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再次赐婚
静安公主眼含笑意,从她嫣红柔软的唇瓣里,轻松吐出一番话,却惊得花苒公主瞬间脸色大变。
躲在帘后的身体冷得几乎要缩成一团。
原来静安姐姐带这名红衣女子来,竟怀有如此目的;原来即便自已不去,她照样有办法,让别人顶着她的脸去文华殿。
花苒公主的心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明明身在自已的“飞花殿”,却如同身处冰窑,面对仰天大笑的姐姐不知道该求饶,还是该喊救命。
她突然明白,那天晚上红衣女子说的话。四月初九这日她的确不应该离开“飞花殿”。但眼下的情形,她离不离开似乎都没什么区别。
她的姐姐,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如此疯狂的行为,到底对她有什么好处??
江一冉同情地望向对面的花苒公主,她的大半边身子都藏在帘后,但从不断颤抖的布帘,也能想像到她如惊弓之鸟般手足无措。
可惜她现在说不了话,也无法动弹。
只能对花苒公主微微摇头,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要离开这里,御书房那边我会随机应变。
她不知道如此细微的动作,花苒公主能不能看明白,但目前她能做的只有这些。
静安公主这招偷梁换柱、一箭双雕之计实在很妙。
先是在她暴露身份之前,利用她与花苒公主一模一样的脸推波助澜,哪怕周渔不愿意,他们俩的赐婚不成也要成。
而一旦“赐婚”二字从明英宗嘴里说出来,花苒公主和周渔的命运就再次尘埃落定。
接着在“赐婚”定下后,静安公主再大义凛然地揭露她当着皇帝的面假扮公主,干扰殿试,怎么算都是死罪一条。
而后静安公主,反倒成了大大的功臣。
锋利的剑尖紧紧抵在腰部,哪怕江一冉刚刚不过稍稍摇动脖子,剑尖已朝衣衫里刺进去。
这是吴用的警告!
江一冉相信,只要她敢再动一下,吴用便会毫不犹豫地让她见血。毕竟她早晚都得死,现在不杀她,不过是要等到吉时,再扔进溟海祭“白龙王”而已。
静安公主笑了许久,直笑得眼泪都快笑出来了,才捂着帕子停下。
她对花苒公主摆了摆手。
“花苒妹妹好好养病,姐姐可要先走喽。”
花苒公主的后背一片冰凉,她死死咬紧牙关,生怕自已一开口,就在静安公主面前露了怯。
人一旦露了怯,便会越发怯懦,缩手缩脚。到那时,离死就不远了。
……
文华殿内。
殿下的长案已经撤去,所有贡士都立在原地,屏息静气,低垂眼眸。
殿内十分安静。
除了自已的呼吸声,贡士们听不见别的声音。
他们殿试的文章早已呈了上去。此时,正在忐忑不安地等待,殿内再次响起那道温和的声音念出自已的名字。
过了许久,众贡士听得头顶传来一声咳嗽。
明英宗的声音再次响起。
“各位学子,久等了。各位的文章朕已看过了,果然博学多才,文采出众,实乃朝廷未来的栋梁。”
说话间,他朝一旁的太监瞥去一眼。
那太监登时猫着腰凑过去,恭恭敬敬地从御案上捧起圣旨,一路倒退到刚才站立的位置,才朝殿下走去。
圣旨后的太监念了些什么,周渔毫不在意,恍恍惚惚间也没有听清。其实,他听不听清早无所谓,圣旨上写的名单他都知道。
他无意识地垂头盯着地面的瓷砖,心里挂念的有家中父母,弟弟妹妹,还有吴名。
父亲母亲他们顺利去北山了吗?
吴名现在是在宫外吗,和谁在一起?
原本说好,到时候和“如意楼”的楼主一同带领百姓入宫,现在“如意楼”人去楼空,她该和谁接应?
还有,吴名曾经提起过被囚禁在御书房的江司业,他一会有机会见他一面吗?
