、无聊,甚至是一丝看热闹的兴味。没有人举手。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比尖锐的质疑更让人窒息。它无声地宣告着这场报告的内容未能激起任何深入探讨的欲望。

邹杰感觉脸颊发烫,冷汗沿着脊椎滑下。求助般地看向自己的导师武田直树和藤岛。武田眉头紧锁,脸色阴沉,藤岛则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不知道想着什么。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寂静在蔓延、发酵,几乎要变成实质的压力。

主持人似乎也有些尴尬,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视全场,试图寻找任何一个可能举手的人。

终于,在几乎令人绝望的漫长十几秒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是那位来自国内一家社科院的王主任。

主持人几乎是不易察觉地松了口气,立刻点了他,“请这位先生提问。”

王主任扶了扶眼镜,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英语不错,语气依旧带着国内学术圈常见的那种温和腔调,但问题却像裹着棉布的针,“邹博士啊,报告听了,很受启发,工作量也看得出来,很大,很扎实。感谢你的报告。辛苦了。”

一开口,一种熟悉的先扬后抑的套路,让邹杰心里咯噔一下。

果然,这王主任话锋一转,“不过呢,我有个小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你在报告中多次强调你的研究是对经典理论的整合与实证检验,这个出发点很好。”

“但是,我仔细听了你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关于网络权力分析的部分,发现其核心要素和逻辑结构,与李乐博士刚才阐述的三重互动模型,嗯,相似度似乎非常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上脸色瞬间有些尴尬的邹杰,又瞥了一眼台下安坐的李乐,继续说道,“当然,学术研究,英雄所见略同,思路撞车也是常有的事。”

“但既然存在如此高度的相似性,你是否能更清晰地说明一下,你的研究,相对于李乐博士已经系统阐述过的框架,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究竟体现在哪里?”

“除了你展示的那些数据图表,而且这些数据本身的分析方法似乎也并未超出常规,你的整合与检验,在理论层面,究竟‘新’在何处?”

问题看似平和,实则诛心。

它没有直接指责抄袭,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像一把软刀子,精准地刺向了邹杰研究最脆弱的地方,原创性不足,疑似过度借鉴甚至模仿。

潜台词几乎是,如果你的核心框架都是别人的,那你所谓的“整合”和“检验”,价值何在?是不是只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是模仿?

台下一片低低的哗然,许多原本意兴阑珊的人都重新抬起头,目光聚焦在邹杰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近乎釜底抽薪的一问。

连李乐都微微皱起了眉头,不是针对邹杰,而是瞥了那位王主任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厌烦。

邹杰的脸瞬间涨红,又迅速褪去血色,变得苍白。他张了张嘴,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武田直树的脸色更加难看,藤岛也收起了那副事不关己的表情,眼神模糊的地盯着邹杰。

终于一股不甘和多年训练形成的应急反应强行压下了恐慌,邹杰用力掐了掐掌心,清醒了一些。

“谢,谢谢王主任的提问。”声音努力保持着镇定,“李乐博士的框架确实非常精彩,具有很高的理论启发性。我们的研究,确实,确实在某些宏观的思考方向上,存在....交集。”

他避开了“相似”这个词,选择了更模糊的“交集”。

“但是,我们的侧重点和切入路径是不同的。”邹杰努力组织着语言,试图找到一线生机,“李博士的框架更偏向于哲学思辨和宏观架构的搭建,而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在....在经典社会学理论,比如结构化理论、场域理论的具体指引下,进行....进行中层理论的转化和操作化,并试图通过更,更系统、更大规模的实证数据来进行验证和.....和修正。”

话里提到了“中层理论”、“操作化”、“验证和修正”,这些词听起来很学术,很扎实,试图将他的工作与李乐那种更偏向基础理论构建的“宏大叙事”区分开来,强调自己研究的“实证性”和“规范性”。

“具体到网络权力分析,”邹杰一时间感觉思路稍微顺畅了一点,“我们并非简单套用,而是尝试将经典理论中的权力资源类型学,与网络空间中的具体要素,比如平台规则代码、数据所有权、用户关系网络等进行更精细的对应和测量。”

