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一日三餐的供应,有比较科学一点的餐饮搭配,有几套常换的衣服,外加一点微薄的个人补贴……
但是那一点补贴,每个月几乎用来给自己加餐不至于饿着肚子去训练都还不够。
家里边要指着孩子从那边再给寄过来补贴来帮衬,那是很难的,也不会忍心。
那叫做孩子的“血汗钱”都不为过。
除非是真的极其能吃苦的孩子和极度狠心的家长,每个月才能从孩子牙缝里抠出来几分血汗钱落入家长的口袋。
一般来说,家长若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真的有心培养……
想要孩子能在竞技体育的队伍里混出个人样来,想要孩子能够在人才众多的项目里脱颖而出,能出去比赛,能比出好成绩……
便是要有以举家之力支持孩子、“托举”孩子度过很长一段艰苦岁月的觉悟的。
而绝不是对孩子半点忙都帮不上,还反过来要指着孩子一边苦练一边省钱帮衬家里的。
在封闭的体育运动队伍里,日子是不一定比外面好过的。
寻常的孩子,虽说要上学也要帮家里干活,有些不上学的要干更多活。
可贵在一个自由无拘,闲暇时哪个不是跟着小伙伴们天大地大四处撒野。
日子虽苦,却多多少少是自由快乐的。
而在竞技运动队伍里的孩子,每天的生活是非常刻板规律的,学完文化知识学运动技术,既劳心又劳力。
每天做什么全都是规定好的,一板一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枯燥无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虽然也有同伴,也有队友,可他们从进入队伍的那一刻起,性质就决定了他们更同时是潜在的对手,是有竞争关系的伙伴。
体育队伍里的孩子,基本处在长身体的最关键阶段,他们每天运动量巨大,自然饭量就更大。
不仅需要吃饱肚子,他们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营养,都是比普通小孩要多很多的。
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摆在那里,这个年代哪怕是国家专业的运动队,都很难做到让所有小运动员都餐餐吃饱肚子,更别说是实现营养均衡了。
哪里都有资源倾斜这回事,这也是没办法的。
每一个队伍里,集中所有最好资源,像最好的训练师,像加餐开小灶,像各种最好的运动器械……
都只能优先给队伍里的种子选手,最头部的那几个选手,剩下来的,再层层分级,平均分配。
也就是说,有人吃肉喝汤,有人喝汤连带能吃上点肉沫,有人只能喝口汤,还有人可能连口汤都喝不上。
这一切都是成绩决定的。
不管严冬还是酷暑,孩子们只有周期没有假期,几乎没有一刻能够偷懒。
因为那些偷懒的孩子,很快就会被残酷的现实和竞技环境大浪淘沙淘汰掉了。
在这条万里长征的路上,甚至只迈出了半只脚。
竞技体育其实没有任何捷径。
竞技体育就是唯成绩论。
甚至绝大多数,付出和回报都不能成正比的,因为竞技体育里汗水只是最基础的东西,还有很多x因数。
比如天赋,比如机遇,比如当下的状态,比如心态,比如伤病,比如运气。
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有的孩子练了好几年,才发现并不合适,或者因为训练中的失误受伤,导致运动生涯终结。
或者更简单的,是因为实在太苦了,意志动摇,心态崩塌,再也坚持不下去……
这些孩子就会被退队,送回家中,那么就是等于说,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有的孩子还算运气好,只是耽误了几年,及时认清现实认清自己,早一点退队的话,回到家中可能努努力很快就能融入原来的生活。
可能没得到多大的回报,可失去的也不算多。还能当做人生的一份难得的阅历。
有的孩子运气就差一些了,几乎是耽误了整个青春期。
从七八岁一直练到二十来岁左右,还没出任何成绩,再坚持下去又确实没有意义了,因为看不到任何希望。
于是再痛苦,也只能灰溜溜的选择退役这条路。
有些地方,经济好一些或者说对于竞技运动前景比较重视的,那么在这个时候退下来的半大不大的运动员,多少会给予一些补偿。
比如拿一笔国家的退役运动员健康补贴,不能算很多,可多少能实实在在帮助到运动员离开队伍以后的生活。
比如在当地或退役运动员的老家,队里写推荐信帮助退役运动员找一份跟专业或和体育运动有关的工作。
可能工资微薄,可胜在安全稳定,还能混个体制内公务员的名头。
说白了就是只要为人老实可靠,就能靠着这份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先站稳脚跟。
工作能力若是突出,将来肯定能再往上升一升。
工作能力若是平平,只要不犯什么原则和作风上的大问题,起码也能混个生活稳定,在其他人眼里就等于是拿了个铁饭碗。
这年头,又有什么能比拿铁饭碗的要吃香呢?
哪怕一辈子都做着重复无聊的工作,一辈子都没有再往上升的机会,那也是所有人眼里的香饽饽。
这算是退役运动员最圆满的结局了。
可够幸运能遇上这种结局的,只能说实在少之又少。
更多更多出不了成绩的退役运动员,结局就只是,背着当初走进队伍大门的背包,原封不动的走出队伍的大门,回到家中去。
背包里除了多出一张退役证书,便再拿不出其它东西了。
哦,可能还有一身不为人知的伤病。
可能无人相送,更无人挽留。
等到这个年纪孑然一身回家的人,大概率要面对凭空多出来的,一整个青春期的空白。
家里头很有可能再没有你的位置,因为他们都不习惯你这个人的存在。
周围很可能没有你的朋友伙伴,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你,你小时候认识过的那些朋友,很早就已各自成家,各奔天涯了。
在这个叫做家的地方,满眼皆是陌生,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名字,陌生的关系。
多年的封闭集体生活,导致练很多体育的孩子跟现实的生活脱了轨。
就像去到一个深山里,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人间已过了百年。
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模式、认知能力以及一些与人相处,都有十分巨大的落差,与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你要像个新生儿一样,推倒一切,全部都重新去学习。
要再重新融入原来的生活,重新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是极其困难挣扎的。
要花费巨大的努力,需要漫长的时间。
所以去练体育的孩子,并不是什么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相反,所有愿意去练体育的孩子,对所有愿意把孩子送去练体育的父母,都可谓是一场“豪赌”。
而最后能够得到高回报的孩子和父母,寥寥无几。
听说城市里那些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人家,是几乎不会愿意把孩子送去练体育的。
可像家里穷苦或者只是平平无奇还算勉强过得去的人家,就算送孩子去练体育,又的确很难支撑得起那些费用。
有多少人家,能够承受得起,这场“豪赌”失败的后果?
……
赵富静静听着陶向予陆陆续续讲了这些见闻,没说话,心下却很是震撼,单眼皮睁得都差点成了双眼皮。
一个想法是,原来去练体育,原来所谓的运动员,这里头还有这么一大堆弯弯绕绕的门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