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是糯米饭做的饭团吗?”甫一入口,赵富就感到这个口感很是与众不同。
口感更像是糯米。
“不是,就是普通的米饭。”陶向予一口否定了,然后自己也挟一个饭团吃。
凉下来的米饭饭团,确实跟糯米口感差不多。
“哦?那是很像糯米饭,黏黏糯糯的,口感是真好。”赵富不由地感叹道。
“你喜欢吃糯米饭吗?”闻言,陶向予便随口问道。
“嗯,还好吧,比起米饭,确实应该更喜欢糯米一点。”赵富对此也不藏着掖着,“糯米饭、糯米粥,哦,还有糯米饼,我都挺喜欢吃的。”
陶向予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并没有吱声,只是朝他点了点头。
赵富不知道她问这个是要做什么,可能也没做要什么,便权当随口聊天了。
于是他又拿了一个饭团吃。
这个饭团,一口下去,味蕾真的很满足,层层叠叠的,很有层次感,第一层其实是豆皮的一点淡淡的香气。
因为豆皮只有很薄很薄的一层,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仔细嚼起来的话,有这层豆皮跟没有这层豆皮,口感还是很不相同的。
第二层则是米饭的黏糯,紧接着尝到芝麻的香气,但是不甜,因为没有炒糖的黑芝麻本身就是带有一定苦味的。
不过这个苦味只有那么一点点,一点点的焦苦,甚至不及香味来得重,又马上被肉沫的香气包裹住了。
在带一点脆口的肉沫焦香里,黑芝麻迸发出了最大的一点余香,跟饭香与肉香完全融成一团,滋味可谓十分美妙。
最后有一些脆脆的花生仁跳着闯入,稍微嚼几下,花生的香气便再度铺满口腔。
没想到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小巧饭团,竟能做出这般层次感。
若用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形容,可以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赵富一下子又连吞五六个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却是发出了满足的叹谓。
这东西确实还挺有饱腹感的。
“我可以问一下,这是……在哪个饭馆买的吗?”赵富还是忍不住发问。
他心里猜想的是,照这几个菜的水平,不是在哪家新开的高水平国营饭馆买的,就是在哪家不怎么公开的私营小馆或私家小厨买的。
一定错不了。
他已然全忘掉了,上次陶向予说要让他猜什么。
或者他已经全自动理解成,陶向予上次要让他猜的目地,就是考验他能不能吃出是哪个馆子的特色菜。
“……”陶向予愣了一下,有那么一瞬间的无语。
“所以你是觉得,这些菜是在附近哪一个饭馆买的,是吗?”尽管有些无语住,陶向予还是维持了平静的语气和平淡的微笑。
只不过,这个语气,这个微笑,平静平淡得……令赵富本能觉察出了,那么一丝危险的气息。
“呃……附近,那有可能也不是在附近?”赵富动摇了,对自己原本坚定的想法还是产生了一丝怀疑。
“……”
嗯,确实还有点脑子,但不多。
陶向予差点要笑了,可能是一半被逗笑,一半被气笑的。
“你吃这个,鲜虾南瓜锅贴。”
这一闹,陶向予还就不想直接就说了,反而又给他挟了两块饭盒里跟豆皮饭团并列装着的第二种东西。
“哦,好,好……”赵富瞅着她,声音都低了下来,变得有点唯唯诺诺。
赵富其实搞不太明白,为什么陶向予不愿意回应他这些菜从哪里买的问题。
她看着好像没有不高兴,又好像有那么一点不高兴。
问题是,如果她真的不高兴,那到底是为什么不高兴呢?赵富本就转得不快的脑子,此刻也快要停摆,转不动了。
不等陶向予给他挟,这回赵富不敢耽搁,自己就挟了吃。
这种锅贴,倒是跟豆皮饭团全然不一样的口感。
一口咬下去,硬硬脆脆的,是会掉出一点渣来的那种酥脆感。
但不是有韧性和嚼劲的那一种,是嚼起来有点嘎嘣脆,会在口腔里四处跳舞蹦迪的口感。
“你觉得这种好做一点,还是刚刚吃的那个豆皮饭团?”见他很快吃完一个,陶向予又忽然提问。
“咳,咳咳咳……”赵富差点被呛到,又不敢不给回应,只好清清嗓子硬着头皮道,“我觉得,我觉得……应该,都差不多吧?”
其实他去哪里知道这些呀?
这种问题,对他一个厨房小白又不是什么食客的人,属实是为难了。
陶向予挑了挑眉,有点意味不明地说道:“是吗?那还真是……差得有点远了。”
无情又直接,一点面子都不带留的。
做这个鲜虾南瓜锅贴,需要带虾头的新鲜中等大青虾半斤,嫩粉小南瓜一个,青葱一把,生粉、黄酒、麻油少许,还要用来擀成饺子皮的白面三两。
至于做法,那更是比豆皮饭团要费上好几倍的功夫了。
首先新鲜的大青虾要先一个个剥去虾皮,挑去虾线,保留虾头内的虾黄,最后一只虾斩作四段。
光是这个步骤,都要花上小半个钟头的时间了。
第二步,青葱切得细碎,混入斩好的虾段,并少许黄酒入味。
第三步,小南瓜切开成四块,要仔细挖去内瓤与南瓜籽,用刀削去外皮,再削成很细的丝条状,成为南瓜丝。
这一步,光是削皮和削成丝儿,要是在刀工不太娴熟的人手里,就至少得折腾上半小时。
哪怕陶向予,其实都花了不少功夫。
第四步,白面加水和面团,擀成薄厚匀称的饺子皮。
第五步,用生粉调上一碗浓稠适中的面糊。
第六步,加少许盐巴,略挤掉水分,混合虾段与南瓜丝,再加盐与麻油调一下味,给它搅拌搅拌,便做成了一小盆馅儿。
至此,所以的备料步骤才算是完成了。
下面,就是把和好的馅儿,一勺一勺包进饺子皮里,与包饺子的手法倒是无异的。
这一小盆馅儿,大约包了三十来个“饺子”,全部包好之后,便需要一个个用手给它轻轻地压实、压扁下去。
完成了这一步,就从“饺子”,变成了“锅贴”。