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洞螈
陈渊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什么龙的。
他貌似是真的没有觉得自己遇见过龙,尤其是看到到赵松雅非常肯定的样子。
他就感觉有一些奇怪。
“小雅你是不是看错了。”
“龙?哪里有龙。”
“我没有看错啊,真的,老陈那里真的有。”
“你可以过来看一下呀。”
赵松雅朝着水沟里面指了指。
陈安抱着一些怀疑的态度走了上去。
他忽然发现在那水池里非常的清澈带着清澈的水底下有着一条看上去长得很像一条迷你龙一样的生物。
“啊,原来是这个懒家伙呀。”
【懒家伙?】
网友们一时间有一些莫名其妙。
【不是老陈,你为什么说它懒呢?】
【这家伙很爱玩吗?不喜欢做事吗。】
陈安笑了起来,“你们是不是觉得一天24小时几乎都不会活动的动物,只有树懒或者说是长期行动缓慢的考拉。”
“又或者是生活在深海底部的格陵兰睡鲨?”
这些大概是正常人来说,提起懒惰的动物,会第一时间想到的家伙了吧。
当然,陈安说的也没有错,网友们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至少就目前来看,他们是真的觉得有一些懒惰的动物就只有这么刻板印象中的几个。
对于眼前这个看着像一条迷你龙的家伙是真的感觉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尤其是他们认为这条所谓的迷你龙长相是真的有一些独特和奇怪。
他就真的很像一条龙一样,小小的身子,透明的。
你甚至还能够看到他身体里面的脏器,尤其是头部的龙角和小胡须,更加是增添了一份活生生龙的味道。
“其实像我刚才说的那些动物,他们确实是比较懒惰,也是我们认知中常态所觉得存在的生物。”
“只不过呢,但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也是非常的懒惰。就像你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生物,所谓的迷你龙。”
“它们被看作是龙的后代,行踪诡秘,却又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点。”
“而且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龙啊,什么鬼东西的。”
“它其实是有一个比较正统的名字,那便是叫穴居蝾螈。也就是蝾螈的一种。”
【蝾螈长这样吗?】
【感觉这个蝾螈好长啊,好像蛇一样的,我以前记得蝾螈不是这个样子的呀。】
【我怎么感觉到有一些疑惑啊。】
他们其实也见过蝾螈,但是印象中很多的蝾螈他其实并不是这样,只不过呢,网友们他们是没有见过自己印象中所觉得那些比较奇怪的东西。
你就说现在吧。他们首次看到这个生物就会觉得很奇怪,有一些独特,甚至说特别。
可是陈安知道并非是他们的不理解。
更多的可能是见识的少了吧。
其实穴居蝾螈,或许这是洞穴生物奇景的又一个代表,从发现之初,到现代科学研究。
穴居蝾螈的研究历史穿插了几百年,直到今天,科学家才完全弄明白这种神奇动物的秘密。
像这样的生物它比较常见,因为洞穴生物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分支,与主流的地表生物研究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才导致的洞穴生物很难被人们发现。
并且它们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更加原始。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看,了解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还原早期物种的生活状态,以及它们是如何转变为穴居的。
直播间里面就有一些很强大的专家在对他们进行了一种非常健全的科普。
【其实这种蝾螈最初在1689年就有英国科学发现,并被鉴定为龙的幼虫。】
【此后在18、19世纪都有不少科学家对其进行了记录分析,不过当时人们并不清楚这一生物的具体属性,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
长期在黑暗的洞穴环境中很难开展有效的调查,即使将洞穴蝾螈带出,也很难观察到它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当然这在20世纪后,科学有了系统的发展变化,并且科学家通过考察进一步得到了相关数据。】
在陈安更为详细的拍摄下,网友们注意到这条洞螈身长不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全身呈白色,四肢细小。
有发达的外鳃3对和鳃孔2对,羽状鳃为红色。
吻钝,头狭小,头骨多软骨质。
它们终生地栖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
但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之中,眼睛已经没太大的作用。眼睑和眼已经退化隐藏于皮下,但感光灵敏。
而且这家伙还算得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从地理位置的分布状态来看,这种洞穴蝾螈主要分布在中欧、东南欧的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基岩通过流水作用构建了该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洞穴蝾螈便生活在此地。
当地人更多的将其称之为人鱼,主要是因为它的肉质和皮肤颜色很像欧洲故事里描述的人鱼。
但科学家进行观察分析后,将其分为变形虫属,并且这是欧洲变形虫科中的唯一物种。
与众多穴居生物一样,这种洞螈完全适应了洞穴生活,并且眼睛几乎完全退化。
仅剩其他感官还能正常使用,它们的听觉和嗅觉十分发达。
另外在体表上,也没有任何色素沉淀,看起来就像一根肉条。
不过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洞螈与大多数两栖生物相比,它们几乎完全生活在水里。
如此奇怪的生活状态,以及它们特殊的外表让科学家充满了好奇心。
早期科学家在调查这一物种时还没有意识到洞螈的神奇之处。
并且监测地下动物群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讲同样充满困难。
尤其是在物种特别稀有,或者难以捉摸的状态下,想要调查它们并不轻松。
所以欧洲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环境dNA的非入侵性调查方法来进行统计分析。
此前的记载文献大多来自意大利、斯洛文尼亚,以及克罗地亚等地。
并且在已知的洞穴中,大部分洞穴人类都没办法进入,因此这种采样更多的利用了水体dNA测定。
在对洞螈存在的可能洞穴的水源样本进行采样后,科学家利用离心机分离了样本清液,并对其进行蒸发干燥,然后再分离。
最终得到了关于洞穴蝾螈的统计,dNA显示了其在欧洲地区的分布情况。
并且解释了为什么以前没人能够发现它们,除了暴雨涨水的情况,这些洞穴蝾螈几乎不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