“将相对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以观察、可以测量的变量。这.....这本身是对理论的一种深化和补充,甚至可能发现理论在解释新现象时的不足。”

这番解释,虽然依旧有些磕绊,逻辑上也并非无懈可击,但至少勉强勾勒出了一个“差异化”的图景。

李乐是画地图的,他是拿着尺子在地图上量距离、做标记的。虽然地图是人家画的,但测量工作本身也有价值。

王主任听完,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没再追问,算是勉强接受了这个解释。台下也响起了一些窃窃私语,似乎部分听众觉得这个说法还算能自圆其说。

有了王主任带头,加上邹杰勉强应付了过去,会场的气氛似乎松动了一些。

接着又有两三位学者举手提问,问题依旧不轻松,有的质疑他数据样本的代表性,有的问他如何区分线上行为的“结构性制约”和个体的“策略性选择”,还有的问他如何回应李乐报告中提到的“算法黑箱”问题对其量化研究可信度的挑战。

邹杰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调动起全部的知识储备,一一应对。

回答时而流畅,时而卡壳,明显能感觉到他的信心在一点点被消耗。会场的气氛始终没有热起来,提问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找茬”,而非真正的学术交流。

就在提问环节似乎要在这种沉闷和尴尬中草草收场时,武田直树终于拿起了面前的话筒。他脸色依旧不好看,但语气刻意放缓了一些,显然是想拉学生一把,挽回点颜面。

“邹君,你刚才提到了对结构化理论的应用。”武田的话里透着回护,“我想请你结合你收集的论坛数据,具体谈一谈,你是如何观察到用户的行为既受到平台规则机制的制约,同时又通过他们的日常实践,比如创造新的网络用语、形成非正式的互助规范,来微妙地改变甚至重塑了这些规则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你理论应用深度的例子。”

这个问题明显是在给邹杰搭台子,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研究中相对扎实、也是预先准备比较充分的部分。问题本身是结构化理论的经典议题,安全,且易于发挥。

邹杰显然领会了武田的意图,感激地看了导师一眼,连忙接过话头,“是,谢谢武田老师的问题。”

他迅速在电脑上调出相应的,画着“繁复的”数据分析页面、“好看的”图表的内容,投射到幕布上。

“我们以某论坛版块的管理规则变迁为例......”

邹杰开始详细阐述一个案例,说明最初版规如何限制讨论范围,用户如何通过发明特定暗号绕过审核,形成亚文化圈子,最终促使版主修改规则,吸纳了部分用户创造的规范。

引用了用户发帖数据、关键词频率变化和版规修订记录来佐证。

这个回答中规中矩,案例也算典型,论证过程清晰,数据展示直观。虽然理论上没有超出原意,但实证部分确实做得比较细致。

台下不少人微微点头,武田直树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看来,京大扎实的实证训练功底,关键时刻还是能派上用场,挽回些许颜面。

武田听完,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但目的已经达到。

邹杰只感觉背心的冷汗似乎干了一些。

而在武田提问完了之后,台下好多人也都明白了,这是老师出面,给学生讨了个周全,也就被那位王主任挑起来的提问的心思。

报告厅里又是一阵冷场。

“好了,诸位,还有问题没有?”主持人看了看时间,“如果没有的,邹博士的汇报就.....”

“等等,我还有一个问题。”

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带着一种慢条斯理的腔调。

是藤岛,他不知何时也拿到了话筒,脸上挂着一种看似温和,却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

邹杰心里咯噔一下,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武田也皱起了眉头,看向藤岛,眼神带着询问,你滴,在搞什么八格牙路?

藤岛没有看武田,而是直接望向邹杰,语气甚至称得上“鼓励”。

“邹君,我还有一个问题。”藤岛的声音通过话筒清晰地传遍会场,“你刚才在回应问题时,提到了算法和数据是内嵌于规则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藤岛稍作停顿,仿佛在组织语言,但说出的每个字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冰锥,“你报告中借鉴了,嗯,一些关于液态现代性的论述,试图描述网络权力的流动特征。”

“那么,按照你的框架,这种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高度流动的‘液态权力’,它是如何具体地、动态地重塑线上与线下之间,以及线上不同社群之间的权力边界的?”