一想到这些,周渔便觉得状元不状元根本不重要,直到身边的贡士提醒了他几次,他才反应过来。
“周渔,周渔??”老太监见他呆愣愣的,半天没反应,不得不又叫一声,“周渔,你殿试第一名,连中三元,还不赶快谢主隆恩。”
果然还是和第一次一样,周渔还在心中感慨,身体已对着龙座的方向跪下磕头。
“学生周渔,谢主隆恩,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英宗淡笑,朝他的方向抬手,“起来吧状元郎,连中三元,恭喜你了。”
周渔起身后,榜眼和探花也依次朝明英宗跪拜。
过了一会,眼见身边的贡士们都在太监的指引下,陆续朝殿外走去,周渔也缓缓跟上他们。
还不等他跨过门槛,果然就听得后面有声音。
“状元郎,你且留下。”
这声音有些沙哑,正是一直站在明英宗身旁那太监的声音。
他从容转身,对身后的太监行礼。
“公公,殿试已结束,还有何事?”
太监一脸献媚地冲他笑起来,“状元郎,殿试虽已结束,但你的好事才刚刚开始呢。”
“是何好事?”周渔问他。
太监一脸神秘地对他道,“状元郎随洒家一去便知。”
周渔朝他再次作揖,“那就有劳公公了。”
两人离开文华殿后,又走了约摸半盏茶功夫,终于再一次来到御书房。
还来不及慨叹,就被太监催着快些。
一踏进殿内,周渔就见前方的龙椅上正坐着一个人,他赶紧快走几步,在大殿中央位置跪下。
“小人周渔参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坐在龙椅上的明英宗此时已换上一身浅色的常服,看上去比刚才少了些威严,多了些亲切。
“起来吧,状元郎。”
“说起来你幼时入宫,朕还抱过你呢。”
周渔低垂眼眸,“是的,陛下,此事学生曾听祖父提起过。”
“你今日的表现朕很满意。”明英宗接着道,“朕常听说你是周家最优秀的二子,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连中三元的状元郎可不是年年都有。”
“我大明开国至今也不过只有区区两人,如今在我朝,再加上你这位周氏子孙,便是三人,朕,很欣慰。”
一听此话,周渔立即道,“回皇上,小人只是得遇明主,方能不致蒙尘。”
明英宗听到他如此谦虚有礼,不骄不躁,越看越觉得满意,“不错,不愧是周正儒的二子,文坛首领,到底教导有方。”
说罢他又问,“周渔,你虽是中了状元,但到底年轻,若是让你先去翰林院历练两三年,你可愿意?”
“小人愿意,全凭陛下安排。”
明英宗点了点头,“状元郎如此优秀,不知可有婚配?”
“回陛下,”周瑜深深地吸一口气,“小人目前尚无婚配。”
明英宗笑笑,正要继续问他。
却听到殿内突然响过一声轻微的嬉笑声,听方向竟像是从一扇巨大的屏风后面传来的。
明英宗轻咳一声,似乎没听到一般继续说。
“朕有十位公主,个个娇美如花。其中当数花苒公主生得最为国色天香,不仅与状元郎年龄相仿,也极喜诗词歌赋,郎才女貌,天造地设。”
“朕有意将花苒公主赐婚于你,不知状元郎意下如何?”
周渔没有立即回答,俯身朝明英宗磕了三个响头,才要开口,就听得屏风后又响起“哎哟”一声。
这一声比刚才的笑声还要清晰,正是女子的声音,而且这声音听上去,说不出的熟悉,竟像是……吴名的声音??
虽然只有一声,但他相信自已绝对没有听错。
见周渔迟迟不回话,明英宗明显不悦。
“怎么,难道朕的九公主,还配不上你这状元郎不成?”
“陛下,”周渔沉声道,“公主乃千金之躯,小人不过是一介书生配不上公主,还望陛下收回旨意。”
有了之前的经验,他知道藏在屏风后的正是静安公主和花苒公主,因此他一动不动地目视前方,听到也当做不知道。
明英宗神色淡淡。
“状元郎何必自谦,朕说你堪配公主,你便配得。”
“陛下不可。”听得此话,周渔立即道,“学生目前虽无婚配,但我与一女子曾有过口头婚约。若我高中状元,明日便去她家中提亲。”
明英宗忽地笑起来。
“状元郎果然有情有义,既是如此,公主为正室,待三年后你再娶她为偏房,如此便不会委屈那女子了。”
“陛下!!”周渔直挺挺跪着,朝前移近几步高声道,“学生曾对那女子发誓,此生定要效仿陛下与钱皇后的鹣鲽情深,与她长相厮守,白头到老。”
“此生唯爱她一人,亦只娶她一人,还望陛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