“我指的是那种....非固定的、随着数据流和用户行为实时变动,甚至能被平台方通过调整参数而瞬间修改的隐性边界。你的实证研究,捕捉到了这种边界重塑的具体机制和证据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

这个问题,看似是在帮助邹杰深化论述,将他报告中一个看似时髦实则空洞的“液态”概念具体化。但实则是一记无比阴险的“背刺”!恶毒地将邹杰逼入了一个他几乎无法回答的绝境。

邹杰的研究,根本没有深入到能够捕捉和分析这种“实时变动隐性边界”的层面。他的数据是静态的、滞后的问卷调查和有限的论坛公开数据,哪里能支撑起对“液态权力重塑边界机制”的实证回答?

这完全超出了他目前的研究能力和数据支撑范围。

藤岛的问题,等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他理论框架中的一个华而不实、根基不稳的部分,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并要求他用根本不存在的“实证”来填充。

邹杰瞬间僵住了,感觉脚底发麻,刚才因为回答武田问题而建立起的一点信心瞬间崩塌。

会场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出了邹杰的窘迫和这个问题的毒辣。武田直树猛地转头,难以置信地瞪着藤岛,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他万万没想到,藤岛这个“自己人”,会在最后关头给出这样一击。

周帆在台下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我,这,我们认为....”邹杰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试图用一些空洞的术语来搪塞,比如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更长期的数据追踪、边界确实存在模糊性等等。

可依旧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更别提提供任何机制或证据。

藤岛面无表情地看着邹杰,那眼神仿佛在说,“看,这就是你研究的成色。”

就在邹杰几乎要准备承认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刻。

“嗯哼!”一个壮硕的身影从前排站了起来。

是李乐。

李乐先是向身旁的森内特和玛丽女士微微点头示意,然后从容地走到过道上,从一名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一只备用话筒。

全场的目光,包括森内特突然睁开的、带着玩味的眼睛,玛丽女士略显惊讶的表情,以及藤岛骤然眯起的双眼,都瞬间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邹杰也愣住了,呆呆地看着李乐,不明白他想做什么。是来落井下石?还是....

李乐打开话筒开关,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台上狼狈不堪的邹杰身上,声音清晰地响起,

“关于藤岛教授提出的这个非常精彩的问题,涉及到算法驱动下权力边界的流动性与重构机制,如果邹博士不介意的话,我想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尝试补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或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议题。”

话音落下,整个第七分会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所有人都懵了,李乐....这是要帮他解围?

邹杰则难以置信地看向李乐,他来解释?他解释什么?他为什么要帮我?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丹武双绝 拯救诸天单身汉 庶子夺唐 她是剑修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寻忆:武灵天下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小尸尸我啊!被疯批反派圈养了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都市皇宫 权贵巅峰之一路狂飙 龙魂侠影 都市花缘梦 考公失败,我转身进入省委组织部 巨星崛起 重生:红色仕途 鉴宝神瞳 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四合院从1953开始 官途,从小科员到一省之首! 都市极品医神 铁腕官途 四合院小市民 穿越第一件事,截胡秦淮茹! 暗海反杀 妙医圣手叶皓轩 宋檀记事 穿越四合院,开局入赘娶寡妇 
最近更新玉阶血 夫人要和离?疯批权臣亲她红温 重生之得意人生 四嫁帝王,三位前夫坐不住了 鉴芳年 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换嫁随军,谁家凶兽奶呼呼呀! 净水迎帆 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 开荒躲乱世,我家过的太富裕了! 女配她过分美貌 刚大一就与女神老师被强制结婚 敲骨吸髓?重生另选家人宠我如宝 渣男兼祧吃绝户?改嫁皇叔他急了 炽吻失氧 娇软知青下乡后,禁欲大佬沦陷了 醉染赤水 夫君沉迷造反,却有四个忠臣崽崽 离婚后,我权势滔天,你哭什么 狂龙战枭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咖啡就蒜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txt下载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最新章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